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遷移

技能遷移

在心理學中,遷移指的是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 技能遷移是一種技能的學習對另一種技能的學習和套用產生影響的過程或現象。即已經形成的動作技能對掌握另一種技能的影響。

遷移背景

人們在一種情境下所獲得的知識,可以影響到隨後學習的另一種知識,這叫做知識的遷移。在技能形成中,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即各種技能之間可以相互作用,已經掌握的技能可能對新的技能起促進作用,也可能妨礙學習新的技能。這種現象叫做技能的遷移。

已經掌握的技能對學習新技能的積極影響叫做正遷移。例如,會開機車的人,容易學會駕駛汽車。發生的條件是,不同技能間存在著共同的因素或成分,或不同技能間包含著共同的原理。已經掌握的技能對學習新技能的消極影響叫負遷移,或技能的干擾,發生的條件是,兩種技能在結構上很相似,但其中某些成分要求相反的動作方式。在實際的技能訓練中,正遷移與負遷移常常同時發生,很難截然分開。

遷移類型

一、遷移及遷移效果

(一)技能遷移的概念

技能遷移是一種技能的學習對另一種技能的學習和套用產生影響的過程或現象。或者說,把一種技能帶到完成另一種技能學習或套用任務中去的過程。

技能之間的遷移是雙向的,有順向遷移和逆向遷移之分。

(二)遷移效果

正遷移(常常簡稱為遷移)是指原有的技能促進、積極的影響新技能的學習或套用的現象。

負遷移(常常簡稱為干擾)是指原有的技能幹擾、消極的影響新技能的學習或套用的現象。

零遷移是指是指原有的技能沒有影響新技能的學習或套用的現象。

遷移理論

(一)共同要素理論

該理論中最有影響的是桑代克,認為,只有一項學習情景與另一項遷移情景所含成分具有共同要素時才會發生遷移,由於他對學習的實質堅持聯結主義觀點,因此,所謂共同要素的遷移原理,實際上是共同的刺激和反應的聯結。

該理論提示,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將具有共同要素或成分的知識、技能,作為一種聯結來學習,因為該理論假定,在兩者完全不相似的刺激和反應的聯結之間,不可能產生遷移或者還會產生干擾。

(二)概括化理論

概括化理論由賈德通過他所做的經典的“射水下靶子”的實驗首先提出。賈德認為 兩個學習活動存在共同的成分指數是產生遷移的必要前提,而遷移的關鍵是把兩個活動中的共同東西概括出來,只有對一些相關的經驗進行概括,就可能實現一種技能或情景到另一個技能或情景的遷移,對已有的經驗概括水平越高,也就越容易實現遷移。

賈德的觀點被後來許多學者的研究得到進一步的驗證和認同,同時他們還指出,遷移不是自然或自動發生的過程,而與教學的方法有密切的關係,這樣就能夠很好的解釋為什麼同樣的教學內容,由於採用不同的教學組織方法,而使效果大為懸殊的現象。

(三)關係轉換理論

該理論基於格式塔心理學的觀點。強調“頓悟”是遷移的決定性因素,遷移不是不少因兩個學習情景中的共同成分而產生,而是由於學習者發現了兩個學習情景中的存在某種關係的結果,遷移的是頓悟即兩個情景突然被聯繫起來的意識。強調個體的作用,認為學習者必須發現兩個事件之間的關係,遷移才能產生。

促進措施

促進遷移的教學措施

促進遷移的教學措施,就是探討如何為遷移而教的問題。為遷移而教是考察各種遷移理論而得出的重要啟示,實質上是如何塑造學生的良好認知結構的問題。為遷移而教就是創設合理、有序、系統的學習條件,最最佳化的實現原有認知結構和學習內容的匹配。

(-)改革教學內容

根據同化理論,認知結構中是否有適當的起固定作用的觀念可以利用,是決定新的學習與套用的最重要因素。

(二)改革教學內容的呈現程式

(三)充分利用學習定勢

定勢是指進行某活動前的心理準備狀態。學習定勢是指以特殊方式進行學習或練習的心理傾向或心向。學習心向乃是技能練習的重要條件,學習定勢既反映學會如何學習上,也反映在從事某種活動的暫時準備狀態或準備動作預熱中。

(四)採用掌握學習法

這種方法是基於布盧姆的理論觀點提出的,布盧姆認為,先前學習的內容,只有當達到80—90%的掌握時,學校新的知識和技能才會利於遷移的產生。他強調知識、技能的鞏固對後繼學習有重要的作用。這種觀點符合認知心理的同化觀點,因為運動技能在沒有進入熟練之前,運動表象、運動圖式還處於模糊、不穩定的狀態,要實現遷移的可能將會遜色於技能熟練的狀態。因此,在運動技能學習中,只有知識技能得到鞏固和清晰時,才可能實現技能的遷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