折帶黃毒蛾

折帶黃毒蛾

折帶黃毒蛾,Euproctis flava (Bremer,1861),為鱗翅目毒蛾科黃毒蛾屬的一種昆蟲。中國內許多地區有分布。為害月季、薔薇、鹽膚木、海棠、梅花、蘋果、石榴、山楂、山茶、金絲桃、柿和松柏等。幼蟲有群集取食葉片和吐絲結網的習性。造成缺刻或孔洞,發生嚴重時,葉片被食光,枝條嫩皮被啃,影響花木正常生長。

基本信息

原始文獻

Brll. Acad. Sci. Petersb., 3: 479.

模式產地

Ussuri.

俗名:柿葉毒蛾、杉皮毒蛾、黃毒蛾。

生境

在華北地區,6月中下旬在落葉層下吐絲結繭化蛹;卵產於寄主植物葉反面,初齡幼蟲群棲在近地面嫩葉反面。寄主植物 櫻桃、梨、蘋果、桃、梅、李、海棠、柿、薔薇

分布

國內分布: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

國外分布:朝鮮,日本,俄羅斯。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昆蟲綱 第三十卷 鱗翅目 毒蛾科:402-404

形態特徵

成蟲

折帶黃毒蛾成蟲圖 折帶黃毒蛾成蟲圖

雌體長15-18mm,翅展35-42mm,雄略小,體黃色或淺橙黃色。觸角櫛齒狀,雄較雌發達;複眼黑色;下唇須橙黃色。前翅黃色,中部具棕褐色寬橫帶l條,從前緣外斜至中室後緣折角內斜止於後緣,形成折帶,故稱折帶黃毒蛾。帶兩側為淺黃色線鑲邊,翅頂區具棕褐色圓點2個,位於近外緣頂角處及中部偏前。後翅無斑紋,基部色淺,外緣淡色深。緣毛淺黃色。

半圓形或扁圓形,直徑0.5-0.6mm,黃色,數十粒至數百粒成塊,排列為2-4層,卵塊長橢圓形,並覆有黃色茸毛。

幼蟲

折帶黃毒蛾蛹圖 折帶黃毒蛾蛹圖

體長30-40mm,頭黑褐色,上具細毛。體黃色或橙黃色,胸部和第5-10腹節背面兩側各具黑色縱帶1條,其胸部前寬後窄,前胸下側與腹線相接,5-10腹節則前窄後寬,至第8腹節兩線相接合於背面。臀板黑色,第8節至腹末背面為黑色。第l、2腹節背面具長橢圓形黑斑,毛瘤長在黑斑上。各體節上毛瘤暗黃色或暗黃褐色,其中1、2、8腹節背面毛瘤大而黑色,毛瘤上有黃褐色或淺黑褐色長毛。腹線為l條黑色縱帶。胸足褐色,具光澤。腹足發達,淡黑色,疏生淡褐色毛。背線橙黃色,較細,但在中、後胸節處較寬,中斷於體背黑斑上。氣門下線淡橙黃色,氣門黑褐色近圓形。腹足、臀足趾鉤單序縱行,趾鉤39-40個。

長12-18mm,黃褐色,臀棘長,末端有鉤。

長25-30mm,橢圓形,灰褐色。

種類分布

發生規律 年生2代,以3-4齡幼蟲在樹洞或樹幹基部縫隙、雜草、落葉等雜物下結網群集越冬,翌春上樹為害芽葉。老熟幼蟲5月底結繭化蛹,蛹期約15天。6月中下旬越冬代成蟲出現,並交尾產卵,卵期14天左右。第l代幼蟲7月初孵化,為害到8月底老熟化蛹,蛹期約10天。第l代成蟲9月發生後交配產卵,9月下旬出現第2代幼蟲,為害到秋末,以3-4齡幼蟲越冬。幼蟲孵化後多群集葉背為害,並吐絲網群居枝上,老齡時多至樹幹基部、各種縫隙吐絲群集,多於早晨及黃昏取食。成蟲晝伏夜出,卵多產在葉背,每雌產卵600-700粒。該蟲寄生性天敵有寄生蠅等20多種。

分類學

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寄主植物也較廣泛,可以為害茶、蘋果、檳沙果、海棠、梨、山楂、櫻桃、桃、李、梅、柿、枇杷、石榴、栗、榛、薔薇等林果及藥用植物。

生活習性

折帶黃毒蛾圖冊 折帶黃毒蛾圖冊

華北地區1年發生2代,東北地區1年發生1代,湖南地區1年發生3代。以幼蟲在樹洞、落葉層中和粗皮縫中吐絲結薄繭越冬。翌年春季幼蟲為害,白天群棲於隱蔽處,傍晚分散取食。6月間化蛹,蛹期約為10天。6月下旬可見成蟲,成蟲日伏夜出,產卵多產在葉背面,卵粒排列整齊,每塊卵粒不等,卵塊上面有黃色絨毛,卵期約為10天。幼蟲共12齡。幼蟲體毛有毒,有人對此毛過敏反應,如刺癢或皮膚紅腫,類似對刺蛾反應。第二代幼蟲孵化不久,隨氣溫下降,於10月中下旬尋找越冬場所,以3~4齡幼蟲越冬。

防治方法

誘殺成蟲

用黑光燈和性信息素誘殺成蟲。

消滅卵塊

秋冬季節人工採集卵塊,即使消滅。

生物防治

如招引益鳥(山雀、杜鵑)或噴灑舞毒蛾多角體病毒液,擴大治病範圍。

藥劑防治

折帶黃毒蛾 折帶黃毒蛾

害蟲大發生時,噴施20%桃小靈乳油或10%功殲乳油2000倍液防治,快速壓低蟲口密度。在3齡前噴灑90%晶體敵百蟲或80%敵敵畏、25%亞胺硫磷、50%殺螟松、50%馬拉硫磷、50%二溴磷1000-1500倍液。也可用98%巴丹可濕性粉劑或10%多來寶乳油2000倍液、95%乙醯甲胺磷乳油3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或10%二氯苯醚菊酯、10%天王星乳油4000-6000倍液、35%賽丹乳油2500-3000倍液噴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