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移[詞語解釋]

遷移[詞語解釋]
遷移[詞語解釋]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遷移作為一個詞語時,它的意思是離開原來的所在地而另換地點或由於自然力的作用從一地移向另一地。在心理學中,它指的是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指在一種情境中獲得的技能、知識或態度對另一種情境中技能、知識的獲得或態度的形成的影響。在遺傳學中,也有不一樣的意思。

漢語詞語

詞語解釋

【拼音】:qiān yí

【注音】:ㄑㄧㄢ ㄧˊ

(1) [move]∶離開原來的所在地而另換地點

從鄉村遷移到城市

(2) [migrate]∶由於自然力的作用從一地移向另一地

沙丘通常向內地遷移

引證詳解

亦作“ 遷迻 ”。

搬移;從一處搬到另一處。   《後漢書·袁紹傳》:“今賊臣作亂,朝廷遷移。” 《北史·于謹傳》:“愚人難與慮始,皆戀邑居,既惡遷移,當保羅郭。” 《古今小說·羊角哀捨命全交》:“若不遷移他處,吾發墓取屍,擲之野外。” 清《睢州志·浮香閣軼聞絕句·袁氏(袁可立)陸園》:“金縷歌終撤瑟期,露盤丹爐幾遷移。” 朱德 《過五指山》詩:“民族欣解放,遷移出山林。”

變遷,變化。   《荀子·君道》:“與之舉措遷移,而觀其能應變也。” 《史記·太史公自序》:“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 明 高啟 《題大黃痴天池石辟圖》詩:“惟應學道悟真訣,不與陵谷同遷移。” 鄭澤 《壬子秋日純庵尊翁潤荄先生來城純庵邀攝影象作詩奉呈》:“文化縱遷迻,先生長壽耉。” 魯迅 《華蓋集續編·有趣的訊息》:“我想,照著境遇,思想言行當然要遷移,一遷移,當然會有所以遷移的道理。”

指時間的流逝。   《敦煌變文集·父母恩重經講經文》:“日月遷移年漸長,仕農工巧各躋排。” 元 劉祁 《歸潛志》卷七:“歲月遷移人事變,卻來此地再興功。” 瞿秋白 《序》:“歷史的經過,雖分秒的遷移,也於世界文化上有相當的地位。”

1.

搬移;從一處搬到另一處。

2.

變遷,變化。

3.

指時間的流逝。

物理學名詞

migration;transference;transport

又稱滲移,泳移。在場的作用下,物質的分子、離子或其他粒子等沿一定方向的運動。場可以是電場、磁場、重力場或離心力場、濃度場等。

例如在電場下的遷移是電泳;在濃度場下的遷移是分子擴散;在重力場下的遷移是沉降;在溫度場下的遷移是熱擴散。

塑膠現象

塑膠的某些級分轉移到與其接觸的材料上的現象。

遺傳學名詞

也叫基因流,是指個體從一個群體遷入另一個群體或從一個群體遷出,然後參與交配繁殖,導致群體間的基因流動。

心理學名詞

學習遷移概述

遷移在心理學上也稱學習遷移也稱訓練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遷移不僅存在於某種經驗內部,而且也存在於不同的經驗之間。比如,數學學習中審題技能的掌握可能會促進物理、化學等其他學科審題技能的套用;語言學習中豐富的辭彙知識的掌握將促進閱讀技能的提高,而閱讀技能的提高又可以促進更多的辭彙知識的獲得。知識與技能之間相互遷移。

遷移的種類

(一) 正遷移與負遷移;

這是根據遷移性質的不同進行的劃分。

正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如閱讀技能的掌握有助於寫作技能的形成。

負遷移:是指兩種學習之間相互干擾、阻礙,如地方方言對學習國語具有消極影響。

(二) 順向遷移與逆向遷移;

這是根據遷移方向的不同進行的劃分。

順向遷移:先前的學習對後來學習的影響;

逆向遷移:後繼學習對先前學習的影響。

無論是順向遷移或是逆向遷移,其產生的影響都有正負現象。

(三 ) 水平遷移與垂直遷移——加涅;

根據原有知識在新情境中套用的難度和結果劃分:

水平遷移:也稱橫向遷移,是指處於同一概括水平的經驗之間的相互影響。

是已經習得的的概念和原理在新的、不需要產生新概念或新原理的情境中的運用,一般不涉及解決新問題;

