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刀

折刀

折刀zhédāo,又叫“折刀兒”,能摺疊嵌入刀柄內的袖珍刀具。藏族人用以防身或砍切物品的各種腰刀,多隨身攜帶。折刀具有生產、生活、自衛、裝飾4種用途,已有1600多年的生產歷史,做工講究,刀身用鋼材鍛,刀柄用牛角或硬質木料加工而成。折刀分長劍和腰刀兩種。

基本信息

外型特徵

彈簧折刀彈簧折刀

折刀分長劍和腰刀兩種。長劍,藏語稱“巴當末”,長約1米;腰刀,藏語叫“結刺”,長度在10厘米一40厘米之間。藏刀的刀鞘,有木質、銅質的,也有鐵質或銀皮鑲包的。刀鞘上常刻有龍、鳳、虎、獅和花卉等圖案。有的圖案上還點綴著寶石、瑪瑙等貴重物品。

名字由來

折刀1折刀

藏刀的正式名字叫“折刀”。傳說是為了紀念英雄折勒乾布命名的。傳說在遙遠的年代,西藏草原上的牧民大都擁有藏刀。可是牧主和頭人為了保持自己的權位,威逼牧民交刀。許多牧民因拒交藏刀而被抓走。訊息傳到英雄折勒乾布耳中,他為了搭救自己的同胞,就躍馬提刀殺向牧主、頭人。折勒乾布只因寡不敵眾,流盡了最後一滴血。牧民們為了紀念他,就將藏刀改名為“折勒乾布刀”,簡稱 “折刀”。

製作材料

藏刀的主要加工材料有銀、銅(白銅、黃銅、紫銅)、鐵、鯊魚、牛角、瑪瑙、硬雜木等。

作用

折刀具有生產、生活、自衛、裝飾4種用途,已有1600多年的生產歷史,做工講究,刀身用鋼材鍛,刀柄用牛角或硬質木料加工而成。

精美的折刀大都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由於鍛打精緻,鐫刻細膩,色彩奪目,並附有藏文,系有五顏六色柄穗,形成別具一格的藏族工藝品。特別是朋友結婚或喜生嬰兒時,送上把藏刀會使主人感到格外高興。

刀套製作

做紙樣:根據選用皮子的厚度和硬度確定套套邊緣於刀刀之間的放量。俺這次吸取做2媳婦的教訓,用的是3.5MM厚的澳洲硬牛皮,放量是13mm。

裁皮子:將裁好的紙樣描在皮子正面。儘量避開皮子上的疤痕,而且下毛料,邊上留2MM的餘量。
處理皮子內側毛面:沒有CMC等材料,俺就用凡士林潤膚霜,沿粘合線以內均勻塗抹凡士林後,再用小木塊使勁的蹭直到光滑沒有扎手的感覺。
粘合縫份:用的就是普通修補腳踏車胎用的膠水,塗膠水的就是半截鋼鋸條,均勻塗好膠水後先晾幾分鐘後再用手摸摸,不沾手就可以把兩片皮子粘一起了。
上大刑:在皮子和木板之間墊上白紙板防止弄花皮子。
處理皮子表面:用過大刑後就可以處理皮子表面了,主角還是凡士林。大計量均勻塗抹,等凡士林慢慢被皮子吸收後,皮子的質感就出來了。
劃縫線定孔位:用鉛筆在已經劃好的邊緣線以內3MM的地方劃好縫線位置。打孔用的就是1MM的沖子,尖端已經做過打磨拋光處理,打孔錘穿透2兩層皮子沒問題。孔距定位用的也是1MM沖子,兩個用尼龍線纏在一起再用502膠水固定,很好用很經濟!
開縫:雙針縫發,線是串首飾用的XX線。開始和結束都作倒針加固。

分類

大致可分為四個板塊:前後藏地區、貢布地區、安多地區和康區。

①人們常說的拉孜和南木林藏刀是前後藏地區藏刀的代表。拉孜和南木林都地處西藏日喀則境內的西南部、雅魯藏布江上游,高海拔、多礦藏,這裡的匠人打制的藏刀注重刀刃的鋼火,講究刀的實用性,從鞘到柄幾乎全部使用金屬,以銀和鐵居多。經過千百年的實踐和經驗積累,在刀的打製程序上,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定式,如在淬火時,利用西藏特有的酥油、羚羊血和藏青果等,經反覆鍛打而成。因而,西藏拉孜和南木林藏刀在全藏有“鋒利”的美名。刀的鞘、把一般不鑲珠寶,要么是鐵,要么是銀,有的也會在上面縷刻一些吉祥圖案。
②地處藏東的林芝地區一帶,也叫貢布地區,居住著藏族門巴族洛巴族,這裡山高林密,野獸出沒其間,靠山吃山,人們伐薪狩獵是家常便飯。所以人們使用的刀具以寬、長為多。刀鞘多為木質,外面用獸皮包裹,一般是用野獸腿骨上的皮,有些還帶有爪子。外在裝飾主要是附在獸皮上的毛色和趾爪。其用途除了捕獵格鬥,更是人們在密林中劈荊斬棘的利器。
③安多地區主要以放牧為主,牧民的刀主要用於宰殺和吃肉,有嚴格的男用女用之分,男式刀長度在一尺以上,女式刀在一乍左右,刀鞘的底部和刀柄的末端上翹,呈船形。
安多人喜歡珠寶,頭飾、胸飾、腰飾無不光燦耀人,這些飾物同樣被用在刀上,刀鞘和刀把錨金錯銀,鑲嵌著珊珊和綠松石,像精美的藝術品。
④康區人性格粗礦豪放,刀對於他們來說,主要是戰鬥的武器,他們愛刀勝過愛牛羊,一把好刀就是一筆財富,其形象也會因之而高大起來。康巴藏刀正因為如此,他們不僅對刀本身有較高的要求,對其作為襯托武士氣概的刀的外在形制也有特殊的喜好。刀鞘材料一般使用黃、白銅或純銀,鑲珠嵌寶,正面雕龍畫風,背面線刻卷草,佩在身上,起到了美觀和威懾的雙重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