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經濟學

危機經濟學

危機經濟學是研究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發生前的徵兆,以及如何預測和預防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解決其問題的經濟學。

危機經濟學 Crisis Economics

一、前言

危機經濟學

危機經濟學危機經濟學
危機經濟學是研究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發生前的徵兆,以及如何預測和預防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解決其問題的經濟學。
《危機經濟學》第一定律:當房地產泡沫達到一定程度時,就必然要導致金融危機。這個程度稱為危機臨界域。這個定律告訴各國政府應該防止房地產泡沫。
《危機經濟學》第一定律宣告了危機經濟學的誕生。
從2014年開始,我有一個強烈的直覺,中國未來的幾年裡很可能會發生金融危機。
《危機經濟學》第二定律:一個國家在同樣(或者差別很小)的外界資助和生產力的條件下,房地產泡沫越嚴重,破裂後經歷的衰退或者蕭條時期就會越長。
《危機經濟學》第三定律:在炒房者占多數的房地產泡沫嚴重時期,房價不可能在頂部高位長期(五年以上)維持不變。
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已經不能解釋經濟危機的現象和發生的原因、根源與本質,更不能避免、防止經濟危機的頻繁發生。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將利息、利率、匯率等經濟變數作為經濟槓桿來看待,所以就朝三暮四地反覆調節這些經濟變數,造成經濟運行過程忽上忽下、忽冷忽熱、忽快忽慢、忽左忽右,反覆地折騰。為什麼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在現實面前不斷碰壁、失效、失靈,原來是舊的經濟學理論只研究生產關係,不研究生產力;引用的經濟變數過少;分析方法不當,用簡單的算術加減乘除法,來求解複雜的經濟函式,用簡單的伽利略槓桿原理來處理複雜的物理化學反應,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庸醫般掘劣的醫術來診斷多病纏身的軀體。結果是小病沒治好反覆發作最終變成心腹大患,演變成惡性腫瘤,非得動大手術不可。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主要是由於過去那些古典經濟學家由於時代的局限,缺乏數理化知識;更對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缺乏了解,不懂得多變數聯合作用下的運行機理;不懂得系統論、控制論;更忽視日新月異的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對舊的生產關係所引起的催化裂解作用;更對所發生的複雜的物理化學變化一無所知;對經濟運行過程中存在的隱患視而不見、甚至刻意隱瞞掩蓋、諱疾忌醫。看那一個個格林斯潘式的僵化的經濟學精英只知道拿幾根簡單的經濟槓桿在那裡不停地撬動,結果有一天把巍峨的山體撬塌了,火山也爆發了,造成山體滑坡、岩漿噴涌、土石流狂瀉、河道堵塞、江河絕口、堤壩崩潰的經濟災難。造成股市劇烈震盪、大起大落,嚴重的經濟蕭條,經濟危機。
國民經濟運行是一個龐大複雜的系統工程,試圖靠幾個簡單的力學槓桿就能指揮自如、高速平穩地運行,簡直就是匪夷所思、刻舟求劍、異想天開、剛愎自用、自欺欺人、自作自受。
危機經濟學是研究經濟危機產生、發展、變化規律的科學,著重研究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根源、本質、過程、作用,應對危機的措施手段,防止和避免經濟危機的對策等等與經濟危機關聯的一切問題。
危機經濟學將以現代工程技術的實證方法和科學推理為指導,將現代自然科學技術原理、工程技術方法與經濟學原理結合起來進行綜合研究,是一門交叉學科。
危機經濟學的另一個重要任務是探討傳統的、古典的與現代的經濟學本身所面臨的危機,剖析傳統經濟學的理論錯誤,糾正其錯誤的概念、理論體系、研究方法。因此也可稱為危機的經濟學,英文名稱Crisis Economics 。

二、經濟危機的實質

經濟危機的實質是舊的生產力產能過剩,有效需求飽和與不足;要擺脫經濟危機,使經濟復甦,需要適度增加有效需求;同時必須開發、創造新的生產力,才能從根本上戰勝經濟危機。