縱向遷移:也稱垂直遷移,是指處於不同概括水平的經驗之間的相互影響。

是已經掌握的概念和原理在新的需要產生新概念或原理的情境中的運用,一般需要解決新問題並得出新規則即“高級規則”。垂直遷移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遷移,即下位的較低層次的經驗影響著上位的較高層次的經驗的學習;一是自上而下的遷移,即上位的較高層次的經驗影響著下位的較低層次的經驗的學習。

(四 ) 一般遷移與特殊遷移——布魯納;

根據遷移範圍的大小劃分:

一般遷移:也稱普遍遷移、非特殊遷移,是將一種學習中習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態度等遷移到另一種學習中去,其遷移範圍大。

具體遷移:也稱特殊遷移,是把從一種學習中習得的具體的、特殊的經驗直接遷移到另一種學習中去,其遷移範圍小。

(五 ) 同化性遷移、順應性遷移與重組性遷移;

同化性遷移: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學習者的原有認知結構沒有發生改變,直接將原有的認知經驗套用到本質特徵相同的一類事物中去,這類遷移就叫同化性遷移。

順應性遷移: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需調整原有的經驗或對新舊經驗加以概括,形成一種能包容新舊經驗的更高一級的認知結構,才能適應外界的變化,這類遷移叫做順應性遷移。

重組性遷移: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需要重新組合原有認知系統中某些構成要素或成分,調整各成分間的關係或建立新的聯繫,從而套用於新情境,這類遷移叫做重組性遷移。

(六)低路遷移和高路遷移——所羅門,帕金斯;

低路遷移:經過充分練習的技能自動遷移,不需要反省性思維;

高路遷移:有意識地將先前習得的抽象知識套用於新的情境。

遷移的作用

1.對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

在學校情境中,大部分問題解決是通過遷移來實現的,要將校內所學的知識技能用於解決校外的現實問題,同樣也依賴於遷移。要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必須從遷移能力的培養入手。

2.是原有經驗得以概括化、系統化的有效途徑,是能力與品德形成的關鍵環節

只有通過廣泛的遷移,原有經驗才能得以改造,才能夠概括化、系統化,原有經驗的結構才能更為完善、充實,從而建立起能穩定地調節個體活動的心理結構,即能力與品德的心理結構。遷移是習得的知識、技能與行為規範向能力與品德轉化的關鍵環節。

3.遷移規律對於學習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關培訓人員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套用有效的遷移原則,學習者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得更快、更好,並在適當的情境中主動、準確地套用原有經驗,防止原有經驗的惰性化。教育工作者以及有關的培訓人員套用遷移規律進行教學和培訓系統的設計,在課程設定、教材選擇、教學方法的確定、教學活動的安排、教學成效的考核等方面利用遷移規律,可以加快教學和培訓的進程。

學習遷移的基本理論

(一)早期的遷移理論

1.形式訓練說

以官能心理學為基礎,認為心理的組成成分是各種官能。心理官能(指記憶、思維等一般心理能力)只有通過訓練才能得以發展,而遷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訓練而發展的結果。形式訓練說在教育上形成了“形式教學”。這種教學認為學習的內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習題材的活動形式。形式訓練說在歐美盛行了約二百年,至今仍有一定的影響。

2.共同要素說

桑代克等人則認為,經過訓練的某一官能並不能自動地遷移到其他方面,只有當兩種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或共同要素時才能產生遷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與反應的聯結,刺激相似而且反應也相似時,兩情境的遷移才能發生,相同聯結越多,遷移越大。

3.類化(概括化)理論

1908年,賈德批評了共同要素說,提出了經驗類化理論,即概括化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先前的學習之所以能遷移到後來的學習中,是因為在先前的學習中獲得了一般原理,這種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套用於前後兩種學習中。他的一個著名的實驗是給一組兒童授予光學折射原理,另一組不教,然後讓兩組兒童射擊置於水中的靶子。最初射擊置於離水面1.2吋的靶子時,成績基本相等;但靶子被移到水面下4吋時,掌握折光原理的兒童,不論在速度上,還是在正確度上均大大超過控制組。賈德認為這是由於經過訓練的兒童對不同程度的目標可以做出更適當的調整,將折射原理概括化,並運用到特殊情境中去。

