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

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

《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是一本經濟類圖書。“技術-經濟範式”是作者對資本主義歷史運動分析的一大特色。它是指經濟上的最佳慣行方式,界定了正常的創新模式和界域。從這一概念出發,每一次發展的巨潮,都可以被看作是新範式對舊範式的替代。在這一過程中,新範式要突破舊有社會制度框架的阻礙,在舊有體系的斷裂中吸收技術革命的新範式,並與新形成的社會制度框架重新耦合。根據生產資本與金融資本的相互關係與各自角色,作者將這一過程分為兩個時期:導入期和展開期。每個時期分為兩個階段:爆發階段和狂熱階段,協同階段和成熟階段。

基本信息

版權資訊

作 者: 卡蘿塔.佩蕾絲著,田方萌 等譯
出 版 社: 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10-1
字 數: 205000
頁 數: 187
開 本: 16開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300081908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經濟 >> 經濟理論
定價:¥35.00

內容簡介

在過去的200年間,一共發生過五次技術革命;每一次技術革命都形成了與其相適應的技術一經濟範式。按照作者佩蕾絲的觀點,一個技術一經濟範式包括一套通用的技術和組織原則,是一種最優的慣行模式。技術經濟範式的存在意味著一套強大的包容排斥機制,它像生物界的自然選擇。
一樣保留那些適應新範式的企業,淘汰掉那些沒有採納新範式的企業。每次技術革命在資本主義核心國家大約會持續五六十年,這段時間可以劃分為兩大時期。頭二三十年稱為“導入期”,後二三十年稱作“拓展期”。
在每次技術革命及其擴散的過程中,金融和信用制度起到了關鍵作用。《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一書的後半部分重點論述了作為金融資本與一場新技術革命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強調了金融資本對於重大技術創新的發生和擴散的重要意義。
在本書理論的背後有著兩位經濟學巨人馬克思和熊彼特的影子。如果說技術創新與技術一經濟範式等概念得到了馬克思的生產方式概念的啟發,那么有關企業家和金融資本作用的闡釋則無疑受惠於熊彼特。本書為理解技術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動態的關係提出了一個便利的解釋框架,

作者簡介

卡蘿塔·佩蕾絲是英國蘇塞克斯大學SPRU(科學與技術政策研究所)榮譽研究員,荷蘭馬斯特里赫特INTECH/UNU的附屬高級研究員,英國劍橋大學2002年訪問學者,委內瑞拉大學關於變革戰略和技術政策的國際顧問和講師。

圖書目錄

導論 一點解釋
第一篇 作為相繼出現的發展巨潮的技術革命
第1章 20世紀動盪的結尾
第2章 技術革命與技術經濟範式
一、兩百年間的五次技術革命
二、五次新產業及其基礎設施的集群
三、五種技術經濟範式;五次組織“常識”的改變
四、革命、範式和發展的高潮
第3章 技術革命的社會型塑
一、從技術創新到制度革命
二、技術革命的吸收過程是資本主義體系的斷裂和再度耦合
三、為何技術變遷通過不同的革命發生
四、金融資本在新範式出現中的作用
第4章 範式的傳播:導入期和展開期
一、創造性毀滅和社會兩極化
二、導入期和展開期:經濟與制度之間關係的破裂和再度耦合
第5章 歷次發展浪潮的四個基本階段
一、爆發階段:技術的時代
二、狂熱階段:金融的時代
三、轉折點:反思和調整發展路線
四、協同階段:生產的時代
五、成熟階段:質疑自滿情緒的時代
六、一再重現的事件序列;平行階段
第6章 不平衡的發展與擴散中的時滯
一、不平衡的和有差別的增長模式,而非總量的長期波動
二、在技術向世界擴散的過程中,事件發生的序列被延遲
第二篇 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的變化多端的行為
第7章 金融資本和生產資本
一、不同職能;不同標準
二、金融資本和生產資本之間不斷變化的關係
三、重現的階段和金融危機
第8章 成熟階段:前一浪潮結束時金融資本播下動盪之種
一、“追求權力”的行為
二、再次拓展(redeployment):投資撤出核心國家和部門
三、閒置資金導致壞賬
四、其他有問題的活動
五、發現新技術
第9章 爆發階段:金融資本與技術革命的戀愛
一、兩種範式共存;兩種行為共存
二、新的“風險資本”工具
三、促進新商品的生產、貿易和購買
四、為原有核心部門的復興而融資
五、金融世界採用新技術
六、預期所有投資都可獲利
第10章 狂熱階段:自我滿足的金融資本主宰賭場
一、斷裂並擴大的社會鴻溝
二、投機於舊財富:資產膨脹
三、世界經濟薄弱環節的危機
四、趕超的機遇之窗
五、對革命性產業的過度融資:瘋狂與狂熱的競爭
六、兼併與壟斷的產生
七、道德倫理的軟化與金融活動不透明
八、貨幣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加劇的緊張關係
第11章 轉折點:反思、調整和徹底的轉變
一、狂熱之後衰退的根本原因
二、泡沫的破裂
三、派對結束:崩潰成為通向管制之門
四、本模型與歷史紀錄
五、政治與向生產資本移交權力的問題
六、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長期蕭條
第12章 協同階段:在整個生產結構中支持範式擴張
一、為富有成果的耦合建立的適當框架
二、使制嚏創新生效
三、共享和深入的範式:繁榮的協同階段和趨同(convergent)的擴張階段
四、技術作用的變化
五、走向成熟之路:緊張和斷裂再次出現
第13章 金融創新和制度創新的多變性質
一、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的金融創新
二、從一個範式到另一個範式的金融創新
三、制度創新:從舊經濟到新經濟
第三篇 一再重現的事件序列,其原因及意義
第14章 事件發生的序列及其驅動力
一、對事件發生的序列及其要素的總結
二、處於事件發生序列背後的力量
三、私人利益和社會利益之間困難的平衡
第15章 在理論及政策方面的意義
一、基於事件一再發生所做的解釋:這樣做的長處和風險
二、變化著的時代;變化著的觀點
三、變化著的時代;變化著的政策
結語處於轉折點的世界
後記

