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仁糕

扁豆仁糕

扁豆仁糕是一款美味菜譜,主要原料有白扁豆等,這道菜色澤艷麗,鬆軟軟糯,香甜可口。

材料

白扁豆500克,紅小豆250克,白糖625克,金橘餅50克,糖桂花20克,冬瓜條、核桃肉、蜜棗蜜餞紅瓜、蜜餞綠瓜各100克,葡萄乾、芝麻各50克,熟豬油100克。

做法

扁豆仁糕扁豆仁糕
1.將白扁豆去淨雜質洗淨,倒入鍋內,加水1500克,置旺火上煮沸後,再煮15分鐘,鍋離火口,燜15分鐘,去皮後用清水洗淨,倒入鍋內,加水1000克,置旺火上煮七成熟時撈出,用紗布包好,入籠蒸15分鐘至酥,取出後趁熱揉搓成泥,盛入盆內。

2.紅小豆洗淨放入鍋內,加水750克,先用旺火後用小火煮約3小時,至酥爛為止,盛入淘籮,下置大盆,用手邊搓邊加清水1300克,去皮留細沙。細沙在盆內沉澱15分鐘,撇去上面的清水,把細沙倒入布袋,紮緊袋口擠乾水分。炒鍋置於中火上,倒入細豆沙,加入500克白糖、150克水,炒30分鐘至水分乾後,加入100克熟豬油、15克糖桂花、50克金橘餅末、100克冬瓜條、100克蜜棗、50克葡萄乾、5O克碾碎的芝麻、100克核桃肉,繼續拌5分鐘,使水分蒸發後取去晾涼。

3.案板上鋪上紗布,攤入扁豆泥,用擀麵杖擀成50厘米長、30厘米寬、1厘米厚的長方條,再取細豆沙1300克,平鋪在1/2的扁豆泥上,將扁豆泥的另一半連同紗布摺疊在精製細豆沙上,再擀成90厘米長、10厘米寬、2厘米厚的長條,去掉紗布,撒上125克白糖、5克糖桂花、100克蜜餞紅瓜、100克蜜餞綠瓜,切成邊長3厘米、厚2厘米的菱形塊即成。

特色

色澤艷麗,鬆軟軟糯,香甜可口。

製作技巧

1.白扁豆要用旺火蒸至酥爛;

2.炒紅豆細沙時宜用中小火,以免焦煳;