4.關係轉換理論

格式塔心理學家提出的關係轉換理論認為,遷移產生的實質是個體對事物間關係的理解。習得的經驗能否遷移,取決於能否理解各個要素之間形成的整體關係,能否理解原理與實際事物之間的關係。

早期的遷移理論由於受一些條件的局限,對遷移的研究仍無實質性的進展。隨著認知科學與信息加工理論的產生與發展,研究者試圖用認知的觀點來解釋、研究遷移問題,並探索出了一些新的遷移理論。

(二)現代遷移理論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提出了認知結構遷移理論。繼奧蘇貝爾之後,研究者對遷移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探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種觀點中:

第一種觀點強調認知結構中的某些成分是決定遷移能否發生的根本條件,但對認知結構的解釋各不相同。以安德森等人為代表,認為如果兩種情境中有產生式的交叉或重疊,則可以產生遷移。產生式是認知的基本成分,由一個或多個條件——動作的配對構成。以加特納、吉克等人為代表,認為前後兩種情境中的結構特徵、內在關係與聯繫等本質特性是決定遷移的關鍵成分,而表面的特徵則無關緊要。若前後兩種情境的結構特徵相匹配或相同,則產生遷移。

第二種觀點強調遷移的產生是由外界物理環境、社會環境與主體因素共同決定的。認為遷移是在社會活動中、在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產生的,強調通過社會互動作用與合作學習,促進遷移的產生。

影響遷移的因素

一、個人因素

個人因素就是學生本身的一些能影響遷移的特質或狀態。

智力

智力對遷移的質和量都有重要的作用,因為廣義的智力包括一個人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等,智力較高的人能較容易地發現兩種學習情境之間的相同要素及其關係,易於總結學習內容的原理原則,能較好地將以前習得的學習策略和方法運用到後來的學習中。桑代克1934年所做的有關學科遷移價值的實驗也發現智力越高的學生,遷移越明顯。

年齡

年齡不同的個體由於處於不同的思維發展階段,學習間遷移產生的條件和機制有所不同。例如,具體運算階段的學生,其學習遷移的發生有賴於具體事物的支持和協助,學習的遷移更多地表現在先後學習內容間較為具體的相同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形式運算階段的學習者由於已經具備抽象思維能力,不必依賴兩種學習情境間的具體的相同要素的支持,就能概括出共同的原理、原則,產生學習的積極遷移。

認知結構

在學習中,認知結構一般是指個人在以前學習和感知客觀世界的基礎上形成的,由知識經驗組成的心理結構。其質量,如知識經驗的準確性、知識經驗間聯繫的豐富性和組織性等都影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時提取已有知識經驗的速度和準確性,從而影響遷移的發生。

學生對學習和學校的態度

一方面,學生學習知識時的態度和心向影響他們把知識套用到社會工作和生活中的學習,如果學習知識時能認識到所學知識對以後生活和學習的重要意義並能聯想到當前知識可能的套用情境,會有助於他們在以後的具體情境中運用已有知識來學習或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學生對學校教師及其他學生的態度影響其學習和學習的遷移,如果學生認為學校是一個令人愉快的、能獲得有益知識的地方,而且與教師和同伴建立了融洽的關係,將對他們的在校學習及其遷移有良好的影響。反之,如果學生養成一種害怕或厭惡學校和教師的態度,則對其學習及其遷移都是有害的。

學習的心向和定勢

心向是一種心理準備狀態,具有利用已有知識去學習新知識的心理準備狀態比沒有這種準備狀態更有利於已有知識對新的學習的遷移,H.B.里德曾經讓被試學習無意義音節,結果發現事先被告知用有意義的概念去學習的被試學習效果要好得多。學習定勢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準備狀態,是由先前學習引起的,對以後的學習活動能產生影響的心理準備狀態,對學習具有定向作用,定勢既可以成為積極遷移的心理背景,又可以成為消極遷移的心理背景。關鍵在於學習者能否具體地分析當前的學習情境,從中找出哪些是可以利用已有知識和策略學習和解決的,哪些需要打破已經形成的反應定勢靈活處理創造性地進行解決。

1.

智力

智力對遷移的質和量都有重要的作用,因為廣義的智力包括一個人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等,智力較高的人能較容易地發現兩種學習情境之間的相同要素及其關係,易於總結學習內容的原理原則,能較好地將以前習得的學習策略和方法運用到後來的學習中。桑代克1934年所做的有關學科遷移價值的實驗也發現智力越高的學生,遷移越明顯。

2.