書摘

人們經常提出生物技術、生物電子和納米技術可能會形成下一次技術革
命。的確,它們已經在信息社會的邏輯中得到了密集的發展。它們所處的階
段看似等同於19世紀末期的石油工業和汽車工業,或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與
真空管電視、雷達、模擬控制設備和遠程通訊並存的電子工業。但那些能夠
利用生命的力量和隱藏在無限微小物質中的能量的關鍵性突破,仍然無法預
測。正如第3章將要討論的,除了可能會決定搜尋的速度利方向的倫理問題
外,當眼下的信息革命接近它在財富創造上潛力的極限時,那種爆炸性的事
件才更有可能發生。
因此,每次革命把真正的新產業和新產品與其他得到更新的產業和產品
結合到了一起。當關鍵性的技術突破將它們結合在一起,使之成為強大、互
動、連貫的商業盈利金光大道,並作用於整個經濟之時,它們共同產生的影
響才變得真正無所不在。
對現有的基礎設施而言,有可能出現大規模的擴張,這一擴張會造成意
義重大的質的區別。笫二次技術革命的鐵軌鐵路建立了一國範圍內的鐵路運
輸和電報網路。而第三次技術革命的鋼軌鐵路開創了洲際網路,與鋼製蒸汽
船以及發向全球的電報一道,促進了真正意義上國際市場的運轉。再說電力
,基礎電網的建立使電器工業成為第三次技術革命的主要增長引擎之一;在
第四次技術革命期間,電力作為一種遍及每家企業和每個家庭的普遍服務,
作為“公用事業”起作用,成為大規模生產革命得以擴散的關鍵性基礎設施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每組集群都包含了幾種技術體系,它們的發展節
奏並不一致,發展的胍序經常依賴於反饋環路。信息革命肇始於晶片和硬體
的研發,兩者的增長又帶來了軟體和通訊設備的繁榮,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則
跟隨其後。每一輪技術開發既得益於之前他人發明的技術和所創造的市場優
勢,也將惠及其後的技術開發。同樣的情形也見於第三次技術革命,廉價鋼
鐵首先影響了鐵路、輪船和民用工程,以後又武裝了新的化學利電子工程產
業。某些技術體系單獨具有的重要性和日後呈現的發展序列,使它們形成為
孤立的革命,而不是呈現為傘狀互相依賴的體系。
三、五種技術一經濟範式;五次組織“常識”的改變
一組強大而有活力的新產業崛起,爿伴有新的基礎設施相協助,這顯然
會極大地影響當時的工業結構和投資偏好方向。但如前所述,let的組織模
式無法應付或充分利用新的技術潛力。在整個經濟體以及經濟領域之外,新
的機遇及其條件使“行事方式”發生了一次深刻的轉變。這樣,每次技術革
命不可避免地會引發一次範式變遷。
因此,技術一經濟範式是一個最佳慣行模式(a best-practicemodel),
它由一套通用的、同類型的技術和組織原則所構成,這些原則代表著一場特
定的技術革命得以運用的最有效方式,以及利用這場革命重振整個經濟並使
之現代化的最有效方式。一旦得到普遍採納,這些原則就成了組織一切活動
和構建一切制度的常識基礎。
出現新的技術-經濟範式對創新和投資行為的影響之大,可以類比於一
次黃金潮或是發現一片廣闊的新大陸。對廣泛設計、產品和利潤空間的開拓
,迅速點燃了工程師、企業家和投資者的想像力,他們以試錯法嘗試套用新