3.擀制均勻,切塊要大小致。

白扁豆

扁豆仁糕白扁豆
【拉丁名】SemenDolichorisAlbum
【英文名】WhiteHyacinthBean
【中藥名】白扁豆( 《名醫別錄》 )
【蒙藥名】哈布它鈣一寶日其格( 《蒙藥學》 )
【別名】藊豆白藊豆南扁豆沿籬豆蛾眉豆羊眼豆涼衍豆白藊豆子膨皮豆茶豆小刀豆樹豆藤豆火鐮扁豆眉豆
【來源】為豆科植物扁豆DolichoslablabL.的種子。
【入藥部分】種子(白扁豆)、種皮(扁豆衣)、花(扁豆花)入中藥。花入蒙藥。
【化學成分】含蛋白質蔗糖葡萄糖麥芽糖水蘇糖(stachyose)、棉子糖(raffinose)、植物凝集素(phytoagglutinin)等。種子含異黃酮類成分2—羥基染料木素,二氫異黃酮類成分Dalbergioidin和Kievitone,紫檀素類成分Phaseollidin、異黃烷類成分Dimethylvestitol、Isovestitol和Laxifloran等;含甾體化合物Dolicholide、Dolichosterone、Homodolichosterone、Homodolicholide、Brassinolide和Castasterone;還含有多種高級脂肪酸、磷脂和多種胺基酸等。豆莢中含L一哌可酸。葉中含斟皮素、蘆丁、槲皮素一3一O一龍膽雙糖甙、山柰酚一3一纖維雙糖甙和山柰酚一3一芸香糖甙等。
【性味功能】中藥味甘,性微溫。白扁豆:健脾和胃,化濕止瀉,解毒。扁豆衣:健脾化濕。扁豆花:清暑化濕。蒙藥味澀,性涼。止血,止瀉。
【功能主治】健脾化濕,和中消暑。用於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大更溏瀉、白帶過多、暑濕吐瀉、胸悶腹脹。中藥白扁豆:治脾胃虛弱,體倦乏力,食少便溏,暑濕泄瀉,白帶,食物及酒精中毒。扁豆衣:治暑濕吐瀉,腳氣浮腫。扁豆花:治中暑發熱,嘔吐泄瀉,痢疾,赤白帶下。蒙藥治吐血,咯血,月經過多,腰腿痛,腹瀉。
【形態特徵】一年生纏繞草質藤本。莖光滑。羽狀三出複葉,小葉3,頂生小葉寬三角狀,側生小葉斜卵形,托葉小,披針形。總狀花序腋生,直立,花序軸粗壯;花2至多朵;小苞片2,脫落;萼闊鍾狀,萼齒5,不等;花冠蝶形,白色或紫紅色,長約2厘米,旗瓣基部具耳。莢果倒卵狀長橢圓形,微彎,扁平,長5—7厘米;種子2—5,白色或紫黑色,長約8毫米。花期7—8月,果期9一10月。成熟後呈扁橢圓形或扁卵圓形,長約0.8-1.2cm,寬0.6-0.9cm,厚0.4-0.7cm。表面黃白色,平滑而光澤,一側邊緣有半月形白色突起的種阜,約占周徑的1/3—1/2,剝去後可見凹陷的種臍,緊接種阜一端有1珠孔,另端有短的種脊。質堅硬。種皮薄脆,內有子葉2枚,肥厚,黃白色,角質。嚼之有豆腥氣。花期7-9月;果期9-11月。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向陽的氣候環境。怕霜凍,忌嚴寒,不耐蔭蔽,怕乾旱。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土壤均能種植,但以土壤肥沃,疏鬆,排水良好,微酸至微鹼性的砂質壤土或腐殖質土為好。種子千粒重338.33g,容易萌發,發芽適溫25℃-30℃,發芽率85%-90%。陳年種子發芽率降低。生育期200天左右。
【藥理研究與開發】近代研究發現,扁豆中含有對人紅細胞的非特異凝集素,它對紅細胞並無凝集作用。從扁豆中還可分出植物凝集素A和B。凝集素A不溶於水,不影響胰蛋白酶活性;如混於食物中飼餵大鼠可抑制其生長,甚至引起肝臟的區域性壞死。加熱可減弱其毒性。凝集素B可溶於水,能非競爭地抑制胰蛋白酶活性。分子量為23688。蒸壓消毒或煮沸1小時後,活力損失86—94%,在15一18℃(pH3一10)可保持活力30天以上。凝集素B在體內不易消化。在體外不能被一般蛋白酶分解。它可使枸椽酸血漿的凝固時間延長3倍,這是由於抑制了凝血酶。
扁豆仁糕白扁豆
現代研究開發:
白扁豆為常用中藥,始載於《名醫別錄》 。現代研究證明,白扁豆種子含脂肪油,蛋白質,煙酸,糖類,胺基酸,維生素A、B、C,生物鹼;併合腈甙、酪氨酸酶及微量鈣、磷、鐵等成分。通過體外活性E-玫瑰花結反應試驗,白扁豆對活性E-玫瑰花結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具抗病毒,刺激免疫系統,增進消化吸收功能。白扁豆為藥食兼優的食物,營養豐富,常食對人體肌肉、骨酪及神經功能等的生長發育與代謝,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白扁豆中多量的纖維素,能協調和刺激腸蠕動,縮短病毒性代謝產物在腸腔的滯流時間,改善胃腸功能,從而減少胃腸道腫瘤發生的危險性。白扁豆作為習慣性便秘、高血壓、高血脂等中老年疾病患者的天然保健品,其開發潛力巨大。
【栽培與管理】一、選地整地
育苗地宜選地勢向陽、平坦、排灌方便,土質疏鬆肥沃的砂質壤土,於播種前深翻25-3Ocm,作1.3m寬的高畦,畦面施腐熟廄肥或堆肥,與表土拌勻,作成苗床,四周開好排水溝。植地選土壤肥沃、深厚的菜園土,深翻細碎土壤,畝施腐熟廄肥或堆肥3000-5000kg,以表土拌勻,作1.3m寬的高畦或平畦。若零星種植,可利用田邊地角、房前屋後及園子圍欄邊隙土種植。
二、種植方法
(一)採種於收穫前在田間選留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結果多而飽滿堅實的單株作種株。當下部莢果成熟時,採摘早期成熟的果實,曬乾,脫粒,再曬乾,去掉雜質、不飽滿種子,留作種用。也可以連同果莢曬乾保存,至播種時剝除。
