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日本文學史論

《戰後日本文學史論》是2010年8月1日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譯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一部關於1945年以來的日本文學的研究著作。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

戰後日本文學史論

的資深日本文學專家。《戰後日本文學史論》以中國研究者的視角,對日本戰後初期一直到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樹等各種流派、各種文體以及代表性的作家,分別以專門的章節做了介紹和評述。對日本當代文學的研究以及一般讀者了解日本當代文學的概況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李德純,1926年生於遼寧大石橋西江塔寺村,1944年留學東京一高(現東京大學教養學部)文科,1946年留學中國東北大學英國文學系。外交部建部伊始任職亞洲司。後調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任特約研究員,並於該所離休。享受國家特殊津貼。中國日本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翻譯家協會首屆理事、文學藝術委員會委員,被授予“資深翻譯家”稱號,獲中國作家協會頒發的從事文字創作六十周,年榮譽證書。著有專著《戰後日本文學管窺》(日文,日本明治書院,1986)、《愛·美·死——日本文學論》(中國社會出版社,1994,獲中國社會科學院離退休人員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用日文創作中篇小說《紅木屐襻》,日本《飛行教室》雜誌1994年春季號);論文。《大江健三郎論》獲中國中日關係史學會首屆優:秀論文名譽獎,其他論文散見於日本《文學》、《新潮》、《群像》等文學雜誌及《朝曰新聞》、《讀賣新聞》、《每日新聞》等報刊。

目錄

第一章 戰後日本小說的衍變軌跡

第二章 戰後日本詩歌:創生與模擬

第三章 戰後日本戲劇:喪失與復甦

第四章 戰後派:第一批報春的燕子

第五章 無賴派:美與醜的震撼與思考

第六章 第三批新人:私小說的賡續和革新

第七章 現代派:日本特色的存在主義

第八章 中國題材作品:夢裡不知身是客

第九章 社會派:冷峻深刻的現實主義

第十章 挫折文學:信仰迷失的病態寫照

第十一章 內向的一代:私小說的解構與重建

第十二章 都市文學:城市狂想浪漫曲

第十三章 川端康成:起點是愛。終點是美

第十四章 石川達三:現代精神廢墟的閃亮標誌

第十五章 井上靖:苦澀中的深沉美

第十六章 松本清張:開闢日本推理小說新紀元

第十七章 椎名麟三:走上靈魂祭壇的孤獨者

第十八章 水上勉:白描式的浮世繪

第十九章 司馬遼太郎:熔鑄歷史與現實的深層思考

第二十章 安部公房:異質風景中的人性寓言

第二十一章 三島由紀夫:疲憊生活里的英雄夢想

第二十二章 開高健:底層意識與新人文精神

第二十三章 石原慎太郎:審美定勢的嚴重錯位

第二十四章 大江健三郎:現代靈魂的自我拯救

第二十五章 村上春樹:奇幻與感傷

附錄:

廣津和郎的《到泉水的道路》:書寫女性的人生光輝

有吉佐和子的《非色》:天涯涕淚一身遙

三 原田康子的《輓歌》:一曲青春與愛情的輓歌

序言

李德純氏的《戰後日本文學管窺——從中國的視點出發》,讀後受益匪淺。我以為,這部著作是對日本戰後文學的出色介紹、解說和批評。正如副標題所標明的那樣,作者從中國學者的視角,闡釋、批評了戰後日本文學,然而,更其重要的是,這是一部熱情洋溢的好書。

這些姑且不論,作者李德純氏投入這項工作的熱情和努力,似乎是巨大的。僅就我個人在戰後不久發表的作品群為例,迄今還沒有人讀得這樣細緻,並放在戰後這一特定歷史背景和時代思潮中加以細緻考察,凸現出細節的內蘊。他讀得準確,我是這樣看的。

所有這些或許取決於論者的中國式思維方法。這位中國學者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四人幫”的特殊政治時期,想來這一點也是重要因素。他的態度可概括為真摯二字。

目前,中國對各種日本文學作品的譯介方興未艾。為促進這種勢頭的健康發展,李德純氏的研究工作以及他所處的地位,應受到極大的關注和期待。希望作者多自珍重,取得更大的成績。

