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大石窩石作文化村落

房山大石窩石作文化村落

房山大石窩石作文化村落大石窩石材品種繁多,質地優良,較為稀有,適宜雕塑,尤以優質漢白玉最為珍貴,歷史上曾經是皇家御用石材。大石窩石材的開採、雕刻、利用的歷史可追溯到漢代,自隋末雲居寺刻經開始,歷經金、元、明、清幾個朝代皇家修建宮廷、園林、陵墓等工程,從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等地調來大批石匠藝人達上萬人在此定居,逐漸形成自然村落。藝人們以石為業為生,通過辛勤的勞動創造出一套石作工藝及習俗文化,相傳至今,形成了自身的獨特文化區域,是中華民族石作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簡介

房山大石窩石作文化村落地區房山大石窩石作文化村落地區

大石窩鎮地處北京西南房山區。轄區內有高莊村南尚樂村、岩上等7個祖輩以石作為業的自然村落。大石窩石材品種繁多,質地優良,較為稀有,適宜雕塑,尤以優質漢白玉最為珍貴,歷史上曾經是皇家御用石材。

大石窩石材的開採、雕刻、利用的歷史可追溯到漢代,自隋末雲居寺刻經開始,歷經金、元、明、清幾個朝代皇家修建宮廷、園林、陵墓等工程,從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等地調來大批石匠藝人達上萬人在此定居,逐漸形成自然村落。藝人們以石為業為生,通過辛勤的勞動創造出一套石作工藝及習俗文化,相傳至今,形成了自身的獨特文化區域,是中華民族石作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大石窩祖輩相傳的石匠技藝包括:敲、打、滑、拉、安五項基本技能。另外,每年農曆三月十七日的石匠節,農曆十月十五日的祭山節,拜山神,石匠號子都顯示了不可多得的具有傳統地域特色的行業習俗,其歷史及文化價值彌足珍貴

其製品包括:古建石作工藝製品、石雕工藝品、民間生活用品等。大石窩石匠從採石運輸、古建加工到精細雕刻傳授方式都為口傳心授。傳承關係以父子傳承和師徒傳承為主。傳承譜系分為開採加工和雕刻兩大類。開採加工類分為三支,即續姓、高姓和李姓;雕刻類分為六支,即宋姓、丁姓、梅姓、李姓、劉姓。

由於市場經濟、現代化生產方式和板材產量增加的影響以及保護意識不強等原因,使大石窩優質石材、傳統技藝的傳承以及需要保護的歷史實物都處於瀕危狀態。

歷史

早在公元560年的北齊時代,大石窩村北雲居寺的靜琬大師就開始用這裡的漢白玉雕刻工程浩大的石頭書——石經。歷經隋唐遼金元明清等朝代、1000多年,共雕了14278塊石經板,總重達1000多噸。這是大石窩開發利用石料資源的最早記錄。

北京是金、元、明、清的都城,先後有33位皇帝在此登基即位。紫禁城的宮廷建築,以及京城的王府、四合院、皇家陵墓等使用的精美石料構築基本上都來自大石窩。《元史》記載,元大都設有採石局,專門負責從各地採集名貴石料,其中的漢白玉都采自房山大石窩。到了明清,大石窩的石料開採達到了驚人的速度。特別是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大興土木,新建皇宮、殿宇,集中了全國石匠會戰大石窩,一批批石料源源不斷地運往京城或外地,持續多年。那些規模宏大的宮殿基座多用大理石或漢白玉建造。那些石欄桿、石踏跺,三大殿的台壇、甬路,天安門的華表、金水橋,以及那些石制工藝品如石獅、日晷、嘉量、石螭首,構思精巧,獨具匠心。此外,有據可查的古建築,如天安門、金水橋、盧溝橋、天壇、地壇、瀋陽故宮、十三陵、清東陵等,所用漢白玉石料大都取自大石窩。

金代時,朝廷強迫大批工匠自汴梁遷入北京,房山在此時曾改名為奉先縣,金代有17位皇帝陵墓都建於此,陵墓的石料多取自大石窩。至此,大石窩石料的開採加工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這為元代建都北京以及明清兩代擴建或新修城池、御花園、陵寢等大規模的開採利用打下了基礎,因此,在民間有先有大石窩,後有北京城之說。尤其在明朝,在大石窩設立管理機構鎮,今天我們在大石窩仍能見到許多明朝遺蹟。經過明清兩代,大石窩的部分工匠還逐步掌握了開採雕刻技藝,將大石窩石作工藝真正發展成一套完整的手工工藝,它集開採運輸、加工雕刻為一體,同時伴有鐵匠、木匠等輔助手工業。經過歷史的累積,大石窩石作文化村落形成。大石窩聚集了一批來自河北、山西、陝西、河南等地的工匠,這裡形成了明顯的村落,藝人們以石為業,以石為生,通過辛勤的勞動創造出一套石作工藝及行業習俗,相傳至今,從而形成了自身的獨特文化區域,成為中華民族石作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近些年來,大石窩新一代的石匠藝人充分發揮其石料產地優勢,憑藉嫻熟的古建技藝和精湛、獨特的雕刻技藝,參加了如故宮等皇家園林修繕、北京十大建築建設、毛主席紀念堂的修建、清東西陵的修復和盧溝橋的修復等工程。改革開放之後,石雕藝人又在繼承的基礎上,古今結合,開發新產品,利用市場經濟,走出國門,像日本北海道中國公園、新加坡國家森林公園、美國紐約唐人街等十多個國家的石材工程均由大石窩的石材企業進行加工、安裝。可以說,大石窩石作文化已名揚國內外。

2005年,國家民保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參加了石作工藝專家論證會,專家一致同意將大石窩石作文化村落作為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進行申報。該項目如申報成功,將對今後保護好大石窩鎮的漢白玉石材、更好地傳承精美的石刻工藝起到促進作用。

貢獻

房山大石窩石作文化村落目前探明大理石儲量2450萬立方米,其中漢白玉儲量80萬立方米。新中國成立後大石窩鎮參與了全國許多重點工程建設,在修建十大建築時,周恩來總理就將“京西房山大石窩的漢白玉”稱為國寶。

大石窩鎮採石留下的近千處坑塘分布在青龍山的前後左右,大小不一,深淺不同,形狀各異。其中最大的是高莊的老礦坑——白玉塘。

申遺

2005年,國家民保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宋兆麟、國家民保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華覺明、北京民協主席趙書等六名專家,參加了房山區大石窩鎮傳統的石材開採、運輸、古建加工以及石材雕刻工藝的“石作工藝”專家論證會。

經過論證,專家建議將“房山區大石窩石作工藝”更名為“北京市大石窩石作文化村落”。最後專家一致同意該項目作為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進行申報,2006年項目申報成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