(二)直播南方3-4月,北方4月下旬,將種子用清水浸泡10個小時,待種子稍吸水膨脹後撈出晾乾後播種。在備好的植地上,按行株距5Ocm×4Ocm開深5cm穴,每穴播入種子2-3粒。播後施澆1次稀薄人畜糞水,再覆細土或火灰與畦齊平,約10天左右便可出苗。
(三)育苗移栽早春,在備好的苗床上,將種子均勻地播入床內,澆潑人畜糞水,上蓋火灰或細土,厚約1.5cm,苗床上蓋塑膠薄膜保溫保濕,約10天左右便可發芽出苗。出苗後,白天揭去塑膠膜,讓幼苗接受光照練苗,晚上蓋上塑膠膜增溫保濕,當苗高7-1Ocm時,便可出圃移栽。移栽時,選陰天先將苗床潛水濕潤,以便起苗。起苗時,根部應帶土,以利栽後成活,且應隨起隨栽。在植地上,按直播行株距開深lOcm穴,每穴施入適量土雜肥,栽幼苗2-3株,呈品字形,注意根系舒展,覆土壓實,澆透定根水即可。
三、田間管理
(一)中耕除草:苗期應適時中耕除草,以使地面疏鬆、無雜草,如出現缺窩,應補苗。植株封行後,不便中耕除草,但田邊地角雜草應剷除乾淨,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二)排灌:苗期不耐乾旱,應視土壤墒情適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但花期應控制澆水,除天旱外,不宜澆水,以免引起落花,降低產量。雨後應及時疏溝排水。
(三)追肥:因根部具根瘤菌,能固定空氣中的氮素作自身養料,故白扁豆施肥以磷、鉀肥為主,少施或不施氮肥。通常於幼苗期,追施1-2次人畜糞水,每畝1000-1500kg,以促進幼苗的生長。結合中耕除草,可於株旁開溝或開穴施入腐熟廄肥或堆肥,畝施1500-2000kg,施後覆土壅蔸。盛花期可用0.3%磷酸二氫鉀加0.2%尿素進行根外追肥,以促進花芽分化,提高結果率。
(四)搭架:當苗高3Ocm左右時,應搭支架,支架材料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一般用長2cm左右的小竹竿或樹條,每株1棵,插於株旁,上面交叉捆綁使成"人"字形,引蔓上架,使其順架生長,增加田間通風透光,以利於生長。
(五)修剪:視植株生長情況,若生長過於旺盛,可於開花前,剪去部分岔藤,促使多開花、結果,並使籽粒飽滿,此是增產的一項重要措施。若植株瘦弱,不宜修剪。
扁豆仁糕白扁豆
四、病蟲害防治
(一)鏽病危害葉片,受害葉片初出現黃白色斑點,後中央隆起呈暗褐色的小皰,破裂後散發出銹褐色粉末狀的夏孢子;後期病部出現暗褐色斑點,破裂後散發時黑褐色粉末狀的冬孢子。被害葉片最後枯落,影響植株生長。防治方法:收穫後及時清園,集中處理病殘體;發病初期用1:1:100波爾多液或25%粉銹寧700-1000倍液防治。
(二)蚜蟲4-5月發生,群集於嫩莖吸食汁液,為害嚴重。防治方法:用40%樂果乳油1000-1500倍液噴霧防治。
(三)豆莢螟8-9月發生,幼蟲鑽入果莢蛀食種子,為害嚴重。防治方法:點黑光燈誘殺成蟲;初孵幼蟲期用90%晶體敵百蟲800-1000倍液噴霧防治;冬季深翻土壤,消滅越冬蟲體。
(四)地老虎危害幼苗,造成缺窩、斷苗。防治方法:冬季深翻土壤,消滅越冬蟲體;用90%晶體敵百蟲與炒香的菜子餅作成毒餌誘殺;點黑光燈誘殺成蟲;晚9-10點鐘用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噴苗,可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五、採收與產地加工
9-11月,果實陸續成熟,當莢果殼變為黃白色略現皺縮時,分批採回果實,曬乾,用木棒打出種子,除去雜質,再曬1-2天,直至全乾即得商品白扁豆。將白扁豆放到水裡浸泡至種皮鼓起,剝取種皮,曬乾即得種皮??扁豆衣。如欲採花,宜6-7月花含苞待放時採摘曬乾。
六、貯藏
乾品白扁豆用竹筐、麻袋或布袋包裝,置於通風、陰涼、乾燥處,防霉變、蟲蛀。
【價值與套用】白扁豆,營養價值較高,礦物質和維生素含量比大部分根莖菜和瓜菜都高,味亦鮮嫩可口。據中國科學院衛生研究所編的《食物成分表》 :每百克白扁豆含蛋白質2.8克,脂肪O.2克,5.4克,熱量35千卡,粗纖維1.4克,116毫克,1.5毫克,胡蘿蔔素O.32毫克,硫胺酸O.05毫克,核黃酸O.07毫克,尼克酸O.7毫克,抗壞血酸13毫克。白扁豆既是滋補佳品,夏暑作清涼飲料,又是一味良藥。關於白扁豆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南朝齊梁間陶弘景著的《名醫別錄》。明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說:“取硬殼白扁豆,連皮炒熟,人藥”,“硬殼白扁豆,其子充實,白而微黃,其氣腥香,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人太陰氣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濁,故專治中宮之病,消暑除濕而解毒也。其軟殼及黑鵲色者,其性微涼,但可供食,亦調脾胃。”衛生部藥典委員會編的《中國藥典》也說:白扁豆“健脾胃,清暑濕。用於脾胃虛弱、暑濕泄瀉、白帶”。總之,白扁豆一身是寶,它的果實(白扁豆)、果皮(扁豆衣)、花、葉均可人藥。其性味甘微濕,入脾胃二經,有補脾胃,和中化濕,消暑解毒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泄瀉、嘔吐、暑濕內蘊、脘腹脹痛、赤白帶下等病,又能解酒毒。

