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心裡的寶

內容介紹台灣的手工藝,起源於先人對原始生活的需要,隨著台灣的開發而逐漸發展。 台灣傳統手工藝的繼承與發展,是整箇中國手工藝歷史的具體而微。 拉近距離看台灣手工藝界的復古和創新,從中悟出的道理,也將大有裨益於傳統手工藝的薪火相傳。

內容介紹

台灣的手工藝,起源於先人對原始生活的需要,隨著台灣的開發而逐漸
發展。台灣的先住民大多是大陸沿海地區的移民,他們不僅將中華文化的內
涵和技藝帶到了台灣,而且結合台灣特殊的地理和氣候環境下的特有材料,
發展出了台灣手工藝所特有的形態。從取材和製作來看,台灣手工藝較突出
者有:燒陶工藝、木雕工藝、石雕工藝、竹藤工藝以及細金銀工藝。台灣的
傳統手工藝,從男耕女織時代到聲光電化時代,不僅未曾式微,反而得到了
一定的保護和發揚。往年村婦野老農閒時的手藝如野花隨時世興敗,如今或
,登堂入室陳列在博物館中供好奇遊人觀賞,或走進工廠由專業人員發揚光
大,或走進研究院用現代科技手段分析研究,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台灣傳統手工藝的繼承與發展,是整箇中國手工藝歷史的具體而微。拉
近距離看台灣手工藝界的復古和創新,從中悟出的道理,也將大有裨益於傳
統手工藝的薪火相傳。
傳統手工藝種類繁多,由於各地區、各民族的社會歷史、風俗習慣、地
理環境、審美觀念的不同,各有不同的風格特色。明清時期漳州、泉州移民
到台灣,由少到多、聚集而居,一種以同祖同鄉為主的聚落社群從此建立。
至此,台灣三百餘年的發展史,實際也是一部移民史。
以漢人移民為主的台灣社會,仍然保持著傳統的習俗,例如祭祀共同的
“唐山祖”,如王爺廟、媽祖廟、天上聖母廟、關帝廟等。因此明清兩代移
居台灣的漢人在聚居地大肆修建寺廟、道觀和宗祠,而修建廟、厝需要的人
力和物力,均是從原鄉延聘的工匠,而這批來自原鄉的能工巧匠則被當地人
稱為“唐山師傅”。這些陸續到台的漳泉工匠不僅為台灣早期寺廟建築留下
了精美的作品,同時也將海峽西岸的民間工藝技術和樣式傳播到了台灣,不
僅為日後台灣的工藝美術儲備了後備人才,更為兩岸民間工藝的傳播打通了
渠道。若干年後,台灣便有了本地的工匠。時至今日,台灣大陸工匠的第五
、六代傳人,提到他們祖先、前輩的從藝經歷時,仍能依稀勾勒出當年“唐
山師傅”雕龍畫鳳的情形。
但是早期移民,由家族衍生的村落,以祖籍的地緣而產生的“鄉黨”意
識強烈,同時也由於強烈的排他性,因此商業活動中行業相互傾軋的現象時
常發生,這給競爭激烈的民間工藝行業增添了許多特殊的色彩。有一個現象
值得關註:從台灣民間工藝分布的區域來看,有一種相對穩定持續發展狀態
,即台灣的木版年畫在台南舊市米街最為集中;木雕在台南、彰化鹿港最發
達;交趾陶主要在嘉義和台南;剪瓷雕主要在台南和彰化;刺繡和金銀器也
集中在台南和彰化的古老街區。
台灣移民以閩籍和粵籍兩大族群為主,這些移民與少數民族構成了台灣
的主要社群,台灣手工藝便吸收和融合了漢人和高山族的手工技藝,逐漸發
展出具有台灣特色的手工藝形態——兼具平凡的生活美和經久耐用的堅實性
。另外,台灣傳統手工藝結合傳統性與民族性,包含了傳統文化的理念與感
性,那份天人合一的人生觀,那種濃厚善良的恕道精神,以及敬祖尊賢的禮
儀觀念深植其中。因為台灣的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以及豐富的自然
材料,其手工藝又具有濃厚的鄉土風味。
《台灣南部墾丁探奇》(作者段皎琳)是“圖文台灣”系列之一。
《台灣南部墾丁探奇》包括陶瓷工藝;木雕工藝等幾部分內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