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中主義

折中主義

折中主義是一種介於功利主義與羅爾斯主義之間的觀點。折中主義既不像功利主義那樣認為富人的一個效用和窮人的一個效用是完全相等的,兩者之間具有完全的可替代性;又不像羅爾斯主義那樣極端地認為只要窮人的效用沒有增加,富人的效用增加得再多也是沒有用的,兩者之間完全沒有替代性。

歷史

折中主義的建築思潮稍晚於古典復興和浪漫主義,它興起於19世紀上半葉,對歐美建築產生了長期的影響。

19世紀中葉,折中主義建築的典型出現在法國。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折中主義的中心轉移到了美國。1893年,為了紀念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400周年,芝加哥舉辦了一次國際博覽會。此時恰逢折中主義建築盛行,芝加哥的哥倫比亞博覽會變成了折中主義建築的大匯展。當時的芝加哥已經出現了現代建築思潮,但這次國際博覽會卻無視新思潮的萌芽,初露端倪的大規模商業建築形式遭到了冷遇。

20世紀前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狀況發生了急劇變化,產業的發展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對於建築的形式和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折中主義建築作為歷史主義的最後一股思潮,由於其不適合運用新材料和新技術來建造,不能滿足新形勢下的社會需求,逐漸走向衰落,讓位於隨之而來的新建築運動。

產生原因

折中主義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19世紀上半葉以後,資產階級革命取得了勝利,古典主義的外衣已經失去了精神上的象徵意義。

其二,歐洲的商品化生產此時已經要延到建築領域,建築和其他商品一樣,需要豐富多彩的樣式來;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

其三,考古發掘、攝影和出版業的發達,為建築師和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歷史素材;建築的新材料、新類型和新技術的出現,使建築師開始了對建築形式的新探索。

其四,這個時期,新的審美形式和審美習慣還沒有形成i在建築領域,人們很自然地將眼光投向歷史,尋找各種建築語言和表達方式。上述種種原因,為折中主義的形成提供了條件。

代表作

法國最具影響力的折中主義建築代表作品是伽尼耶(Charles Garnler)設計的巴黎歌劇院。路易十四統治下的帝國中心巴黎,這個時期正處於國力上升的階段。巴黎歌劇院的建造,一方面是為了和風靡歐洲的義大利宮廷歌劇進行競爭和抗衡,另一方面是為了建造一座從規模和豪華程度上均能體現國家的尊嚴和體面,並代表著世界文化中心地位的標誌性建築。整個歌劇院的建築氣勢恢宏、裝飾繁複,既有晚期巴洛克風格的結構裝飾,也有洛可可風格的精美雕塑。實與虛的韻律節奏、富於變化而叉統一的材質和形式,使得這座建築獲得了一種強烈的視覺效果。歌劇院設有2200個座位,考慮了不同社會階層的觀眾而設計了不同的人口,為各種人群提供了便利的實用功能。巴黎歌劇院不僅是一座紀念性建築,同時也採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建築材料,在建築工程和技術上是最成功的典範。

法國另一個折中主義建築的代表作品是巴黎的聖心大教堂,建築師阿巴蒂(Pau]Abadie)將拜占庭的建築風格作為基礎,同時包含有羅馬風等其他形式的建築語彙,使建築形體既統一,又富有層次感。

坐落在義大利首都羅馬城的伊曼紐爾二世紀念堂是義大利折中主義建築的代表作品。這座建築是力了紀念1870年統一義大利的國王維克多·伊曼紐爾(Victor Emmanuel,1820-1878年)而建造的,設計者是建築師薩克尼(Count Giuseppe Sacconi,1852-1911年)。紀念堂總長135米,寬130米,高70米,採用了古希臘晚期的祭壇形制,通身採用白色大理石覆蓋,莊重肅穆。建築的立面分為兩層,底層是大台階,上面建有國家祭壇和無名烈士墓:正中的高台上是伊曼紐爾二世的騎馬雕像;建築的上層是一段弧形柱廊,共有16根巨大的吉羅馬科林斯式柱;柱廊兩端有三角形山花,山花上的屋頂有四馬戰車的雕像。紀念堂無論是人口、台基,還是欄板、檐口、檐板,甚至是女兒牆和三角形山花,全部裝飾有精美的浮雕。紀念堂內部是博物館,還可登上屋頂,鳥瞰成尼斯廣場以及羅馬廣場的遺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