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見蔡桓公

扁鵲見蔡桓公

《扁鵲見蔡桓公》這篇故事選自《韓非子·喻老》,題目是後人加的。內容帶有勸喻型性。文章以時間為序,以蔡桓公(《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稱“齊桓侯”)的病情的發展為線索,通過扁鵲“四見”的局勢,記敘蔡桓公因諱疾忌醫最終致死的故事,闡明一個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諱疾忌醫。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扁鵲1見蔡桓公2,立3有間4,扁鵲曰:“君有疾5在腠理6,不治將恐7深。”桓侯曰:“寡人8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9。”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10,不治將11益深。”桓侯不應12。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13十日14,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15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16。桓侯故17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18之所及19也;在肌膚,針石20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21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22,無奈何也23。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24。”
居五日,桓侯體痛,使25人索26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27死。

注釋譯文

字詞釋義

扁鵲(què):戰國時期醫學家(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郣海郡鄚人(今河北任丘)人,師承於長桑君,是中醫學的集大成者和開宗立派的宗師。《禽經》:“靈鵲兆喜”,扁鵲秦越人長期在諸侯各國行醫濟世,猶如通靈的喜鵲一樣能給人帶來希望和歡喜,給病人解除病痛,所以人們用“扁鵲”稱呼秦越人。扁鵲秦越人精通臨床各科,隨俗為變,《史記》:“扁鵲言醫,為方者宗”。著有《扁鵲內經》《扁鵲外經》均佚。《脈經》中記載了大量的扁鵲脈學內容。《黃帝內經》,《難經》與扁鵲秦越人有密切的關係。中國歷史上只有一個扁鵲,他就是生活於春秋末期的秦越人。
蔡桓公:齊國國君,田齊桓公,因遷移國都至河南上蔡被稱為蔡桓公,《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稱“齊桓侯”。
立:站立。
有間(jiān):一會兒。
疾:古時‘疾’與‘病’的意思有區別。疾,小病、輕病;病,重病。
腠(còu)理:中醫學名詞,指人體肌膚之間的空隙和肌肉、皮膚紋理。
恐:恐怕,擔心。
寡人:古代君主對自己的謙稱。這個詞的用法比“孤”複雜些。君王自稱。春秋戰國時,諸侯王稱寡人。在文中譯為“我”。
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醫生喜歡治療沒有發作的疾病來當作自己醫術的功效(醫生喜歡治療沒有病的人來邀功)。[1]好(hào),喜歡。
(另解:好(hào),習慣。醫生習慣治療沒有發作的疾病來當作自己醫術的功效。讀法: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醫,醫生。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好(hào),習慣。治,醫治。不病,沒有發作的疾病。(自古上工治未病。)以,以之,用以。為,作為。功,功績,成績。)
肌膚:肌肉。
將:要。
應:答應,理睬。
居:用於表時間的詞語前,表示已經經過的時間。
居十日:待了十天。居:用在表示時間的詞語前面,表示經過的時間;停留,經歷。在文中譯“過了”。
益:更,更加。
望桓侯而還(xuán)走:遠遠地看見桓侯,小步後退著走。還,返回。走,小步快走。
故:特意。
(另解:於是。)
湯(tàng)熨(wèi):湯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湯熨,中醫治病的方法之一。湯,用熱水或藥水敷治。這個意義後寫作“燙”。熨,用粗鹽或艾草等東西外用熱敷。
及:達到。
針石:古代針灸用的金屬針和用砭石製成的石針,這裡指用針刺治病。
火齊(jì):火劑湯,一種清火、治腸胃病的湯藥。齊,調配,調劑。這個意義後寫作“劑”。
司命之所屬: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傳說中掌管生命的神。屬,隸屬,管轄。
無奈何也:沒有辦法了。奈何,怎么辦,怎么樣。
臣是以無請也:我就不再請求給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說話。無請,不再請求。是以:以是,因此。
(另解:請,詢問。)
使:指使,派人。
索:尋找。
遂(suì):於是,就。

