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日記

戰時日記

《戰時日記》,作者喬治·歐威爾,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於2003年1月1日出版發行。本書是作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書信摘選,在日記和書信中既抒發了對戰爭的反思,又披露了戰爭內幕,並評論和分析了戰爭的殘酷性、戰爭中普遍人的命運與選擇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書信摘選,在日記和書信中既抒發了對戰爭的反思,又披露了戰爭內幕,並評論和分析了戰爭的殘酷性、戰爭中普遍人的命運與選擇。
英國著名作家喬治·奧威爾的這部戰時時名著包括兩部分:“戰時日記”和“戰時通信”,前者是奧威爾在任英國BBC電台東方部記者期間所寫的一本獨特的日記,後者是奧威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書信摘選。他以高超的敘述技巧,在日記和書信中既抒發了對戰爭的反思,又披露了很多鮮為人知的戰爭內幕,對戰爭的殘酷性、戰爭中普通人的命運與選擇等都有獨特的思考。作者文筆優美,識見獨特而深刻,所以這些日記和書信不但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而且有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

目錄

我為什麼寫作(代序)
第一編 戰時日記
1 1940年
2 1941年
3 1942年
第二編 戰時通信
1 致維克多・葛蘭茨
2 致傑佛利・高爾勒
3 致D.H.湯姆森
4 致傑佛利・高爾勒
5 致勒南・海本斯托爾
6 致勒南・海本斯托爾
7 致約翰・萊曼
8 致《時代與潮流》編輯
9 致吉姆斯・拉佛林
10 致《黨人評論》

作者簡介

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1903—1950),20世紀著名作家、記者、批評家。奧威爾文風樸實,簡潔明快。他主張運用最普通、最常見的詞,表達最質樸的道理,其文風不僅當時風靡歐美各國,而且直到今天都還有大量的模仿者、推崇者。他的價值,不純粹在於他在文學上的貢獻,還在於他的思想和社會活動,特別是對人類的和平、對道德、對人性的持久關注。
1903年生於英國殖民地的印度,童年耳聞目睹了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尖銳的衝突。與絕大多數英國孩子不同,他的同情傾向悲慘的印度人民一邊。少年時代,奧威爾受教育於著名的伊頓公學。後來被派到緬甸任警察,他卻站在了苦役犯的一邊。20世紀30年代,他參加西班牙內戰,因屬託洛茨基派系(第四國際)而遭排擠,回國後卻又因被劃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國。二戰中,他在英國廣播公司(BBC)從事反法西斯宣傳工作。1950年,死於困擾其數年的肺病,年僅47歲。
奧威爾以銳目觀察,批判以史達林時代的蘇聯為首、掩蓋在社會主義名義下的極權主義,以辛辣的筆觸諷刺泯滅人性的極權主義社會和追逐權力者。小說中對極權主義政權的預言在之後的五十年中也不斷地為歷史印證,所以兩部作品堪稱世界文壇政治諷喻小說的經典之作,他因此被稱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但其影響絕不僅僅局限於文學界。他在小說中創造的“老大哥”、“新話”、“雙重思想”等辭彙,皆已收入英語詞典;而由他的名字衍生出的“歐威爾主義”、“奧威爾式的”等新詞,甚至成為日常通用語彙,可見奧威爾和其作品在英語國家的巨大影響。 《一九八四》和《動物莊園》是奧威爾的傳世之作,堪稱世界文壇上最著名的政治諷喻小說。有評論家如此說:“多一個人看奧威爾,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