年齡

年齡不同的個體由於處於不同的思維發展階段,學習間遷移產生的條件和機制有所不同。例如,具體運算階段的學生,其學習遷移的發生有賴於具體事物的支持和協助,學習的遷移更多地表現在先後學習內容間較為具體的相同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形式運算階段的學習者由於已經具備抽象思維能力,不必依賴兩種學習情境間的具體的相同要素的支持,就能概括出共同的原理、原則,產生學習的積極遷移。

3.

認知結構

在學習中,認知結構一般是指個人在以前學習和感知客觀世界的基礎上形成的,由知識經驗組成的心理結構。其質量,如知識經驗的準確性、知識經驗間聯繫的豐富性和組織性等都影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時提取已有知識經驗的速度和準確性,從而影響遷移的發生。

4.

學生對學習和學校的態度

一方面,學生學習知識時的態度和心向影響他們把知識套用到社會工作和生活中的學習,如果學習知識時能認識到所學知識對以後生活和學習的重要意義並能聯想到當前知識可能的套用情境,會有助於他們在以後的具體情境中運用已有知識來學習或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學生對學校教師及其他學生的態度影響其學習和學習的遷移,如果學生認為學校是一個令人愉快的、能獲得有益知識的地方,而且與教師和同伴建立了融洽的關係,將對他們的在校學習及其遷移有良好的影響。反之,如果學生養成一種害怕或厭惡學校和教師的態度,則對其學習及其遷移都是有害的。

5.

學習的心向和定勢

心向是一種心理準備狀態,具有利用已有知識去學習新知識的心理準備狀態比沒有這種準備狀態更有利於已有知識對新的學習的遷移,H.B.里德曾經讓被試學習無意義音節,結果發現事先被告知用有意義的概念去學習的被試學習效果要好得多。學習定勢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準備狀態,是由先前學習引起的,對以後的學習活動能產生影響的心理準備狀態,對學習具有定向作用,定勢既可以成為積極遷移的心理背景,又可以成為消極遷移的心理背景。關鍵在於學習者能否具體地分析當前的學習情境,從中找出哪些是可以利用已有知識和策略學習和解決的,哪些需要打破已經形成的反應定勢靈活處理創造性地進行解決。

二、客觀因素

學習材料的特性

包括學習知識、技能之間有無共同的要素或成分,學習材料或新知識的組織結構和邏輯層次以及知識的實用價值等。那些包含了正確的原理、原則,具有良好的組織結構的知識以及能引導學生概括總結的學習材料有利於學習者在學習新知識或解決新問題時的積極遷移。

教師的指導

教師有意識的指導有利於積極遷移的發生。教師在教學時有意地引導學生髮現不同知識之間的共同點,啟發學生去概括總結,指導學生監控自己的學習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都會對學生的學習和遷移產生良好的影響。

學習情境的相似性

簡單他說,學習的情境如學習時的場所、環境的布置、教學或測驗的人員等越相似,學生就越能利用有關的線索,提高學習或問題解決中遷移的出現。

遷移的媒體

有時,兩個學習情境並不能直接發生聯繫或產生遷移,需要藉助一定的媒體才能使兩種學習間產生遷移。此時,能否選擇能引起正遷移的媒體會對遷移的發生和性質產生影響。

1.

學習材料的特性

包括學習知識、技能之間有無共同的要素或成分,學習材料或新知識的組織結構和邏輯層次以及知識的實用價值等。那些包含了正確的原理、原則,具有良好的組織結構的知識以及能引導學生概括總結的學習材料有利於學習者在學習新知識或解決新問題時的積極遷移。

2.

教師的指導

教師有意識的指導有利於積極遷移的發生。教師在教學時有意地引導學生髮現不同知識之間的共同點,啟發學生去概括總結,指導學生監控自己的學習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都會對學生的學習和遷移產生良好的影響。

3.

學習情境的相似性

簡單他說,學習的情境如學習時的場所、環境的布置、教學或測驗的人員等越相似,學生就越能利用有關的線索,提高學習或問題解決中遷移的出現。

4.

遷移的媒體

有時,兩個學習情境並不能直接發生聯繫或產生遷移,需要藉助一定的媒體才能使兩種學習間產生遷移。此時,能否選擇能引起正遷移的媒體會對遷移的發生和性質產生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