紅小豆

扁豆仁糕紅小豆
紅小豆又名飯赤豆,《本經》中稱為赤小豆,《日華子本草》稱亦豆,《本草綱目》稱紅豆,《本草原始》也稱紅小豆,《陸川本草》又叫紅綠豆、虱拇豆。《中藥材手冊》稱為朱赤豆,《藥材學》中又稱金紅小豆、朱小豆,《本經逢原》稱豬肝赤,《本草便讀》又叫杜赤豆。以粒緊、色紫、赤者為佳,煮汁食之通利力強,消腫通乳作用甚效。但久食則令人黑瘦結燥。中藥另有一種紅黑豆,系廣東產的相思子,特點是半粒紅半粒黑,請注意鑑別,切勿誤用此外。
【生理特徵】一年生直立草本,為直根系,有主、側根之分,側根較發達,根上生有根瘤,可以固定空氣中游離氮素。高30~90厘米。赤豆莖的生長習性分三種,即直立型、半蔓型、蔓生型。莖上有硬毛。3出複葉;托葉線形,被白色長柔毛;小葉卵形至斜方狀卵形,長5~10厘米,寬3.5~7厘米,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三角形或近圓形,全緣或極淺3裂,兩面被疏長毛。花2~6朵,著生於腋生的總花梗頂端;蝶形花,形與上種相同;莢果扁圓筒狀,於種子間收縮,無毛;種子6~10粒,暗紅色,矩圓形,兩端截形或圓形,種臍不凹。花期6~7月。果期7~8月。全國各地廣為栽培。赤豆起源於中國,在喜馬拉雅山山區有野生種和半野生種。日本由中國經朝鮮傳入,並在日本形成次生中心。栽培面積以中國最大,次為日本、朝鮮。
【營養成分】赤豆每百克含水分12.6克,蛋白質20.2克,脂肪0.6克,碳水化合物63.4克,膳食纖維7.7克,維生素A13微克,視黃醇當量,胡蘿蔔素80微克,硫胺素0.16毫克,核黃素0.11毫克,尼克酸2毫克,維生素E14.36毫克,鈣74毫克,磷305毫克,鉀860毫克,鈉2.2毫克,鎂138毫克,鐵7.4毫克,鋅2.2毫克,硒3.8微克,銅0.64毫克,錳1.33毫克。赤豆富含澱粉,因此又被人們稱為“飯豆”,它具有“津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止吐”的功能,被李時珍稱為“心之谷”。赤豆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高營養、多功能的雜糧。
【食療作用】赤豆可整粒食用,一般用於煮飯、煮粥、做赤豆湯或冰棍、雪糕之類。用於菜餚有“紅豆排骨湯”等。由於赤豆澱粉含量較高,蒸後呈粉沙性,而且有獨特的香氣,故常用來做成豆沙,以供各種糕團麵點的陷料。赤豆還可發制赤豆芽,食用同綠豆芽。
現代研究認為,紅豆中含有多量對於治療便秘的纖維,及促進利尿作用的鉀。此兩種成分均可將膽固醇及鹽分對
身體不必要的成分排泄出體外,因此被視為具有解毒的效果。赤豆還可用於治療心臟性和腎臟性水腫、肝硬化腹水、腳氣病浮腫和外用於瘡毒之症,都有一定效果。赤豆水提取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和傷寒桿菌等有抑菌作用。赤豆煮湯飲服,可用於治療腎臟、心臟、肝臟、營養不良、炎症等多種原因引起的水腫。赤豆以粒緊、色紫赤者為佳,健脾利水,解毒消癰,清利濕熱。紅小豆煮粥食之,有健脾胃、利水濕的作用。凡脾虛不運、腹水脹滿、小便不利、黃疸、瀉痢者,皆可食之。小豆煎水或入藥,有清熱利水的功效,可治急黃、腸癰、痔痢下血、風疹瘙癢等。生豆杵末,雞蛋清調勻外塗,可治熱毒癰腫。《本草綱目》說它“治產難,下胞衣,通乳汁”,“行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治嘔,而治下痢腸,解酒病,除寒熱癰腫,排膿散血。”中醫認為赤豆性平味甘酸,無毒。有滋補強壯,健脾養胃,利水除濕,和氣排膿,清熱解毒,通乳汁和補血的功能。不僅可用於跌打損傷,淤血腫痛,且對於一切癰疽瘡疥及赤腫(丹毒)也有消毒功用,特別有利於各種特發性水腫病人的食療。