三、經濟危機的種類

經濟危機的種類

1、過剩型經濟危機:表現為產品過剩、供給過剩、產能過剩。
2、短缺型經濟危機:表現為產品短缺、供給短缺、物資匱乏、基本生活必需品如糧食、能源等嚴重不足。

四、經濟危機的根源

過剩型經濟危機的根源

1、過度追求發展速度和追求利益最大化所導致的投資衝動、投資過熱和暴利誘惑、暴利驅動;同時伴隨投資拉動型的通貨膨脹;
2、和追求利益最大化所導致的暴利誘惑、暴利驅動;
3、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導致的消費需求增長過熱過猛,同時伴隨需求拉動型的通貨膨脹;
4、投資衝動、投資過熱、暴利驅動與過度消費、超前消費單獨作用或聯合作用並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形成泡沫經濟和虛假繁榮,供需失衡。經濟泡沫漲大到極限時必然會破裂,必將造成資金供給緊張、短缺,貨幣供需失衡,正常的資金供應鏈條斷裂,進而引發連鎖反應,先從金融領域爆發信貸危機和信用危機,之後就會引發實體經濟產能過剩危機,企業大規模破產倒閉,勞動力大量失業,導致購買力下降,有效需求不足,形成惡性循環。

五、這次經濟危機的直接原因

這次經濟危機的直接原因
這次經濟危機來勢兇猛,哪個國家都不能置身事外,是繼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堪稱百年一遇。今年是1929年大蕭條式經濟危機80周年紀念。80年來一次大輪迴,歷史何其相似
這次經濟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美國人借錢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造成的惡果。在過去幾年裡,美國借外國的錢給美國人消費;借未來的錢維持現在的消費,造成虛假繁榮。由於美國人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導致石油、煤炭、礦石、鋼鐵等原材料價格瘋漲,造成經濟生產不堪重負,最終導致資金鍊斷裂、虛假泡沫破滅,先由次貸危機、房地產信貸危機、金融危機逐步釀成嚴重的經濟危機。
還有一個原因是,布希總統窮兵黷武,發動伊拉克戰爭,造成巨額的財政赤字,不得不靠舉債過日子。試想,一個人如果長期借債,無力償還,又大吃大喝,瘋狂消費,能不陷入經濟危機嗎?
不能將經濟危機簡單地說成是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只不過是經濟危機的前奏和序幕。將經濟危機說成是金融危機,是不敢正視現實,諱疾忌醫的表現,那樣會掩蓋主要矛盾,看不清危機的實質,也不能對症下藥。社會各界面對經濟危機不必杞人憂天、驚慌失措;要泰然處之、從容應對、統籌兼顧、措施得當、變危機為機遇。

六、1929年那次經濟危機的直接原因

這次經濟危機發生的直接原因與1929年那次經濟危機不同。1929年那次經濟危機發生的直接原因是由於美國全民瘋狂地爆炒股票,因而導致股票市場泡沫破裂進而引發曠日持久的經濟大蕭條,造成股票市場崩盤,銀行大量倒閉,實體企業大規模破產,國民大批失業,使整個經濟體系陷入山體滑坡、土石流傾瀉、江河絕口、堤壩崩潰式的災難之中。
這次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七、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這次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影響相對較小,因為中國有充足的外匯儲備2萬億美元,銀行不良貸款率較低、壞賬較少,貨幣供應充足,國內市場還有很大的需求空間 。 
我預測,2009年年末經濟危機將到達谷底,2010年上半年開始復甦。

八、經濟危機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

經濟危機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
1、經濟危機的積極作用:促進新的技術革命,加速產業的更新、升級、換代步伐,促進社會技術進步;
2、經濟危機的消極作用:銀行企業大規模破產倒閉,勞動力大量失業,收入下降,資源浪費,引發社會問題。

