戾陵堰

戾陵堰

戾陵堰是三國時,在濕水(今永定河)上修築的引水工程。位於今北京石景山西麓,可灌溉農田百餘萬畝。

戾陵堰

三國魏嘉平二年(250)鎮北將軍劉靖鎮守薊城(今北京市),派軍工造戾陵堰,攔截濕水,經過人工開鑿的車箱渠,下游利用古高梁河道,向東到潞縣(在今通縣境)入鮑丘河(見圖)。堰體用石籠砌成,高1丈、長30丈、寬70餘步,取水口位於上游北岸。洪水時,堰頂可以溢流;平時可攔截河水入渠,設計合理,堰體又易於維修。晉元康五年(295)堰被洪水沖毀3/4,引水閘也被沖壞。劉靖之子劉弘派一千多軍工修復。到北魏神龜二年 (519)幽州刺史裴延俊派盧文偉主持修復督亢渠(位於今河北省)和戾陵堰,共灌田百餘萬畝。北齊天統元年(565)幽州刺史斛律羨,又導高梁水北合易京水(今溫榆河支流)灌田,將灌區發展到溫榆河地區。唐永徽年間(650~655)幽州都督裴行方引盧溝水(永定河),開稻田千頃,屬於戾陵堰灌區的修復。
!!戾陵堰 金代於大定十二年(1172),在石景山以北的麻峪村引渾河(今永定河)水,開鑿金口河以通航運。引水路線上段大致與戾陵堰引水渠相近。金口河因坡度過陡,河水含沙量太大而失敗。元初郭守敬曾重開金口河,成功地使用了30年。元末至正二年(1342)又建金口新河,將取水口上移到三家店,結果工程以失敗告終。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