【常用配方】1.赤豆同鯉魚(或鯽魚)煮湯服食,利水消腫,治腳氣甚效,兼治小兒夏日因血熱而致的多發性癤腫。2.赤豆120克,煮湯當茶飲,治水腫。3.赤豆250克煮粥食,可通乳。4.赤豆微炒,水煎代茶隨意飲服,治產後惡露不下,腹痛。5.治誤吞玻璃渣:赤豆適量煮熟,儘量飲服然後再服瀉劑,赤豆和玻璃同大便排出。6.赤豆用水浸軟,搗爛,用水或醋或蜂蜜或雞蛋清適量,調成膏狀,外敷患處,治腮腺炎、熱癤。7.赤豆研成粉末,用冷水調敷患處(已潰爛的瘡瘍,敷在瘡口周圍,以便排膿),一日兩次,治熱毒癰、外傷血腫及扭傷。8.赤豆粥:赤豆30-50克,水煮至半熟,放入粳米100克同煮粥,以淡食為宜,加白糖調味食用亦可。有健脾益胃、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通乳作用,適用於水腫病、下肢濕氣、小便不利、大便稀薄、身體肥胖、產後乳汁不足等症。9.茅根赤豆粥:鮮茅根200克(乾品用50克)洗淨,水煎半小時後去渣,放入粳米200克,同煮粥服食,可治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扁豆仁糕紅小豆
【注意事項】赤豆久食則令人黑瘦結燥。中藥另有一種紅黑豆,系廣東產的相思子,特點是半粒紅半粒黑,注意鑑別,切勿誤用,且陰虛而無濕熱者及小便清長者忌食。
【相宜的食物】肉,補血明目,驅風解毒,營養全面。鰱魚,祛除脾胃寒氣,消腫去淤。南瓜,健美潤膚。鯉魚,利水消腫。烏骨雞,滋陰養血,利水消腫。花生、紅棗,補益心脾,利水消腫。
【相剋的食物】肉,同食易引起腹脹氣滯。羊肚,性味功能相反。羊肝,同食易發生食物中毒。粳米,引發口瘡。
【栽培要點】赤豆性喜溫、喜光,抗澇。全生育期需要10℃以上有效積溫2000—2500℃,一般在8一12℃以上開始發芽出苗。赤豆對光照反應敏感,過早播種延長生長期,成熟期並不提早。所以由高緯度向低緯度引種時會提早成熟,而由低緯度向高緯度引種時會延長成熟期。赤豆生育長短因品種而異。生長期短的可在60—90天;生長期長的在80一120天。赤豆在開花前後需水最多,開花結莢期遇高溫、乾旱,易造成落花、落莢;過於濕潤,植株容易倒伏。在鼓粒成熟期,天氣晴朗利於光合作用,有利提高粒重。赤豆在疏鬆的腐殖質多的土壤中生長最好。沙土地種植赤豆粒紅有光澤。壤土地種植的赤豆發烏、暗紅色。赤豆對土壤適應性較強,在微酸、微鹼性土壤中均能生長。
【種植方式】赤豆單作或間作、套種。由於耐蔭多以間、套種方式種植,單作很少。主要形式有:
1.赤豆與春玉米、高梁、穀子套種。春玉米與赤豆以1:1或2:2方式套種。一般在玉米定苗之後,在玉米行間套種赤豆,
2.赤豆與夏玉米、夏谷混作。播種夏玉米或穀子時,赤豆隨之下種,定苗時注意玉米株間留一定株數的赤豆苗。
3.棉花與赤豆套種。春天棉花出苗後,在大行內穴播一行赤豆,赤豆選用棵小早熟品種。這種套種方式,對棉花下部通風透光有利,能減少蕾鈴脫落,多坐桃。有時在棉花、花生、甘薯等作物缺苗地塊補種赤豆。
4.春甘蕾套種赤豆。在甘薯地隔溝墩播赤豆,一墩5—6株。赤豆成熟早,當赤豆收穫時,正值甘薯塊根第二次膨太高峰期,不影響甘薯產量,還多收幾十斤赤豆。
【整地施肥】赤豆需氮肥較多,雖然有根瘤菌固定氮素,但增施農家肥有顯著增產效果,尤其是適量增加磷、鉀肥,增產更顯著。如果沒施底肥則在赤豆生育期間,於開花前5—6天追速效氮、磷肥,能促花莢增多,並防止落花、落莢。
【田間管理】赤豆苗期為促進根系發達,要多中耕鬆土,也有利根瘤生長。開花後生長旺盛時,可適當打頂尖,摘除無效花枝,使養分集中到莢,促子粒飽滿。開花前後,是赤豆需水最多時期,此時缺水,會造成大量落花、落莢。因此遇旱要及時澆水。赤豆生長前期防治蚜蟲和紅蜘蛛,中後期防治鑽心蟲,防止蛀食豆莢。貯存期間防治綠豆象。入庫前用50℃高溫滅蟲;藥劑熏殺;缺氧保管等措施。
【選購儲存】將揀去雜物的赤豆攤開曬開,以3~5斤為單位裝入塑膠袋中,再放入一些剪碎的乾辣椒,密封起來。將密封好的塑膠袋放置在乾燥、通風處。此方法可以起到防潮、防霉、防蟲的作用,能使赤豆保持1年不壞。還可將赤豆放在開水中浸泡十幾分鐘,然後撈出曬乾,放入缸里收藏起來,可保存很長時間,也不會生蟲。將兩三瓣大蒜放入裝赤豆的容器或口袋中,可使其2~3年不被蟲蛀。

