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手銬的旅客

戴手銬的旅客

《戴手銬的旅客》是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動作片,由於洋自導自演,於1980年上映。該片講述了“文化大革命”初期,老公安偵察員劉傑在被誣陷流亡的過程中與真正的兇手鬥智鬥勇的故事。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劇照劇照
文化大革命初期,在某科研單位突然發生一起兇殺案,保密室工作人員小黃被暗殺,發射飛彈的A—1號燃料也被盜竊。案件發生後,保衛人員在現場發現了倒在地上的正受審查的老公安偵察員劉傑。當要提審他時,發現劉已逃跑。
為此,保衛部副部長葛世荃派小黃的丈夫蘇哲去追捕劉傑,隨後又派年輕的偵察員張強作他的助手。張強過去是劉傑的學生,對劉傑的為人和品行很了解,不相信劉傑會是罪犯。
蘇哲捉拿劉傑心切,沒想到劉傑同他在一列火車上。劉傑並未逃跑,相反在暗中注意蘇哲同一個"造反派"的女人王莉接上頭後離去,劉傑繼續跟蹤。蘇哲發現劉傑在跟蹤他,向劉傑開槍射擊,槍被劉傑打掉,兩人展開肉搏。這時王莉帶人來支援蘇哲,劉傑被打昏,立刻被蘇哲送入火葬場
在火葬場,劉傑突然醒來,焚屍老工人問明情況後深表同情,便掩護他逃走。劉傑找到洛西市被打倒的公安局長王豐年,跟他促膝談心,激起王豐年的革命鬥志。
張強追上蘇哲,等待分配任務。劉傑用匿名電話通知張強;蘇哲和王莉在勾搭,讓他立刻去逮捕王莉。張強終於弄清殺死小黃、盜走A—1號燃料的是蘇哲。蘇哲乘車南逃,劉傑暗中緊追不捨,被蘇哲發覺。蘇以公安人員身份要求乘務員搜捕劉傑。劉傑被迫躲進廁所天棚上,碰到女扮男裝的魏小明,小明很同情劉傑,決心幫助他。後劉傑遭蘇哲的暗算被推下飛馳著列車。這事被張強發現,立即鳴槍,列車被迫停在微山市車站。微山市公安局長魏子恆這時也接到通緝劉傑命令,立即趕到現場逮捕了他。
劉傑同魏子恆是老戰友,他向老魏講明情況,取得魏的幫助,獨自趕到邊境截住了蘇哲。兩人展開了殊死格鬥,由於劉傑長途跋涉屢次受傷,被蘇哲打倒在地。機智的劉傑將手銬戴到蘇哲手上,另一端戴在自己手上拖住了蘇哲。
這時,魏子恆,張強等公安戰士聞場趕到到抓住了蘇哲,繳獲了敵人盜走了A—1號燃料;但劉傑仍然被葛副部長下令逮捕,他戴著手銬被押上飛機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演員 備註
於 洋 劉 傑

