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爾的克賴斯特女修道院

托馬爾的克賴斯特女修道院

托馬爾的克賴斯特女修道院是位於葡萄牙的一個修道院。

托馬爾的克賴斯特女修道院 中文名稱: 托馬爾的克賴斯特女修道院
英文名稱: Convent of Christ in Tomar
國家: 葡萄牙
所屬洲:歐洲
編號:552-004

介紹

托馬爾的克賴斯特女修道院位於葡萄牙埃斯特雷馬杜拉·里巴特茹省桑塔倫姆地區的托馬爾市。托馬爾的聖殿騎士派初期建立修道院是作為光復戰爭(又稱復地運動。中世紀伊比利亞半島的基督教國家為從穆斯林手中奪回被侵占的領土而進行的一系列鬥爭)的象徵。後由耶穌會派接管。在曼努埃爾時期,修道院轉而象徵著葡萄牙對外來文明的開放。1983年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在里斯本東北方向143千米處的基督教女修道院,是托馬爾市的一個組成部分。托馬爾的克賴斯特女修道院與聖殿騎士團有相當的歷史淵源。1119年,基督徒創建聖殿騎士團來保衛朝聖之地耶路撒冷。1147年,騎士團因收回葡萄牙中部的重鎮聖塔倫而受國王嘉獎,賜地建城,這便是克賴斯特女修道院的母體——托馬爾城。12世紀中葉,一些聖殿騎士團成員來到此地,在一個山頂上修起了一座城堡(現今仍在),托馬爾城即在山下發展起來。騎士團於公元12世紀末模仿基督徒墳墓的外形,修造了頗具穆德哈爾風格的十六角形教堂。石壁上的槍眼是當年騎士團的歷史見證。曾對葡萄牙國王有很大影響的聖殿騎士團在迪尼斯國王期間(1279年~1325年)一度銷聲匿跡,1320年又以“基督騎士團”名義復出。該教派在葡萄牙的軍事冒險中起了重大的經濟、軍事和宗教作用。恩里克王子(1394年~1460年)和曼努埃爾王子(1469年~1521年)對他們尤其恩寵。
聖殿騎士們的小祈禱室是女修道院(建於12世紀末)的早期建築核心。這座雙層多邊形建築內部結構複雜,頗具羅馬一拜占庭式建築風格,外部則有羅馬軍事建築特點。
15世紀初,這裡增建了哥德式迴廊。15世紀末時又修建了聖巴巴拉迴廊和騎士團教堂。教堂外部採用曼努埃爾風格的裝飾,十六角形的教堂內部開了兩扇門,這樣洗禮室、騎士團教堂的迴廊以及尖頂拱門,三者就連線了起來。
祈禱室的東北面有兩道迴廊,較近的“公墓迴廊”用穆德哈爾風格瓷磚砌成,是葡萄牙曼努埃爾式建築中最精美的作品。另一個是“洗濯房迴廊”,被認為是最早的兩層迴廊。兩道迴廊及庭院其他設施均建於恩里克王子時期。曼努埃爾一世國王(1495年一1521年在位)統治時期,祈禱室西半部被切掉,拆除了兩堵內牆,由建築師迪奧戈·德·阿魯達改建成為一個寬敞的教堂前廳。1510年,這座修道院的圓形大廳進行擴建,增設了一座巨大的中殿,使它的布局和面積與梵蒂岡的西斯廷禮拜堂不相上下,而且它也是用來舉行盛大隆重的典禮儀式的。葡萄牙國王腓力一世就是在這裡舉行加冕儀式的。其西面上半部分有一扇著名的窗戶,凝聚了曼努埃爾式藝術的美學內涵,是將政治與宗教語言融為一體的建築傑作。
修道院的居室、餐廳、酒窖等設施大部分是建築師卡斯蒂利奧的作品。國王胡安二世(1397—1479)使軍事修道派臣服於葡萄牙王室後,修道院開始衰落。1834年這些教會騎士被逐出葡萄牙,女修道院從此被棄之不用,成為歷史的陳跡。然而它卻是歐洲都會修道院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這座修道院從破土到竣工,竟歷時500年,可謂集幾代人智慧,因而整體相當和諧與完美。

修道院的內部結構

錯綜複雜,主要是為雙層多邊形建築模式。祈禱室的東北部有恩利克王子時期建造的二道迴廊,一個是"公墓迴廊",用穆哈德爾風格瓷磚砌成,被認為是葡萄牙哥德式建築中的精品;另一個則是"洗濯房迴廊",是葡萄牙建築中最早出現的雙層式迴廊。馬努埃爾一世時,建築師迭戈·德阿魯達將祈禱室的一半改建成教堂的寬敞前廳;另外一位著名的建築師若昂·德卡斯蒂利奧設計並建造了修道院房屋居室、餐廳、酒窯等設施,整個教堂僅有一個多窗的大廳,因為位於祈禱室西牆,故稱為"西窗"。聖器室和門廊也是獨巨匠心,別出心裁。修道院的建築被認為內有羅馬----拜占庭的風格,外有羅馬軍事堡壘特色。胡安二世國王期間,修道院開始衰落。1834年,教會騎士被逐出葡萄牙,從此,修道院一度受到了冷落。但是它在歷史上曾經有過輝煌的時期,是早期基督教徒勝利的象徵,以後又象徵著葡萄牙對外來文明的開放,因此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保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