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槃捫燭

扣槃捫燭

kòu pán mén zhú【解釋】:扣:敲;捫:摸。比喻認識片面,未得要領。【出處】:宋·蘇軾《日喻》:“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鍾,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日之與鍾、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基本信息

出處

宋·蘇軾《日喻》:“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鍾,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日之與鍾、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語法

聯合式;作謂語;比喻認識片面,未得要領

宋蘇軾《日喻》:“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 ‘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鍾,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日之與鍾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後因以“扣盤捫燭”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典故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不幸的男孩,出生時便雙目失明。男孩在黑暗的世界裡一天天長大,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

有一天,他走在大街上。這天的天氣非常好,太陽照得他渾身暖洋洋的。男孩便問過路人,天氣為什麼這樣暖和。過路人告訴他,那是因為太陽照得。他經常聽人們說起太陽,但不知道太陽到底是什麼東西。於是,這個男孩心中便激起一種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什麼樣兒的。他向前摸索了幾步,攔住一個過路人問道:“你能告訴我太陽是什麼樣嗎?”過路人想了想說道:“太陽呀,形狀像個銅盤。”男孩聽了,點了點頭。於是,他急急忙忙回到家裡,讓家人拿過銅盤給他。他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發出了噹噹……的響聲,他高興得大聲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一聽都愣了,接著是一陣 哄堂大笑。有個人對他說:“那是人家在敲鐘,太陽怎么會發出聲音來呢?”男孩聽了,心裡很懊喪,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麼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會發出光亮,就像 蠟燭一樣!”男孩又興奮地回到家,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一連摸了好幾遍,邊摸邊說:“這下我真得知道太陽是件什麼東西了。”

又過了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用手一摸,高興得快要跳起來,大聲喊道:“我摸到太陽了我摸到太陽了!”

寓意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前提。但要實現這種上升,還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開動腦筋,運用科學和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否則難免會鬧出“扣盤捫燭”式的笑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