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傳統與維新時代

內容介紹

考察古典詩詞及抒情文類,在傳統裂變和融攝中的生長與衍異.作者包括王德威﹑胡志德 (TedHuters)、鄭毓瑜、賀麥曉(M.Hockx)、魏愛蓮(E.Widmer)、方秀潔、奚密、林立、黃錦樹、胡曉明、張宏生、魏泉、張暉、黃運特.

作品目錄

目錄
抒情傳統與維新時代:一個視域的形構 (導言)
吳盛青 高嘉謙
媒體、社團與文化生產
1. 賀麥曉 (Michel Hockx)
文學社團的職業化:以南社為例
2. 吳盛青
風雅難追攀:民初士人禊集與詩社研究
3. 張暉
新時代與舊文學——以民初《小說月報》刊登的詩詞為中心
4. 魏泉
三十年代上海舊式文人的生存空間和創作心態:《青鶴》研究
離散與跨太平洋的詩學想像
5. 王德威
國家不幸書家幸──臺靜農的書法與文學
6. 黃錦樹
境外中文、另類租借、現代性:論馬華文學史之前的馬華文學
7. 高嘉謙
帝國、詩和孔教的流亡:論丘逢甲與康有為的南洋詩
8. 黃坤堯
陳步墀《繡詩樓叢書》與晚清文學在香港的延續和發展
9. 程中山
論潘飛聲《香海集》
10. 黃運特
詩意的錯誤:天使島
抒情與性別的政治
11. 魏愛蓮 (Ellen Widmer)
1870年代以降“精通媒體”的閨秀
12. 方秀潔 (Grace S. Fong)
激進化的詩學觀——《女子世界》(1904-1907)的性別與詩歌實踐
13. 胡曉真
文苑、多羅與華鬘 ── 王蘊章主編時期(1915-1920)《婦女雜誌》中「女性文學」的觀念與實踐
14. 呂文翠
情色烏托邦的回歸與消解: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的現代性閱讀
遺民詩詞與歷史記憶
15. 施淑
台灣詩人洪棄生的文化意識及身份認同
16. 林立
群體身份與記憶的建構:清遺民詞社須社的唱酬
17. 黃美娥
日、台間的漢文關係—殖民地時期台灣古典詩歌知識論的重構與衍異
18. 胡曉明
陳三立陳寅恪海棠詩箋證
漢詩形式與文體變遷
19. 胡志德 (Theodore Huters)
新的書寫方式:文學及其幾種可能性
20. 鄭毓瑜
舊詩語的地理尺度:以黃遵憲《日本雜事詩》中的典故運用為例
21. 寇致銘 (Jon Eugene von Kowallis)
論陳衍、陳三立、鄭孝胥和“同光體”詩
22. 張宏生
詩界革命:詞體的“缺席”與“在場”
23. 戴沙迪 (Alexander Des Forges)
辛亥之際文論的承前啟後
24. 楊昊昇
浪漫主義詩人郭沫若的政治抒情——以郭和毛澤東的詩詞唱和為考察中心
25. 奚密
詩的新向度: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化
延伸閱讀書目
作者與譯者簡介
編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