簡介:解放軍偵察英雄,被打倒的老幹部

張 強 馬樹超

簡介:偵查員、劉傑的徒弟

魏子恆 印質明

簡介:微山市公安局局長、劉傑的老戰友

蘇 哲 邵萬林

簡介:保衛幹部、潛伏多年的敵特

王豐年 趙子岳

簡介:洛西市公安局局長、劉傑的老戰友

葛世荃 葛存壯

簡介:某科研單位保衛部副部長、造反派

魏小明 蔡 明

簡介:魏子恆的女兒

里 坡 高 原

簡介:某科研單位保衛部部長、被迫害致死

王 莉 高菊梅

簡介:特務

周森冠 老工人

簡介:火葬場的焚屍工人

魏 娜 小 黃

簡介:某科研單位保密員,蘇哲的妻子

列車員 金鳳

簡介:劉傑乘車時的列車員

看守所公安 勞力

簡介:看守劉傑的民警

職員表

製作人 王志敏
導演 于洋
副導演(助理) 李新
煙火 武振聲
指揮 王立平
演奏 新影樂團
獨唱 吳增華

音樂原聲

《駝鈴》
作詞:王立平
作曲:王立平
演唱:吳增華

幕後花絮

劇照劇照
《戴手銬的旅客》以“文革”時期為背景,描寫的是一位受迫害的公安幹警如何不計個人安危、克服重重困難,將盜取國家武器機密的特務繩之以法的故事。年過半百的于洋親自出演動作場面,正是影片中的這些驚險場景吸引了大量的觀眾。
“文革”結束後,一批反特影片重返銀幕,像《黑三角》等片都取得了非常出色的票房與口碑。1980年,“22大電影明星”之一的于洋親自執導並主演了《戴手銬的旅客》,將反特片的熱潮推向了一個高峰。
《戴手銬的旅客》結合了多種商業元素,又聯繫上“文革傷痕”這個大眾關注的焦點,主題歌《駝鈴》也深入人心,成為傳唱至今的經典。
駝鈴聲響
那時,我本在著手準備拍攝《大海在呼喚》,突然在《電影創作》上看到一篇反思“文革”的報導,寫文章的人曾經是山東的紅衛兵小將。文章深深地打動了我,因為這段歷史我太熟悉了。我馬上找到馬林(電影《鄰居》的編劇)來幫我改編這個劇本,而且電影裡的很多台詞都是我自己親自改寫的,比如“拿大頂看世界,一切都顛倒了”。那時,導演是三軍統率,可以對劇本作任何改動,原編劇無權過問。
電影開頭的鏡頭是往人臉上潑墨水,打電話的時候一方說:“為人民服務!”另一個人回答說:“斗資批修!”街頭賣菜的人說:“世界上的事怕就怕認真二字。”這些都是我親身經歷過的。
有時候拍著拍著會覺得很難過,尤其是老戰友自殺那場戲。當時拍攝戰友家喝酒的鏡頭,我是真的把半杯酒一口倒進肚子裡去,我的眼睛一下子就紅了,老戰友的眼淚也馬上流了下來。這些情節對我們來說都是有切膚之痛的。
“文革”這段歷史,在歷史長河上雖然是瞬間,但對一個人來說卻是艱難度過的漫長時期。“文革”時我是36歲到46歲,正值一個人的黃金時期,但這十年我是“反革命”。每個參與這部影片的工作人員都傾注了自己的切膚之痛,我們是用心、用感情、用眼淚去拍攝這部影片的。
趣聞
劇照劇照
我們把電影拍攝基地選在了大同,當時劇組工作人員連夜重新布置街道,在牆上刷標語,把大字報重新貼起來,紅衛兵活動的舞台也再次搭建起來。第二天一大早上班的人看到這情景都嚇壞了,當地公安局接到很多詢問電話:“怎么‘文革’又來了?”
可見大家對那段歷史都感到毛骨悚然,再也不願經歷“文革”了。後來,是在大同市委和公安局的幫助下,通過廣播向大家解釋這不是真實的,只是在拍電影,才安撫了當地受到驚嚇的民眾。
當時拍電影時需要很多民眾演員,大家都是自動地來幫忙,不要任何報酬。我想這是因為人們對這段歷史太有共識了,教育太深刻了,再也不該讓它重複。
保留駱駝
劉傑坐上火車跟蹤從北方逃往印緬金三角的特務,怎么能在路上看到駱駝?駱駝是只有在北部地區才有的動物,雲南那邊不可能有什麼駱駝,這是影片中的一個小問題。
最初的劇本中特務蘇哲是逃往蘇聯的,但拍攝影片時為了避免歷史敏感問題,我們把逃亡路線改往了南方,後來的場景都是在雲南拍攝的。但是“駱駝”的場景不能去掉,劉傑也被稱作“駱駝”,這個名字十分適合這個人物的性格:耐久、有毅力、堅忍不拔。而且我們想到即便從北邊繞過去,也可以拐到雲南,問題不太大。
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們當時考慮讓影片好看的問題。南方的景色也比較美,拍出來好看。另外,蔡明演的那個小孩,劇本里本來寫的是男孩,我把他改成女孩了。我覺得最後女孩的出現能給影片增加點色彩,挺有意思的,再說當時女孩出去串聯也是化裝成男孩。
盡顯功夫我是山東人,山東人比較講究習武,我在部隊時學過擒拿格鬥,演我助手的青年演員馬樹超是貨真價實的警察,他來自石家莊公安局,有一身好武功,所有的武鬥場面幾乎都是我倆設計的,沒有找專家。當時沒有高科技,全是真功夫。我拍攝這部電影時已經有50歲,腿腳不那么利索了,但那時不講究替身。我在拍大同石窟里被幾個人打的那場戲時負了傷,被送到醫院休息了兩三天才回來接著拍。片子拍完交上去審查的時候,被批評說你這部電影不是打鬥片,但打鬥的場面太多了,就剪掉了一部分打鬥的鏡頭。影片公映之後,我戴著口罩到幾個電影院去看,很高興地發現,劇場氣氛十分熱烈,坐滿了觀眾,人們跟著主人公的命運走,該鼓掌時鼓掌,該掉眼淚時掉眼淚。這讓我深受鼓舞,覺得自己做了件好事,把歷史從這個側面記載下來了。
當年有一批這類揭露我們自身瘡疤的影片,獲得了觀眾的共鳴。但也有人不願意去提這段歷史,可不提不等於沒有這段歷史,我們應該記住它,它是對未來的警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