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青銅虎鈕錞於

戰國青銅虎鈕錞於

高68cm,上徑36cm,底徑28cm,重30公斤。 2005年6月,調集到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目前陳列在“遠古巴渝—從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展廳。 這些圖語對研究巴文化是極為重要的資料,其中羽人擊鼓與獨木舟已經被選取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外牆浮雕的中心圖案。

高68cm,上徑36cm,底徑28cm,重30公斤。1989年夏,萬州甘寧鄉發大水,這件 於從紅旗水庫泄洪道巨石縫中被
(圖)戰國青銅虎鈕錞於
發現,由萬州博物館收藏。2005年6月,調集到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目前陳列在“遠古巴渝—從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展廳。
錞於是古代的打擊樂器,始於春秋時期,盛行於戰國至西漢前期,在長江流域及華南、西南地區都有發現,其中以巴人故地發現最為集中,成為巴文化最具特徵性的青銅樂器。
這件錞於屬戰國晚期的巴人作品,其通體完整,音質優良,造型厚重,形體特大,有“錞於王”之譽。其上部的鈕作虎形,栩栩如生,不怒而威,虎腿以 漩紋勾畫出神物特徵,是巴人虎崇拜的又一重要例證。虎鈕的周圍,分布著五組“圖語”:椎髻人面、羽人擊鼓與獨木舟、魚與勾連雲紋、手心紋、神鳥與四蒂紋。這些圖語對研究巴文化是極為重要的資料,其中羽人擊鼓與獨木舟已經被選取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外牆浮雕的中心圖案。

參考資料

[1] http://www.3gmuseum.cn/info/83-1.ht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