芝麻

扁豆仁糕芝麻
【種拉丁名】:SesamumindicumLinn.
【種別名】:胡麻(名醫別錄),脂麻(本草衍義),油麻(食療本草)、烏麻巨勝狗虱、、交麻、小胡麻
【分類】:堅果種子類
【科中文名】:胡麻科
【科拉丁名】:Pedaliaceae
【屬中文名】:胡麻屬
【屬拉丁名】:Sesamum
【介紹】芝麻原稱胡麻,相傳是西漢張騫通西域時引進中國的。現經科學考證,芝麻原產我國雲貴高原。在浙江湖州市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和杭州水田畈史前遺址中,發現有古芝麻的種子,證實了中國是芝麻的故鄉。芝麻屬脂麻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全株長著茸毛。莖直立,高約1米,下圓上方。總狀花序頂生,花單生,或兩三朵簇生於葉腋。圓筒狀,唇形,淡紅、紫、白色。因品種不同,長筒形蒴果的棱數有4、6、8不等。種子扁圓,有白、黃、棕紅或黑色,以白色的種子含油量較高,黑色的種子入藥,味甘性平,有補肝益腎、潤燥通便之功。芝麻有黑白兩種,食用以白芝麻為好,補益藥用則以黑芝麻為佳。芝麻既可食用又可作為油料。日常生活中,人們吃的多是芝麻製品:芝麻醬和香油。
【主要特徵】芝麻根屬直根系,由主根、側根和細根組成。細根很多,主要著在側根基部,呈細密狀分布。芝麻根系分布的主要特點是:根層入土淺,呈傘狀分布,90%的根群分布在9一15厘米的土層里。芝麻為淺根作物。莖芝麻莖稈直立,莖稈粗細與主莖高度因品種和栽培條件不同而異。莖粗的可達2.5厘米,細的僅l厘米左右;莖高的可達200厘米以上,低的只有50—60厘米。莖稈有分枝和無分枝兩大類。主莖和分枝上有節,節間長度一般是主莖比分枝短,上部比下部短。植株節間越短,節數越多,蒴果數越多,產量越高。主莖下部有一段下結蒴果,被稱為“腿”。如施肥不當、密度大、晚播和間苗不及時,都會使結蒴部位提高、腿高,反之則腿低。葉芝麻是雙子葉植物,子葉小,呈扁卵圓形。真葉由葉柄、葉片組成。葉片有單葉和複葉之分。葉序有對生、互生和輪生,也有在同株上對生與互生混合排列的。葉色有深緣、綠和淺綠,有極少數品種葉柄呈微紫色。花芝麻花是大型的兩性花,由花柄、苞時、花尊、花冠、雄蕊、雌蕊和蜜腺等構成。芝麻屬無限花序,同一植株上花的開放有先有後,因此,蒴果成熟極不一致。早熟易裂蒴,造成損失。採取芝麻打頂、適時收穫等措施,對實現增產是有效的。蒴果芝麻果實為蒴果,有棱,常見的有四棱、六棱、八棱等。每棱有一排種子。棱數越多,蒴粒也就越多。每蒴粒數多的可達130粒以上,少的僅有40粒左右。因此,多棱芝麻經濟價值高。成熟時,蒴果有開裂和閉合的不同習性,分為裂蒴型和閉蒴性兩種。閉蒴型成熟時損失小,適於機械栽培。種子芝麻種子籽粒小,千粒重多為2.5—3克。種子大小與蒴果棱數和長度有關,一般多棱或短蒴的品種籽粒小,千粒重低;四棱長蒴品種子粒大,千粒重較高。芝麻種子有白、黃、褐、茶灰、黑等基本色,各基本色又有深淺之分。種皮色淺含油量高,色深含油量較低。種皮薄,種子飽滿光滑含油量也高。此外,含油量的高低也受栽培條件、氣候因素和病蟲害的危害程度影響。因此,創造良好的條件,可提高種子含油量。
【主要特性】
(一)生育期與生育時期芝麻從出苗到成熟所經歷的天數稱為生育期。一般芝麻生育期80一120天左右,其中早熟品種80天左右,中熟品種81一100天,晚熟品種100天以上。生育期又可分為播種出苗、—苗期、開花、結實和成熟等五個生育時期。各生育時期持續時間,因品種、環境條件和栽培條件的不同而異。
1.種子的發芽和出苗芝麻播種後,逢適宜的溫度、水分和氧氣條件,3-4天即可出苗。
2.幼苗期芝麻出苗後,在正常環境條件下,大約需30天左右,植株長出6—8對真葉,開始現蕾。
3.開花現蕾後,花蕾進一步發育,而後進入開花期。芝麻一朵花開放過程,需要7天左右。開花以上午6—8時最多,約占當天開花總數的90%左右。單株開花的規律是先主莖後分枝,先內後外,由下向上,逐步開放。全株開花需要兩個月左右。
4.結莢成熟期芝麻是自花授粉作物,在開花前自行授粉,異交率一般在5%左右。授粉到受精約半天時間,受精後24—30小時,胚開始形成並進一步發育成種子。同時,子房壁也開始膨大而形成蒴果。芝麻進入終花期後,15天左右逐漸成熟。
扁豆仁糕芝麻
(二)芝麻對環境條件的要求芝麻原產於熱帶,是喜溫作物,怕寒冷,怕水淹。對環境要求如下:
1.溫度對溫度要求比較嚴格,全生育期內需積溫2500℃。種子發芽最適宜溫度為24—32℃,所以氣溫穩定在20℃以上才是芝麻適宜的播種期。芝麻的發育在晝夜平均溫度為20℃時良好,在20—24℃時最適宜。氣溫低於15℃以下,不但幼苗停止發育而且植株根系容易腐爛。天津市區從5月中旬至9月中旬,平均氣溫在20℃以上,完全適合芝麻生育的要求。
