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體惡性腫瘤

扁桃體惡性腫瘤

扁桃體可發生鱗癌、淋巴肉瘤、網織細胞肉瘤及血管內皮瘤等惡性腫瘤,以鱗癌較多見,癌多見於40歲以上的病人,肉瘤則常發生於青年人,兒童也可見到。

概述

扁桃體惡性腫瘤扁桃體惡性腫瘤
扁桃體癌是齶扁桃體常見的惡性腫瘤。多見於40歲以上的男性。癌瘤多發生於扁桃體上極,常有淺表潰瘍,也可有浸潤,經扁桃體上窩及舌齶弓向軟齶侵犯,進而向下侵及舌根,並常有頸淋巴結轉移。病理類型可用鱗狀細胞癌、淋巴上皮癌、未分化癌、腺癌等,以鱗癌多見。

扁桃體癌病因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吸菸飲酒等因素有關。

疾病分類

腫瘤科,耳鼻喉科

治療方案

多採用手術與放射綜合療法。對部分不適於手術的患者,可單獨放療,亦可單獨化療或與前述方法結合進行,或選用中藥與前述方法結合治療。

治療原則

1.放射治療為主要治療方法。
2.手術治療以早期扁桃體癌為宜。
3.手術治療+放療。
4.化學治療。

用藥原則

1.對病源型扁桃體摘除需在併發症得到控制後,並於手術前、後選用“A”項中藥。
2.對不宜施行手術者,可選“B”項中藥化療。

診斷鑑別

診斷依據
1.根據上面三點症狀和體徵。
2.扁桃體活檢查癌細胞。
成人出現單側扁桃體明顯腫大,表面潰爛,質地較硬,不活動,伴有同側下頜角下方淋巴結腫大,診斷較易。但如遇一側扁桃體腫大充血,表面光滑者,易誤診為急性扁桃體炎,應特別警惕,必要時取活檢確診。

扁桃體可發生鱗癌、淋巴肉瘤、網織細胞肉瘤及血管內皮瘤等惡性腫瘤,以鱗癌較多見,癌多見於40歲以上的病人,肉瘤則常發生於青年人兒童也可見到。

症狀體徵

扁桃體扁桃體
咽部阻塞感、異物感、不典型的扁桃體炎、單側咽痛、單側扁桃體腫大、口臭等。

症狀

1.早期症狀不顯,只用咽部不適,異物感或輕微疼痛。晚期可用明顯咽痛,吞咽時加劇,並可放射到同側耳或面部。常有口臭、出血及張口困難等症狀。

2.一側扁桃體明顯腫大,呈結節狀或菜花狀,或表面有潰瘍、壞死、假膜。腫瘤發展快,常侵犯周圍組織,出現吞咽、呼吸障礙。

3.早期常用頸淋巴結轉移,出現同側或雙側頸淋巴腫大、質硬、固定。

診斷檢查

診斷:
1.病史注意有無咽部阻塞感、異物感、不典型的扁桃體炎、單側咽痛、單側扁桃體腫大、口臭等。
2.體檢(1)口咽部檢查,注意軟齶形態、活動情況,扁桃體的大小、形態、與周圍組織的關係等,應作觸診以了解局部硬度及範圍。凡遇病情可疑或有潰瘍者,一般應作活檢;
(2)頜下及頸部淋巴結是否腫大。注意有無遠處轉移。
3.檢驗注意血象的變化,有無幼稚細胞。
4.X線檢查包括胸部及有症狀部位的骨骼攝片或CT。

安全提示

【扁桃體惡性腫瘤預防】
1.首先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並注意勞逸結合。常加夜班工作,容易導致扁桃體發炎。

2.應減少菸酒等的刺激,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3.還應積極治療鄰近器官的疾病,如急慢性鼻炎等。

術前準備

1.認真詢問病史及體格檢查,特別注意有關出病史的詢問及出血凝血機制的檢查。
2.尿便常規出凝血時間。
3.胸透、心電圖檢查。全麻者,功能檢查。
4.全麻者術前禁食,採用局麻者,術前酌情進少量飲食或禁食。術前半小時皮下注射阿托品。病人緊張者可服鎮靜劑。

術後處理

1.患者均採用側臥位。局麻患者囑將口中分泌物順口角流出,不要咽下,以便觀察是否有出血。全麻患者未甦醒前應注意其是否有吞咽動作,若有,應檢查是否有出血。
2.術後三小時可進流食,六小時後可用鹽水漱口。創口痛時,頸部可冷敷。
3.術後第二天,創面出現一層白膜,是正常反應。白膜約於手術後5~7天開始脫落,創面形成肉芽,表面上皮開始生長。如白膜呈污灰色,應注意有感染可能,可用抗生素及用0.5~1%雙氧水溶液漱口。

早期發現

1.早期症狀為咽痛,進食、飲水時加重。
2.可有耳痛,如果病變累及硬齶或後上牙齦,使戴假牙者不再合適而引起刺激。
3.咽部不適和異物感為常見的早期症狀,易被忽略。
4.潰瘍型癌腫,常有少量出血,腫瘤壞死,感染後常有口臭。
5.淋巴結轉移早,易到頸靜脈上淋巴結,有助於早期診斷。

預防

扁桃體癌早期症狀輕微,易被忽略。凡40歲以上,長期咽部不適,異物感,持續性輕微咽痛,經抗炎治療無效而症狀加重的病人,應懷疑有扁桃體癌存在的可能。必須作詳細檢查,以早期作出診斷,早期治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