的財富創造的潛力,成功的實踐和行為由此產生,新的最佳慣行方式的邊界
也逐漸確定了。
這些先行者的行動指明了道路,帶來廠經濟外部性的增加和相應條件?
?包括生產經驗和對消費者的訓練??這使其他人越來越容易跟上形勢。他
們的成功發出了強有力的信號,指出了最有利可圖的機遇所在。這就是為什
么新範式最終成為新的普及性“常識”,它漸漸地嵌入社會實踐、立法和其
他制度框架的構成因素之中,促進了與之相適應的創新,而阻礙了那些不相
適應的創新。這種包容一排斥機制根植於革命所推動的技術變遷,第3章將
討論這一點。
比起技術革命,技術一經濟範式這一概念艱深得多,也非常難以把握。
然而,在指引每次大爆炸之後隨之而來的巨大轉型時,技術經濟範式的作用
即便不比技術革命更大,至少也同等重要。在每一個別情況下,都需要對技
術經濟範式做出分析和描述,這對於確定下述特徵是非常重要的。就組織的
非連續性而言,在其變化方向上有兩個重要特徵:首先,同時代的行動主體
在他們的決策和互動中生成其認知,在這一認知背後有一套共同的原則;其
次,儘管由企業部門開始的變遷發生在各種截然不同的經濟部門,但這些變
遷具有共性。
任務非常艱巨。技術經濟範式是選擇最佳慣行方式的思維地圖,它既包
含對同類型技術的實際理解(這些技術具有幾乎無所不及的適用性),也包含
著進入當時文化的一般常識法則,後者與前者的內容一樣多。當然,同類型
的技術是易於確認的:機械化、蒸汽動力、電力、大規模生產、信息和遠程
通訊技術(ICTS)等等。至於那些組織原則和指南就不那么顯而易見了,儘管
至少在眼下的資訊時代,成千上萬的諮詢人士製作出的從前的和現在的表格
,用來標明有競爭力的最佳慣行方式的準確變化方向。類似的情況也曾隨著
第三次範式而發生,當時各種機械工程師協會發展出最佳的慣行方式,設立
了標準,並在工業家之間傳播它們。那時他們教授的是泰勒早期思想的修正
版。幾十年後。和大規模生產範式一道,泰勒主義的生產線版本,即所謂“
科學管理”(以“福特主義”的形式),在整個工業界被傳授和套用。
越是深入過去任務就越是艱巨,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技術 經濟範式多
半是一個模仿性模式,由不明確的原則所組成,這些原則很快變成了無意識
的“技藝”,此後被融入了“經驗規則”。所以,我們可能不會在歷史記錄
中發現這些原則的清晰含義。然而,它們可以從當時的同類型技術和企業行
為中抽象出來,正如當代記錄和歷史分析所描述的那樣。說明後者的一個好
例子是錢德勒的《看得見的手》,它詳細描述了企業不斷變化的結構和實踐
,從早期的個人企業一直到現代經理人公司
表2?3以例證指出了構成技術經濟範式的此類一般指南,但並沒有全部
囊括。
讀者會注意到,這些所列出的原則並不嚴格地限於生產組織,而是擴展
到包括企業結構、地緣擴散形式、地緣政治結構和社會空間,以及接近當時
的“理念”的東西。事實上,範式的邏輯遠遠超出經濟領域,它是某一時期
普適的陽共享的組織常識,因此可以稱為一種組織範式。逐漸地,進行調整
以充分利用技術革命的社會制度框架,也將遵循那些基本原則。P20-2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