九、怎樣看待經濟危機 對待危機的態度

對待危機的態度

歷史上每一次經濟危機過後,都是產生一次新的技術革命和產業更新、升級、換代革命。我們要抓住機遇,乘風破浪,在下一輪新的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浪潮中搶占先機、有所作為、開拓進取、發展壯大。兩千年前老子曾經說過: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壞事可以變成好事,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對我國來說可能是一個發展壯大的極好機遇,要變危機為機遇。
要積極應對,開拓進取;不能守株待兔,坐以待斃。
粗放式的經濟成長方式發展一段時期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導致產能過剩和供給過剩,造成市場飽和與有效需求飽和。市場經濟具有周期性不僅是正常的現象和規律,而且是推動技術進步、推動新的技術革命和產業升級換代革命的內在的強大的動力,沒有經濟危機的壓力和動力我們今天可能仍然停留在油燈照明、馬車運輸、用長矛大刀對抗洋槍洋炮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時代。小農經濟時代和計畫經濟時代雖然不會發生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但是卻會發生供給短缺、飢餓貧困的生存危機。
在當前複雜的、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情況下,尤其是面臨百年一遇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在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要作出準確的判斷和決策,領導者不僅要依靠本人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經驗,不僅要依靠領導成員集體的智慧和經驗,而且要依靠各行各業的專家,依靠各種專門的決策研究班子,徵求各方面的意見包括反對意見,集中各方面的智慧,依靠知識和信息以及在實踐中反饋來的信息,根據實際情況和發展趨勢,立足現實兼顧未來,進行綜合分析、統籌規劃、反覆論證,採用新的理論和方法,進行集體的研究,才能提出可行的方案,慎重地作出正確的對策。寧可慢,不能濫。處在十字路口,要一看二慢三通過。開汽車因超速導致交通肇事造成的損失,比因等信號晚一分鐘到達目的地造成的損失要大得多。
堅定信心、集思廣益、採取有效措施,力爭早日戰勝金融風暴和經濟危機。社會各界面對經濟危機不必杞人憂天、驚慌失措;要泰然處之、從容應對、統籌兼顧、措施得當,聰明的人會把危機看成機遇。經濟危機的實質是舊的生產力產能過剩,有效需求飽和與不足;要擺脫經濟危機,使經濟復甦,需要適度增加有效需求;同時必須開發、創造新的生產力,才能從根本上戰勝經濟危機。歷史上每一次經濟危機過後,都是產生一次新的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我們要抓住機遇,乘風破浪,在下一輪新的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浪潮中搶占先機、有所作為、開拓進取、發展壯大。兩千年前老子曾經說過: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壞事可以變成好事,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對我國來說可能是一個發展壯大的極好機遇,機不可失,時不我待。
這次堪與1929年相匹敵的經濟危機,將導致很多棘手的問題,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思想準備,提高抵抗風險能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練好克敵制勝本領,提升核心競爭能力,提升國際競爭能力,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十、應對危機的短期對策和長遠戰略

應對危機的短期對策和長遠戰略

短期內可以通過擴大內需,增加有效需求,減稅讓利,擴大消費,增加居民購買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方法措施來拉動內需。
長遠的發展戰略應當是轉變粗放型的經濟成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加速產業的更新、升級、換代;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核心競爭能力;
開闢新的領域,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特別是新能源領域,例如太陽能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等新的可再生能源領域;新材料領域,例如稀土功能材料、多晶矽太陽能電池材料、貯氫材料、碳纖維複合材料等。
搶占技術制高點,誰的技術領先誰就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並早日走出谷底,率先復甦。