作品譯文

扁鵲進見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會兒,扁鵲說:“您在肌膚紋理間有些小病,不醫治恐怕會加重。”蔡桓公說:“我沒有病。”扁鵲離開後,蔡桓公說:“醫生喜歡/習慣給沒病的人治‘病’,以此來顯示自己的本領。”過了十天,扁鵲再次進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時醫治將會更加嚴重。”蔡桓公不理睬。扁鵲離開後,蔡桓公又不高興。
(又)過了十天,扁鵲再一次進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在腸胃裡了,不及時治療將要更加嚴重。”蔡桓公又沒有理睬。扁鵲離開後,蔡桓公又不高興。
(又)過了十天,扁鵲(遠遠地)看見桓侯,掉頭就跑。蔡桓公於是/特意派人問他。扁鵲說:“小病在皮膚紋理(之間),湯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膚裡面,用針灸可以治好;病在腸胃裡,用火劑湯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轄的事情了,(醫生)是沒有辦法(醫治)的。現在(病)在骨髓(裡面),我因此不再請求(為他治病)了。”
過了五天,蔡桓公身體疼痛,派人尋找扁鵲,(扁鵲)已經逃到秦國了。蔡桓公於是病死了。

人物介紹

扁鵲

扁鵲扁鵲
其真實姓名是秦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據人考證,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零七年),卒於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〇年)。
他為什麼被稱為“扁鵲”呢?這是他的綽號。綽號的由來可能與《禽經》中“靈鵲兆喜”的說法有關。因為醫生治病救人,走到哪裡,就為那裡帶去安康,如同翩翩飛翔的喜鵲,飛到哪裡,就給那裡帶來喜訊。因此,古人習慣把那些醫術高明的醫生稱為扁鵲。
秦越人在長期醫療實踐中,刻苦鑽研,努力總結前人的經驗,大膽創新。成為一個學識淵博,醫術高明的醫生。他走南闖北,真心實意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獲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歡迎。於是人們尊敬地把他稱為扁鵲。
關於扁鵲:
有一次扁鵲行醫到虢國,虢國的太子死了,正要下葬。扁鵲問明了其病情後,斷定太子未死,先用針刺療法,一會兒太子醒來,又把藥物敷在太子肋下,一會兒,太子就站了起來,最後給太子配湯藥喝,僅僅服了30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復了。

蔡桓公

田氏代齊以後的第三位齊國國君,諡號為“齊桓公”,因與“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姓齊國的齊桓公小白相同,故史稱“田齊桓公”或“齊桓公午”。田齊桓公本名田午,史載他“弒其君及孺子喜而為公”,意思是說他殺了齊廢公田剡而自立。在位時曾創建稷下學宮,招攬天下賢士,聚徒講學,著書立說。一時人才薈萃,彬彬大盛,齊宣王時規模達到鼎盛。
因桓公午曾遷都上蔡(今河南上蔡),所以按當時的習慣又稱齊國為蔡國(蔡國原為姬姓封國,當時已經滅亡),所以齊桓公又稱蔡桓公。魏惠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而又稱梁惠王,韓哀侯滅鄭國後遷都於鄭(今河南新鄭)而韓國又稱鄭國,這些都是同樣的例子。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戰國時代是群雄並立,戰亂頻繁的年代,也是人才輩出學術思想空前活躍的年代。諸子百家為了宣揚自己的主張紛紛著書立說、聚眾講學。“時代造英雄”,這樣的時代要求當時的作家的著作邏輯嚴謹,精心選材,說理透徹,令人信服。本文僅以199字的篇幅包容了這樣豐富的內容,在運用比喻說理,敘述事件,塑造人物等方面都不失為先秦散文中的佳作,這也體現了時代對作家的要求是如此嚴格。

作者簡介

韓非韓非
韓非,戰國晚期韓國人(今河南新鄭,新鄭是鄭韓故城),韓王室諸公子之一,戰國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記》記載,韓非精於“刑名法術之學”,與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韓非因為口吃而不擅言語,但文章出眾,連李斯也自嘆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韓非子》一書中。韓非是戰國末期帶有唯物主義色彩的哲學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認為是陰謀學家,韓非的著作一大部分關於陰謀。韓非目睹戰國後期的韓國積貧積弱,多次上書韓王,希望改變當時治國不務法制、養非所用、用非所養的情況,但其主張始終得不到採納。韓非認為這是“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便退而著書,寫出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著作,洋洋十萬餘言。
韓非的書流傳到秦國,為秦王政所賞識,秦王以派兵攻打韓國相威脅,迫使韓王讓韓非到秦國為其效力。韓非在秦國倍受重用,引起了秦朝李斯的妒忌,李斯、姚賈在秦王面前誣陷韓非,終因他是韓國宗室,未得信任,將其投入監獄,最後逼其自殺。
韓非自殺於雲陽(今陝西淳化縣西北)。