2.水分芝麻為中等需水作物,但它對水分反應非常敏感。因種子小,幼苗生長慢,根系弱而吸收能力差,所以苗期生長需要適當水分,以促進種子萌發出苗和生長,一般苗期土壤田間持水量應在65%一70%左右。乾旱時,則不能正常出苗或幼苗老化;水分過多,會受漬使幼苗黃化,生長不旺,嚴重時會大量死苗。與其他作物比,芝麻能稍耐乾旱,但對空氣乾旱的抵抗能力弱,當大氣濕度低於15%時,會產生花而不結實現象。開花結莢期需水量較大,但此時又最不耐漬。受漬常使芝麻發育不良,並增多蕾花脫落和無效蒴果,粒小不飽,降低種子含油量,易感染病害。
3.日照芝麻屬於短日照作物。光照充足,不僅可提高地溫,促進幼苗生長,而且還有利於進行光合作用,促進物質積累、轉化以及油分的形成,提高產量和含油量。
4.土壤芝麻對土壤要求較嚴格,以土壤pH6.5—8較適宜。沙質壤土疏鬆,排水通氣較好,適於芝麻生長。但粘土和沙土地也可種芝麻。
【種類】
山芝麻
小灌木,高約1m;小枝被短柔毛。葉互生,線狀披針形或長圓狀線形,全緣,背面有灰白色星狀毛。聚傘花序腋生;花2至數朵,花苞1片;花柄短;萼筒狀,5裂;花瓣5,不等大,淡紫色,基部有兩個附屬體;雄蕊10,退化雄蕊5;子房5室,被毛,花柱柔弱。蒴果卵狀長圓形,密被星狀柔毛。花期6—7月,果期11—12月。分布於江西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區
粘毛山芝麻:
灌木,高達2米。葉卵形或近圓形,長6-15厘米,頂端長漸尖,在中部以上常有淺裂,基部心形,邊緣有不規則的鋸齒,上面被稀疏的星狀短柔毛,下面密被白色星:犬茸毛,基生脈5-7條。花單生於葉腋或排成腋生的聚傘花序;萼長15-18毫米,密被白色星狀長柔毛和混生短柔毛,5裂;花瓣5片,白色,不等大,匙形;雄蕊10個,退化雄蕊5個。蒴果圓筒狀橢圓形,長2.5-3.5厘米,密被星狀柔毛和皺卷的長達4毫米的長絨毛。種子多數,菱形,長約2毫米。花期5-6月。分布於廣東海南和雲南南部;越南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均有。生於海拔330-850米的丘陵地或山坡上的灌叢中。本種的莖皮纖維堅韌,可織布或編繩。
長序山芝麻
灌木,小枝甚柔弱,散生。葉矩圓狀披針形或矩圓狀卵形,長5-11厘米,寬2.5-3.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圓形而偏斜,邊緣有不規則的鋸齒,上面被稀疏的星狀短柔毛,下面被星狀短柔毛及長柔毛;葉柄長約1厘米。聚傘花序伸長,頂生或腋生,幾與葉等長,有花多朵;小苞片長條形;萼管狀鐘形,5裂,長4一5毫米,外面被短柔毛;花瓣5片,黃色,下面的花瓣只有1個耳狀附屬體;雌雄蕊柄有毛;雄蕊10個;子房5室,被毛。蒴果長圓柱狀,頂端尖銳,長2-35厘米,密被星狀毛。花期6-10月。分布於雲南南部和廣西泰國印度緬甸也有。本種的莖皮的纖維可制繩索等。
劍葉山芝麻
灌木,高1-2米;小枝密生黃褐色星狀短柔毛。葉披針形,長3.5-7.5厘米,寬1.1-3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鈍,全緣,兩面生黃褐色星狀短柔毛,下面較密,基出脈3條;葉柄長3-10毫米。花序腋生和頂生,長約達3.5厘米;花萼筒狀,長約6毫米,外面密生黃褐色星狀毛,5淺裂;花瓣5,紅紫色,不等大,長8-9毫米;雄雌蕊柱與花萼近等長;雄蕊10,退化雄蕊5;子房密生柔毛,5室,胚珠多數。蒴果狹卵形,長約2厘米,密生長茸毛。分布於廣西和廣東;亞洲南部也有。生丘陵、低山草坡或灌叢中。莖皮纖維可制繩索等。
野芝麻:
多年生直立草本;根狀莖有地下長匍匐枝。葉片卵形、卵狀心形至卵狀披針形,兩面均被短硬毛;輪傘花序4-14花,生於莖頂部葉腋內;苞片狹條形,具睫毛;花萼鍾狀,藥室外平叉開,有毛。小堅果倒卵形。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四川
紫花野芝麻:
分布:中國未見。產中歐,伊朗北部,蘇聯至北美洲的加拿大
灰綠水芝麻
【功效】:消炎解毒。
【主治】:用於治療瘀血阻滯諸痛證。
【性味歸經】:苦,溫。入腎經。
【用法用量】:內服:15一30克,水煎服。外用:水煎後塗擦患處。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廣西西部和雲南南部。
【拉丁名】:BoehmeriaplatyphyllaDDonvarcanescens(Wedd)Wedd
【考證】:始載於《雲南植物研究》
扁豆仁糕芝麻

