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囊苔草

扁囊苔草

扁囊薹草(學名:Carex coriophora Fisch. & C. A. Mey. ex Kunth)為莎草科薹草屬下的一個種。分布於蒙古、俄羅斯東西伯利亞以及中國大陸的黑龍江、河北、青海、甘肅、山西、內蒙古等地,生長於海拔700米至3,500米的地區,常生於河岸旁濕草地、沼澤地踏頭上及山坡。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細而短,匍匐。稈較粗壯,高30–75cm,三棱形,平滑,下部生葉。基部葉鞘無葉片,淡褐色或銹褐色,稍細裂;葉片扁平,質硬,長5–15cm,寬3一5mm,邊緣平滑。苞片葉狀,最下一片短於花序,具長苞鞘,稍長約2.5cm;小穗3–7個,幾近生,下部者稍遠離生;頂生1–2枚雄小穗,矩圓形或橢圓形,長1–1.5cm;側生小穗雌性,矩圓形長一2.2cm,寬約8mm,密生花,具平滑細柄,柄長0.6–5cm,彎曲或下垂;果囊膜質,寬橢圓形,長3.8–4.5mm,銹褐色,無脈,沿邊淡黃綠色,上部邊緣疏生小刺毛,基部近圓形,具短柄,先端驟縮為細柱狀短喙;小堅果疏鬆包於果囊中,倒卵狀橢圓形,長約1mm,三棱狀,具2mm柄;花柱長,柱頭3。

生長環境

扁囊苔草為溫生一中生沼澤草甸植物,多生長於森林草甸、林緣沼澤化草甸及沼澤化灌叢中。在海拔3200––4000m沼澤、半沼澤地區分布較多。其分布區的土壤多為沼澤土和亞高山草甸土及沙質土,為該地區的伴生種,蓋度可達10%左右,草叢低矮,約15–30cm,伴生植物有小白花地榆,馬光蒿(Pe-dicularisrhinanthoides)、發草、珠芽蓼等。扁囊苔草可行根莖繁殖,也可用種子繁殖,條件適宜時會很快形成草叢。早春萌發較早,生長快,花果期8–9月。每公頃產鮮草2100一4600kg,乾草率40%左右。

分布範圍

分布於我國的東北、內蒙古、山西、河北、甘肅、新疆;在國外,蒙古,西伯利亞地區也有。

主要價值

扁囊苔草繁殖快,耐踐踏,萌發早。莖葉柔軟,適口性好,含蛋白質和脂肪均較高,馬,牛、羊均喜食。抽穗開花後,雖纖維素含量增加,牧畜仍採食。秋季乾枯後也喜食。是高寒地區早春和晚秋牧畜採食的主要牧草之一,特別是早春,飼草缺乏,是牲畜渡過“春乏”的重要牧草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