十一、虛假的繁榮醞釀危機的火種

虛假的繁榮醞釀危機的火種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這一時期,恰巧在總統柯立芝任期之內(1923—1929年),所以美國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又被稱為“柯立芝繁榮”。那么,“柯立芝繁榮”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發橫財,擴張了經濟實力,為“柯立芝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浩劫,但卻給美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戰爭初期,美國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利用交戰雙方對軍需物資的大量需求,充當雙方的兵工廠,迅速擴大軍工生產和重工生產;此外,美國還在戰爭期間對英法貸款,並乘歐洲交戰國在世界市場上競爭力減弱的良機,擴大工農業生產,進行商品輸出。戰爭結束時,美國已從戰前一個資本輸入國變為資本輸出國,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到1924年,美國掌握的黃金總額已達世界黃金儲存量的1/2,控制了國際金融市場,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金融中心由英國移到了美國。這就大大加強了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的地位,為更新生產設備,擴大生產規模,迅速發展生產提供了雄厚的資金,從而為經濟繁榮奠定了基礎。
二、技術革命是“柯立芝繁榮”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美國忙于軍工生產和重工生產,1917年4月參戰後又忙於戰爭,所以無暇顧及陳舊生產設備的更新,生產技術比較落後。戰爭結束後,美國靠在戰爭中積累下來的雄厚資金,並隨著一些新技術的突破,出現了一個更新生產設備、擴大生產規模以及採用新技術的熱潮。與此同時,美國還大力推行“工業生產合理化運動”。當時,運動最有代表意義的就是泰羅制和福特製。早在19世紀80至90年代,年輕的工程師弗雷德里克·W·泰羅就著手研究工廠的科學管理,並發展成為一種理論。在這個理論成熟後的20世紀20年代初期,工商企業中幾乎每一個部門都程度不同地接受了科學管理。所謂福特製,即採用裝配線作業或流水線作業技術。這種技術先是在福特汽車公司採用,由於能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所以在20年代初期,被套用於許多工業部門。
美國壟斷資產階級還以加強工業部門的科學研究工作來推動經濟的發展。戰後,美國大企業都建立了自己的科研機構,1927年據208個公司的報告,它們用於科學研究的經費總數近1200萬美元。工業部門科學研究工作的加強,推動了新技術在工業生產中的套用,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
三、廣闊的國內外市場刺激了經濟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為了追逐高額利潤,憑藉其在一戰中擴張起來的經濟實力和歐洲各國戰後經濟尚未恢復之機,以及西歐各國在財政上對美國的依賴,奪取大量新的海外市場,實行資本和商品輸出。一戰後,美國以經濟勢力滲透取代了英國在加拿大的優勢地位;在拉丁美洲,美國以“金元”外交、“大棒”政策並以“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掩蓋口號,排擠歐洲國家的資本,使得加拿大和拉丁美洲成為美國壟斷資本的主要投資場所。美國對歐洲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則以幫助恢復戰爭破壞為名,到處運用美元,推行“金元外交”。這樣,美國的對外貿易和資本輸出不增長。
美國在奪取新的海外市場的同時,也注重擴大國內市場。在20年代,壟斷資產階級挖空心思,用五花八門的擴大廣告宣傳和賒購的辦法來刺激汽車、住房及大件日用生活必需品的消費。
當時,建築、汽車、電氣工業並稱為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一戰”中,美國國內建築業近乎停頓。戰後,建築工業迅速發展,產值從1919年的120億美元增長到1928年的近175億美元。建築工業的發展不僅開闢了就業途徑,而且也促進了與其有關的其他工業的發展。在20年代,汽車工業成長為美國最大的製造業和最大的工業部門,而汽車工業的發展又推動了鋼鐵、石油、化工、公路建設等一系列工業部門的發展。電氣工業在20年代也發展很快,同樣促進了美國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
柯立芝繁榮的表現: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過1920年中至1921年末短期經濟蕭條後,經濟開始復甦,並逐漸趨於繁榮,其時間從1923年直到1929年,每年生產率增長進4%。這一時期,美國工業生產增長近一倍。國民總收入由1919年的650.9億美元增至1929年的828.1億美元。人均收入從1919年的620美元增至1929年的681億美元。美國這次經濟繁榮的主要表現在工業生產的膨脹,特別是汽車、電氣工業、建築業和鋼鐵工業生產的高漲。
(Kelizhi fanrong) 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高漲。因其主要發生在柯立芝總統任內,故名。此間正值資本主義世界相對穩定時期,英、法、德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濟處於停滯或恢復狀態,便於美國經濟勢力向外擴張。美國國內通過技術革新、固定資本更新和企業生產及管理的合理化,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過程空前加速,經濟發展迅速。國民生產總值和工業生產總值均創新紀錄,汽車製造、電機電器製造和住宅建築業發展尤其顯著。到1929年,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的比重已達48.5%,超過了當時英、法、德三國所占比重總和,以致柯立芝總統聲稱,美國人民已達到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幸福境界”。但這種繁榮主要集中在部分工業部門和城市中,其他一些工業部門和農業的不景氣,使美國經濟發展很不平衡。並且由於股票投機成風,使繁榮本身帶有一定虛假性。生產和資本的進一步集中則加深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固有矛盾,孕育著新的危機。
柯立芝繁榮是一種虛假繁榮,在當時沒有特別地表現,但是後來從金融業開始,引發了全球經濟危機.