假野芝麻
草本,高40—80厘米。莖直立,鈍四棱形,密被小硬毛,其間混雜有平展的具節剛毛。葉卵圓狀心形,長9—17厘米,寬4—10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細圓鋸齒,紙質,上面滿布小硬毛,其間雜有具節剛毛,下面除脈上密生具節剛毛外,余皆疏生小硬毛,明顯具腺點,側脈5—6對,上面不顯著,下面突出,葉柄長2—10厘米,通常為葉片長1/3,扁平,柔弱,毛被如同莖部。總狀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腋生時單出,頂生時三出,長7—30厘米,頂生者最長,開花時徑1.5—2厘米,由多數細小的聚傘花序組成;聚傘花序沿序軸密集,無梗,具1—5花,其下承以鑽形細小苞片;花梗長約1毫米,果時伸長達2毫米,其下有一細小鑽形的小苞片;序軸及花梗的毛被同莖部。花萼鐘形,長3毫米,外被微柔毛及腺點,內面在喉部有橫列長刺毛,其間夾有腺點,餘部無毛,萼筒長約2毫米,10脈,多少顯著,齒5,後一齒最大,寬卵圓形,頂端平截,其餘4齒披針形,急尖,而前2齒稍大,果時花萼增大,外面近於無毛,脈紋顯著,後一齒自兩側邊緣外卷。花冠長約9毫米,細小,唇片紫色,筒部白色,外疏被微柔毛,內面在冠筒有倒向短柔毛,冠筒纖細,伸出於萼筒很多,喉部增大,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長圓形,下唇開張,3裂,中裂片近圓形,全緣,側裂片卵圓形。小堅果,長約1毫米,黑色。花期4月,果期4—5月。
編輯本段回目錄芝麻-營養價值芝麻油中含有大量人體必需的脂肪酸,亞油酸的含量高達43.7%,比菜油、花生油都高。芝麻的莖、葉、花都可以提取芳香油。
小磨製成的芝麻油,香氣撲鼻,在國際市場上暢銷不衰。另外,與之齊名的芝麻醬也供不應求。
芝麻花中有蜜腺,它與油菜、蕎麥並稱為我國三大蜜源作物,品質以芝麻蜜為上乘。
【食療方】芝麻自古以來就稱為長壽不老的高級食品。芝麻有黑、白二種,食用以白芝麻為好,藥用以黑芝麻為良。芝麻的莖、葉、莢殼、花都可以做藥。芝麻含維生素e、維生素b1、亞油酸、蛋白質、麻糖、多縮戊糖、鈣、磷、鐵等礦物質和各種豐富的營養成分。其中含量最多,成為主要成分的維生素e,又常被人們稱為防止衰老的維生素。它對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有很好的效果。還有不飽和脂肪酸的亞油酸,它有調節膽固醇的功能,因而又被稱為“永葆青春的營養源”。
除芝麻外,含有亞麻酸的食品雖然很多,但都不如芝麻的效果好。之是因為芝麻同時含有亞麻酸和維生素e,兩者同時存在,不但防止了亞麻酸容易氧化的缺點,有起到協同作用,加強了對動脈硬化和高血壓的治療效果。中醫學對芝麻的藥用有較高的認識,稱它是一味強壯劑,有補血、潤腸、生津、通乳、養發等功效。適用於身體虛弱、頭髮早白、貧血萎黃、津液不足、大便燥結、頭暈耳鳴等症狀。據報導,黑芝麻對於慢性神經炎、末梢神經麻痹均有療效。由於芝麻油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故血管硬化,高血壓患者食之有益。芝麻葉可以治療中暑頭暈。口渴時,可采鮮芝麻葉一大把,開水沖泡,代茶飲,有清暑解渴之效;關節炎疼痛,可以用芝麻葉100克,洗淨切碎,水煎服。芝麻根有消炎、止癢作用。治尋麻疹、瘙癢症,可取芝麻根數根,煎湯洗患處。說明:芝麻,古時稱為胡麻、油麻、巨勝、脂麻、烏麻、方莖,分為黑芝麻、白芝麻兩種,食用以白芝麻為好,藥用則以黑芝麻為良,芝麻是一種芬芳的補藥,是良好的滋潤補養強壯劑。
常用食療方:1、治乾咳:黑芝麻120克,白糖30克。炒熟拌勻研末,食用。
2、治便血:黑芝麻500克,紅塘500克。炒焦研末入紅塘攪拌均勻,隨意吃。
3、治尿血:飲芝麻油,日服三次,每次10毫升。兒童減半。
4、治浸淫惡瘡:芝麻生搗外敷。
5、治蜘蛛咬傷及諸蟲咬傷:用油芝麻研爛外敷。
6、治中風半身不遂:芝麻殼15克,用酒煎服,取其出汗。
7、治燙火傷:芝麻殼燒存性,研細,以麻油調塗。如局部有滲出、潮濕,可以用乾末摻在表面。
其它食療方:1、黑芝麻150克,炒熟研末,每次用黃酒沖服10克,如加豬蹄湯送服更佳,治乳少。
扁豆仁糕芝麻
2、黑芝麻,炒焦研末,用清油調敷患處,治乳瘡。
3、黑芝麻15克,沖開水服,或用50克水煎空腹服,治大小便不通。
4、黑芝麻100克,冰糖30克,共搗爛,每次開水沖服15克,早晚各一次,治乾咳。
5、黑芝麻稈120克,水煎,調冬蜜適量服下,連續三次,治老年人大便秘結。
6、黑芝麻30克,水煎去渣,加糖少許,空腹一次服下,治蟯蟲病。
7、鮮芝麻葉一把,開水沖泡代茶飲,治中暑、頭昏、口渴。
8、鮮芝麻嫩莖葉60克,水煎加糖服,治吐血。
9、黑芝麻、制首烏各等份,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6克,每次服一丸,每日三次,連服數月,可治鬚髮早白,發枯脫落。
10、黑芝麻、制首烏枸杞子各25克,杭菊花1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活腎虛眩暈,頭髮早白。
11、芝麻20克,南杏仁15克,共搗爛開水沖服;或水煎加適量冰糖服,每日一劑,治久咳無痰。
12、芝麻、生薑各25克,瓜蔞1個,水煎服,每日一劑,治慢性氣管炎。
13、黑芝麻洗淨炒熟,加核桃肉等量,共研末,每次二湯匙,早晚各服一次,用蜜糖水或白糖水送服。治病後體弱,腎虛腰酸,頭暈眼花,大便燥結。
14、芝麻炒香,加食鹽適量,共研細末,雞蛋煮熟沾芝麻末食用,治產後乳少。
15、芝麻1公斤,早稻米1公斤,胎盤1具(焙乾),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每次服1丸,每日兩次,開水送服。治陽痿,腰酸腿軟,頭暈耳鳴。
16、芝麻粥:黑芝麻、粳米適量,同煮粥。加糖食用。有潤五臟,強筋骨,益氣力,健腸胃之作用。適用於血虛頭暈,頭髮早白,大便乾燥,體虛便秘等症。大便溏薄或泄瀉者忌用。
17、淮山芝麻糊:粳米60克,清水泡一小時,撈出濾乾,淮山15克切成小顆粒,黑芝麻120克炒香,加鮮牛奶200克和清水拌勻,磨成漿濾出漿汁;清水適量,放入冰糖120克,煮溶,將漿水倒入鍋內與冰糖攪勻,加入玫瑰糖6克,邊煮邊攪拌成糊,熟後食用。有滋陰補腎,益脾潤腸作用。適用於肝腎不足,病後體弱,大便燥結,鬚髮早白等症。中、老年人經常服用,可收到壯體強身、延年益壽之功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