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岸線

房岸線

房岸線,指的是開發商以“海景房”為賣點,在國家勒緊18億畝耕地紅線、加大樓市調控力度的情況下,當前部分沿海城市出現一股“填海建房熱”,使得海岸線變成了“房岸線”。當前“海景房”過度開發,不僅加劇了房價調控難度,也潛伏著永久破壞生態、增加防災壓力、危及地區可持續發展等深層矛盾,急需引起重視。

概述

房岸線房岸線

填海成本每畝20萬元,之後上千萬元賣給開發商,開發商再以“海景房”為賣點,每平方米幾萬元賣給購房戶。——在國家勒緊18億畝耕地紅線、加大樓市調控力度的情況下,當前部分沿海城市出現一股“填海建房熱”。有關專家認為,當前“海景房”過度開發,不僅加劇了房價調控難度,也潛伏著永久破壞生態、增加防災壓力、危及地區可持續發展等深層矛盾,急需引起重視。

以海南島為例。海南島長達300多公里的東海岸,已基本被開發商圈占,幾十個“海景樓盤”正火熱開發中。不少樓盤通過填海不斷擴建“海景房”,一期是“海景房”,三期還是“海景房”。 海岸線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房岸線”。

原因分析

國家海洋局海域管理處處長李文君表示,填海造地很多情況下是人類不得已的行為,但受暴利驅動,現在國內部分城市熱情頗為高漲,已偏離國家整體用海規劃,出現過度開發的“虛熱”苗頭。

按照國家海洋局圍填海總量控制規劃,2011年遼寧省圍海造地的面積僅為30平方公里左右,但該省沿海6市規劃填海造地1000平方公里,兩者差距竟達30多倍。

“填海造房熱”的背後是暴利驅動。按當前法規,圍填海形成的土地屬於“未定性的新增土地”,無需承擔耕地的開墾費用。圍填海成本一般為每畝15萬元至20萬元,但轉手拍賣給開發商,每畝地價動輒數百萬、上千萬元,能為地方政府帶來豐厚的土地收益。開發商則看重“海景房”賣點,肆意抬高樓價。

潛伏風險

“大規模填海造地開發房地產,沒有任何公益性質,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商業行為。”許多專家認為,“這不僅推高了房價,對經濟可持續發展沒有好處,而且破壞了生態環境,吸引大量居民積聚在海岸線上,一旦發生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後果也很嚴重。”

填海建造的商品房多標榜為“觀海豪宅”推銷,很多是地方“樓王”,成為帶動當地房價上漲過快的引導力量。

三亞市迎賓路一家地產公司員工說,目前三亞灣海岸沿線的海景房“起步價”每平方米已超過3萬元,而著名的填海住宅島——鳳凰島,每平方米價格近10萬元。開發商的策略是,強調“海景房”的稀缺性和升值空間。

對此,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丁力認為,瀕海而居將面臨高濕、高鹽、高溫等“三高”困擾,對人體健康、房子和家電維護等都非好事,有些宣傳明顯是商業誤導。

過度的圍填造房,不僅降低城市自然景觀價值,更重要的是影響海域的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還有可能加劇海岸侵蝕、造成泥沙淤積,進而影響江河的泄洪能力和港口的航運功能。

解決措施

“填海造房風”的出現,實質上仍是地方追逐土地財政的表現形式。許多專家認為,目前國家正強調轉變發展方式,急需多管齊下遏制圍海造房之風。

當前地方圍填海中普遍存在“先斬後奏”“化整為零”審批等行為。應從源頭加強治理,問責到人,堅決禁止不符合產業政策、不符合國家海洋功能區劃的項目上馬。

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局長李立新認為,中國海域管理執法手段急需完善。“很多違規項目被查處後,基本不可能還原于海,一般只能罰款了事,而相對於海景房暴利,相關罰款規定微不足道,根本起不到懲處作用。”李立新建議,增加企業用海的違法成本和風險。

專家普遍認為,填海項目一定要慎重論證和審批,填海造地必須布局高起點產業項目,優先發展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對於搞房地產的要堅決否定,決不能把我們的海岸線變成“房岸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