十二、歷史回顧:1929年的大蕭條

歷史回顧:1929年的大蕭條
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那場席捲全球的經濟大蕭條的前因後果。
1929年,世界發生了一場前所未有、波及全球、毀滅性的經濟危機。這場危機改變了人類的歷史,並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原因。
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對於美國的經濟以及股民來說,都是最黑暗的一天。上午10點,紐約證券交易所剛一開市,猛烈的拋單就席卷而來,“拋!拋!拋!”所有股票成了燙手的山芋,不計價格、不計成本,只要拋掉就好,經紀人被“拋”得發暈、交易大廳一片混亂,隨之而來的就是道·瓊斯指數一瀉千里,股指從最高點386點跌至298點,跌幅達22%。這是紐約交易所112年歷史上“最糟糕的一天”,以這個被稱作“黑色星期二”的日子為發端,美國乃至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
全民炒股催生股市崩盤
對於這個黑色的夢魘,所有人都陷入恐慌和怨天尤人之中,但他們沒有想到,這個日子的降臨恰恰是他們自己親手釀造的。這一切都要從美國經濟大發展說起。
對於美國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個千載難逢的發家致富機會,美國利用戰爭大發橫財,戰爭結束後,美國由債務國一躍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紐約也取代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美國經濟的突飛猛進,帶來的是股市一派牛氣,對於股民來說,一個黃金時代來到了。
為了吸引更多的遊資,美國的券商僱傭大批股票推銷員,在城市的街道,在鄉鎮的小路,在千家萬戶的門前,一遍遍向民眾講述炒股的好處,但他們卻從不提及炒股的風險。民眾的熱情被激發起來,入市炒股成為全民的投機行為。
到1928年,股市幾近瘋狂。在捷運中,人們紛紛指責捷運公司沒有在車廂里裝上電傳打字電報機,以致人們在乘車途中無法炒股。在波士頓的一家工廠,所有的車間都安放有大黑板,並有專人每隔一小時就用粉筆寫上交易所的最新行情。在德克薩斯州的大牧場上,牛仔們通過高音喇叭收聽電台的訊息,實時了解行情。當乘客乘坐計程車時,司機會和乘客熱情地討論股票行情,就連賓館門口擦皮鞋的小童也會向顧客介紹當天的熱門股。
大多數股民都是炒短線,並非為了長期投資。在瘋狂的投機熱潮刺激下,紐約股市一漲再漲。所有投身其中的人們都未曾想到,泡沫終究有破滅的一天。當時股市的行情遠遠超出了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而且很多炒股者都是以股票作為抵押,進行信用交易,一旦投機人信心下降,就必然要增加更多的保證金,而缺乏資金的投機者就只能拋售更多的股票來彌補,其結果就是股價進一步下跌。
1929年9、10月間,投機者的信心開始下降,股市崩盤開始於10月24日星期四的拋售狂潮,到10月29日,股市徹底崩潰。當天美國鋼鐵公司的65萬股股票以每股179美元出售,卻找不到一個買主,於是其股價開始下跌,就像傳染病一樣,緊接著一個接一個公司的股票都開始下跌,大崩盤終於來臨。股票成為廢紙,數字全無意義,一個煤炭公司的老闆看著正在下跌的指示板,倒地死在了他經紀人的辦公室里。無數昔日的“百萬富翁”一覺醒來便一貧如洗。一些開船出海遊玩的富人們回來後發現,他們已變成了身無分文的貧民。當時跳樓的絕不僅僅是股價,還有一大批精神崩潰、悲觀絕望的百萬富翁。
股市的崩潰不僅使投機者一貧如洗,隨之而來的是銀行業的破產,美國經濟癱瘓,西方經濟的大蕭條。股災徹底打擊了投資者信心,一直到1954年,美國股市才再次達到1929年的水平,股災帶來的黑色夢魘不堪回首。