作品鑑賞

內容歸納

這篇故事選自《韓非子·喻老》,題目是後人加的。內容帶有勸喻型性。文章以時間為序,以蔡桓公(桓侯)的病情的發展為線索,通過扁鵲“四見”的局勢,通過記敘蔡桓公因諱疾忌醫最終致死的故事,闡明一個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諱疾忌醫。同時給人們以啟迪:對待自己的缺點、錯誤,也像對待疾病一樣,決不能諱疾忌醫,而應當虛心接受批評,防患於未然。告誡人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虛心接受別人對的意見。
全文敘述生動,條理清晰。刻畫的兩個人物形象簡潔、傳神。
以時間為序,寫扁鵲與蔡桓公的四次見面,又傳神地再現兩人見面時不同的神態、語言和性格,突出扁鵲慧眼識病,盡職盡責,敢於直言,機智避禍,和桓公的驕橫自負、諱疾忌醫。結尾,扁鵲不得不逃亡,暗示了專制君主統治下的殘暴。文中深刻揭示了及時醫過,防微杜漸的道理,頗能引人深思。

思路分析

以時間順序(大體以“居十日”為單位)。

一見 扁鵲說:“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怕要加深。 桓侯認為無疾。 疾在腠(còu)理——湯熨之所及
二見 扁鵲說:“君之病在皮膚”,不治將要加重。 桓侯不應,又不高興。 疾在肌膚——針石之所及
三見 扁鵲說:“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更要加重。 桓侯又不應,還不高興。 疾在腸胃——火齊之所及
四見 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桓侯體痛,扁鵲已逃秦 疾在骨髓——無可奈何

文章寓意

1.有病要及時醫治,以免耽誤病情。
2.要正視自己的缺點與錯誤,不能拒絕批評幫助,要防微杜漸。
3.要自我反省,自我批評,及時改正調整,修正自己。
4.善於批判主觀猜忌,知道拒絕忠告的危害。
5.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的思想。
6.對待自己的缺點、錯誤,也要像對待疾病一樣,決不能諱疾忌醫,而應當虛心接受批評,防患於未然。若一意孤行,後果則不堪構想,要在適當的時候聽取他人的正確意見,防微杜漸,對症下藥,及時醫治。
7.要聽取他人的正確建議,不要自作聰明。

後世影響

這篇故事選自《韓非子·喻老》,題目是後人加的。內容帶有勸喻型性。文章以時間為序,以蔡桓公(桓侯)的病情的發展為線索,通過扁鵲“四見”的局勢,通過記敘蔡桓公因諱疾忌醫最終致死的故事,闡明一個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諱疾忌醫。同時給人們以啟迪:對待自己的缺點、錯誤,也像對待疾病一樣,決不能諱疾忌醫,而應當虛心接受批評,防患於未然。告誡人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

歷史真相

戰國神醫扁鵲曾經來到齊國,看望當時齊國的國君田齊桓公。扁鵲對齊桓公說:你有病了。齊桓公不信。諱疾忌醫!可扁鵲堅信自己的判斷沒錯,出於對國君負責的態度他反覆的覲見。結果當扁鵲第三次看望他的時候,覺得這個人完了,已經病入膏肓了,沒治了,於是轉身逃往秦國。結果沒過多久,在公元前356年的時候,田氏齊國的齊桓公去世了。
說到這裡,有的朋友肯定要說啦:我們中學課本裡面學的不是《扁鵲見蔡桓公》嘛?難道他還見過田齊桓公?兩個事件還發生的如此一模一樣嗎?
不錯,中學課本裡面我們確實學習了選自《韓非子·喻老》篇里的《扁鵲見蔡桓公》一課,裡面記載的的確是扁鵲見蔡桓公。可問題在於:中國歷史上,就從來沒有過一個被稱為“蔡桓公”的人,倒是有一個被人稱為“蔡桓侯”的人,可是這個被人稱為“蔡桓侯”的人在公元前695年就死了。他死時距離出生於公元前407年的扁鵲還要早上280多年呢;再說,這個蔡國也在隨後的公元前447年被滅亡了,而那時的扁鵲仍然沒有出生呢。
因此可以斷定,扁鵲見蔡桓公是歷史的玩笑。看來古人在記載歷史的時候也難免出現誤差,而歷史的真相可以通過多方的考證鑑別出來。那么《扁鵲見蔡桓公》里的“蔡桓公”到底指的是誰呢?當然就是且只能是田齊桓公田午啦,因為當時蔡國已亡,而齊國此時的都城就在原來蔡國的都城舊地上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