文摘

二 神秘與怪誕折射出的現實意義與

理想之光

恩格斯《反杜林論》說:“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時間和空間,時間以外的存在和空間以外的存在同樣是非常荒誕的事情。”安部公房等人小說由先鋒實驗一路走來,潛心探索和大膽嘗試西方現代主義,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多方面藝術啟示,以內容和形式的新穎獨特受到強烈關注。看似取材於現實生活,筆下的荒誕空靈、美醜善惡和驚悚恐怖的世界,比現實世界更為殘酷。如果說,戰後初期的戰後派和50年代的現代派都具有對社會的批判意識,並同樣多年來始終致力於以西方現代主義為自己的參照系,那么,它們之間的不同則在於:戰後派表現出更多的歷史感,並帶有更多的群體意識和人道主義色彩;而現代派雖然沒有超越存在主義文體的制約,但是恰恰是在這樣規定的範疇內顯示了他們卓然不群的寫作才能和決不流俗的文學品格。現代派的藝術真實衝破原有的規範,四平八穩的日常生活的理性邏輯已不復存在。在形式上也自然地脫離了對生活原貌的描摹寫真,慣於在虛構中描繪“最倒霉”的小人物孤獨荒涼的現代感。雖然看上去一切都顯得有些滑稽、荒謬,但自有它的邏輯和存在空間,現代派作家是在刻畫個人的孤獨和小人物的生活與掙扎,在不可思議的力量面前的困惑、躁動、荒誕,是在貌似荒謬中揭示人們心理上的真實,還原和再現了精神世界的本質,突出當代人的異化。他們作品中人物的真實性和情節的合理性往往讓位於作者的理想意態,以非理性來追求對生活的理性認識。只有想像可以使一個人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最優秀的作品就是表達作家純粹想像的作品。

安部公房、大江健三郎、開高健等人筆下的小人物都是些防衛型的弱者,他們一般都是正直、善良的勞動者,對社會有不平,有怨怒,但他們的致命弱點是屈辱退讓,逆來順受,對強者,對黑暗勢力的襲擊或欺凌缺乏自衛能力,始終擺脫不了動盪混亂與內心欲望的戲劇性衝突,以及悲劇命運和他們所在世界的荒謬性。雖然都是小人物、弱者,不過安部公房的人物在外部世界的壓力面前走向變形,多半變成小動物或固體物質,它們可以超越時間、空間,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與人間社會的幽隔;而大江健三郎的小人物,則走向內心分裂、精神變態。接受現代派的前提是儘可能地忘記作品的真實,他們這種高度的抽象性或虛擬性的“素材+表現”,使作品具有了前衛性和時代感,製造出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而這,不可能是傳統的現實主義所能完全承擔的。

安部公房獲芥川獎的成名作《牆——S.卡爾瑪氏的犯罪》(1951)中,主人公變成了非人,被人冒名頂替奪走了飯碗,並被當作罪犯,到處受迫害,產生人和環境的異化。遭遇陰錯陽差,不由自主地任人擺布,只能聽任命運的捉弄,無法成功地適應緊張。這種適應能力耗盡了,他便變成一堵牆。現實如同牆那樣令人感到沉重和壓抑,精神被擠壓得無處存身,他徹底失去了自己。這篇作品情節跌宕,懸念重重,人物詭異,對人類生存作抽象的深刻反諷。他的短篇小說《闖入者》(1952)的主人公K和代表作《砂中的女人》(1962)的中學教師仁木,也和《牆壁》中的卡爾瑪一樣,都是些普通人,從未招惹人,卻始終擺脫不了永無休止的悲劇命運和他們所在世界的荒謬性。從以上幾篇小說中可以明顯地看到其情節構思對卡夫卡的借鑑,看到作者的文學才情。作者思維結構的核心是,在充滿敵意且喧囂紛亂的世界裡,努力探求生存的權利和自我的價值,探討異化和荒誕給人類帶來的道德與倫理上的困惑,探討肉體與靈魂的衝突以及生命的價值和本質,探討畸形社會的存在與消亡,以及對被扭曲了的靈魂的洞察與超越。其所提出的整體藝術形象還只是單純地從人的存在價值鎖定的受壓抑的人,具有早期存在主義的特徵。

安部公房在沉寂七年後發表的新作《櫻花號方舟》(1984),是他仍以自己駕輕就熟的卡夫卡式的荒誕變形自由聯想結構,傾力打造的又一部存在主義小說。主人公在海邊廢石礦隧道精心建造了一座狀如石舫的防核避難所,取名“櫻花號方舟”,各種人物得悉後趨之若鶩。他們面對生命焦灼不安,在憂樂參半的前景展望中相互傾軋,搞得烏煙瘴氣。他們都想逃脫核威脅,然而比核爆炸更其可怕的是人們之間的碰撞和相互捉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