1929年10月24日,美國迎來了它的“黑色星期四”。這一天,美國金融界崩潰了,股票一夜之間從頂峰山巔跌入萬丈深淵,價格下跌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都跟不上。從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兩個星期內,共有300億美元的財富消失,相當於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總開支。但美國股票巿場崩潰不過是一場災難深重的經濟危機爆發的火山口。
當時紐約流行一首兒歌:“梅隆拉響汽笛,胡佛敲起鍾。華爾街發出信號,美國往地獄裡沖!”。隨著股票巿場的崩潰,美國經濟隨即全面陷入毀滅性的災難之中,可怕的連鎖反應很快發生:瘋狂擠兌、銀行倒閉、工廠關門、工人失業、貧困來臨、有組織的抵抗、內戰邊緣。農業資本家和大農場主大量銷毀“過剩”的產品,用小麥和玉米替代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使這條河變成「銀河」。城巿中的無家可歸者用木板、舊鐵皮、油布甚至牛皮紙搭起了簡陋的棲身之所,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稱為“胡佛村”。流浪漢的要飯袋被叫做 “胡佛袋”,由於無力購買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動的 汽車叫做“胡佛車”,甚至露宿街頭長椅上的流浪漢上蓋著的報紙也被叫做 “胡佛毯”。而街頭上的蘋果小販則成了大蕭條時期最為人熟知的象徵之一。在那些被迫以經營流動水果攤討生活的人中,有許多從前是成功的商人和銀行家。
股票巿場的大崩潰導致了持續四年的經濟大恐慌,這次經濟危機很快從美國蔓延到其它工業國家。對千百萬人而言,生活成為吃、穿、住的掙扎。各國為維護本國利益,加強了貿易保護的措施和手段,進一步加劇惡化世界經濟形勢。經濟衰退的後果是大規模失業:美國1370萬,德國560萬,英國280萬。儘管西方國家想盡辦法救亡,包括羅斯福新政,但危機卻遲遲未能終結。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這場危機才告終結。

十三、經濟危機與羅斯福新政

在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爆發於1929年至1933年的經濟危機和羅斯福總統實施的“新政”給人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以致於研究現代資本主義經濟,不可迴避的要研究這段歷史。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國歷史上被稱為“黑色的星期四”。在此之前的 1929 年夏天,美國還是一片歌舞昇平,夏季的三個月中,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股票由 268 上升到391, 美國鋼鐵公司的股票從165上升到258,人們見面時不談別的,只談股票,直至9月份,美國財政部長還信誓旦旦地向公眾保證:“這一繁榮的景象還將繼續下去”。但是,10月24日這一天,美國金融界崩潰了,股票一夜之間由5000多億美元的頂巔跌入深淵,使5000多億美元的資產,一夜間,化為烏有,價格下跌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場的大崩潰導致了持續四年的經濟大蕭條,從此,美國經濟陷入了經濟危機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國社會逐步被存貨山積、工人失業、商店關門的淒涼景象所代替。 86000 家企業破產,5500 家銀行倒閉,全國金融界陷入窒息狀態,千百萬美國人多年的辛苦積蓄付諸東流,GNP 由危機爆發時的 1044億美元急降至 1933 年的742億美元,失業人數由不足 150 萬猛升到 1700 萬以上,占整個勞動大軍的四分之一還多,整體經濟水平倒退至 1913 年。農產品價值降到最低點,農民將牛奶倒入大海,把糧食、棉花當眾焚毀的現象屢見不鮮。
富蘭克林·羅斯福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取代了焦頭爛額的胡佛,當選為美國第 32 屆總統。他針對當時的實際,順應廣大人民民眾的意志,大刀闊斧地實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機的政策措施,歷史上被稱為“新政”, 新政的主要內容可以用“三R”來概括 , 即復興 (Recover) 、 救濟 (Relief) 、改革 (Reform) 。由於大蕭條是由瘋狂投機活動引起的金融危機而觸發的。羅斯福總統的新政也先從整頓金融入手。在被稱為“百日新政” (1933年 3月9日至6月16日 ) 期間制訂的15 項重要立法中 , 有關金融的法律占 1/3 。羅斯福於1933年3月4日宣誓就任總統時,全國幾乎沒有一家銀行營業,支票在華盛頓已無法兌現。在羅斯福的要求下,3 月 9 日,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決定對銀行採取個別審查頒發許可證制度,對有償付能力的銀行 , 允許儘快復業。從 3 月 13日至15 日,已有 14771 家銀行領到執照重新開業,與 1929 年危機爆發前的,25568 家相比,淘汰了10797 家。羅斯福採取的整頓金融的非常措施,對收拾殘局、穩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公眾輿論評價,這個行動猶 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現的一道閃電”。羅斯福在整頓銀行的同時,還採取了加強美國對外經濟地位的行動。從 1933 年 3月10 日宣布停止黃金出口開始,採取一個接一個的重大措施: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儲存黃金和黃金證券 , 美鈔停止兌換黃金 ;4月19日 , 禁止黃金出口,放棄金本位; 6 月 5 日,公私債務廢除以黃金償付; 1934 年1月10日,宣布發行以國家有價證券為擔保的 30 億美元紙幣 , 並使美元貶值 40.94% 。通過美元貶值,加強了美國商品對外的競爭能力。這些措施 , 對穩定局勢 , 疏導經濟生活的血液循環,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百日新政”期間,羅斯福在解決銀行問題的同時,還竭力促使議會先後通過了《農業調整法》和《全國工業復興法》,這兩個法 律成了整個新政的左膀右臂。
新政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救濟工作。 1933 年 5 月,國會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成立聯邦緊急救濟署,將各種救濟款物迅速撥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單純救濟改為“以工代賑”,給失業者提供從事公共事業的機會,維護了失業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
到 1939 年,羅斯福總統實施的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政幾乎涉及美國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多數措施是針對美國擺脫危機,最大限度減輕危機後果的具體考慮,還有一些則是從資本主義長遠發展目標出發的遠景規劃,它的直接效果是使美國避免了經濟大崩潰,有助於美國走出危機。從 1935 年開始,美國幾乎所有的經濟指標都穩步回升,國民生產總值從 1933 年的 742 億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 2049 億美元,失業人數從 1700 萬下降至 800 萬 , 恢復了國民對國家制度的信心,擺脫了法西斯主義對民主制度的威脅,使危機中的美國避免出現激烈的社會動盪,為後來美國參加反法西斯戰爭創造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二戰以後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

新政主要措施

1、穩定金融; 2、振興工業;3、調整農業政策;4、推行“以工代賑”。
5、根據《國家工業復興法》,各工業企業制定本行業的公平經營規章,確定各企業的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市場分配工資標準和工作時日數等,以防止出現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從而加強了政府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控制與調節。

新政效果和影響

危機經濟學危機經濟學
1、美國經濟回升,失業人數大幅度下降。
2、國家對經濟的巨觀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強。
3、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明顯增強。
4、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
5、大膽借鑑社會主義的長處,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資本主義危機,避免了法西斯上台。
6、新政在美國和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十四、金融危機的根源

金融危機的根源是美國的中央銀行(美聯儲)長期利用實行低利率政策刺激投資和消費造成虛假的經濟繁榮;世界金融體系存在致命的缺陷,美國等已開發國家的金融貨幣政策的制定權掌握在金融寡頭的手中;美國等已開發國家的金融資本為了控制世界,為了掠奪財富和資源,蓄謀已久,惡意操縱經濟周期,興風作浪,渾水摸魚,趁火打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