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是什麼

意識心與前五識配合,則能了知六塵中之一切法,這是意識心的體性。 有生則必有滅,不是常住不壞的真實法,前六識莫不如是,皆非常住不壞的真實法。 當您證悟明心時,了知意識心是虛妄的,不再認意識心為我,我見的煩惱就斷了。

我見是什麼?

從佛法三乘菩提共通的內涵來看,可以看見的事實:斷我見對於學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我見是二乘聖人在見道時所要斷的,斷我見是二乘菩提所證的解脫果,但也是大乘菩提見道之前所必須要斷的。所以說斷我見雖是解脫道的法門,但卻是三乘與共的;我見沒有斷的人,還是在佛門外繞,是在外門修習六度萬行,還進不了佛教的內門中修行。所以斷我見是這么重要,而且是往上更進一步修學解脫道及佛菩提道的根本,那么我見是指哪些內容?學佛人有必要來確實的了解。

四禪八定是共於三乘行者與外道的世間證境,令佛法的修行者可以了知三界法的內容。解脫道修證者,可以藉此修斷三界法而成就一切智,入無餘涅盤;佛菩提的修證者,可以藉此而了知一切相的內容,協助成就無生法忍的現觀,所以大乘菩提的修證者也必須修學。大乘菩提修證四禪八定的目的,只是藉禪定的實證來利益眾生,那是戒慧直往菩薩悟後的事,也只是作為利樂眾生及修證無生法忍現觀的工具而已,不同於外道以追求四禪八定的境界作為最終目的。打坐修證禪定,真能出得了三界生死嗎?佛子之中有些人喜歡禪定境界,認為打坐境界很殊勝,誤認為打坐所得的世間境界高於般若慧學的修證。也有人是以定為禪,把禪定的修證當作是禪宗般若禪的修證,不知在佛法中修證禪定的真正意義與作用,誤以為打坐就是在修證佛法;當有學佛人被問到:「有在學佛法嗎?」「有!我在打坐。」也常聽人說:「某人學佛學得很好,打坐功夫很了得,能常入定很久。」〔編註:現代人不能斷除欲界中最粗重的男女欲貪,連初禪都不能證得,往往所說的入定,最多不過欲界定未到地定,不能說是四禪八定的實證,四禪八定的實證是以斷除欲界貪而實證初禪,乃至實證初禪以上至四空定而稱之。〕

但是打坐入定真能出離三界生死苦海嗎?以前佛住世的時代,具足四禪八定的外道很多,但是卻與三乘菩提的修證無關。如果不斷我見,即使具足四禪八定以後,還是不能出三界的;就算是能隨時隨地坐脫立亡,還是得在舍報之後繼續於三界之中受生,仍舊解脫不了生死。為什麼呢?因為學得了四禪八定的功夫,坐脫立亡後,必定往生色界或無色界天;當定福的果報享盡了,又得回到三界中輪迴受生。

譬如古代石霜禪師入滅後,寺中僧眾想要推舉禪定功夫很好的首座來當住持。但是九峰勤禪師卻不贊同,他說:「先得勘驗首座親得先師意旨否?」後來首座就說:「香菸起處,如我不能坐脫立亡,我就是不會先師意。」炷香點燃了,火剛熄,煙才剛升起,他就已經舍報走了。但是九峰禪師卻撫摸首座的背,同時說道:「坐脫立亡則不無,先師意未夢見在。」所以首座雖能坐脫立亡,看來似乎已經生死自在了,但是卻仍然不能了生死的。所以六祖云:「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二乘菩提的修證者能出離三界生死,是依二乘菩提之智慧型而斷我見與斷思惑而得,與禪定並沒有關係,所以有慧解脫的四果人。若是凡夫修得四禪八定,仍然不能出三界,依舊在三界之中輪迴,必須有斷我見的見道功德,才能頓時成為俱解脫的四果人,但其實仍是依解脫道的斷我見智慧型而出離生死,才能出得了三界。所以真要能出三界了生死之首要條件就是二乘菩提的「見道」,「見道」就是斷我見。禪定只能伏煩惱,無法得證二乘解脫,要斷我見才有可能得證解脫,而斷我見就是二乘菩提的入門智慧型。

因此,斷我見對於學佛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也可以說是要進入三乘菩提之門的必要條件。就像要殺敵,先要看清敵人的所在與面貌,才有可能殺敵,因此,不了知我見內容,則永遠在三乘菩提門外摸索,無法證得解脫果,因為您沒有如實了知五蘊,則不可能斷除對五蘊的貪愛而實證解脫。對於我見內涵弄清楚了,才能真實受用,不以色身為我,進而不以意識心為我,則是證初果了。

既然修學佛法首要是在斷我見,那么我見又是什麼?要探討我見之前,要先來了解「我」是誰?「我」的內容是什麼?我們常說:「我能說、能聽、能想、能知,見聞覺知的心就是『我』啊!」有的則說:「能吃、能走的身體就是『我』啊!」其實佛法上所說的虛妄「我」就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把五蘊的虛妄我滅了,自然就能出三界。換句話說,就是把您的色身與見聞覺知心和處處作主的心滅除了,剩下來的是本來就在、從來都不曾出生也不曾滅過的第八識,祂離見聞覺知,從來不返觀自己,也不會思量任何一法。所以滅掉色身和覺知心、思量心以後,只剩下祂的時候,不會去投胎而藉色身再生起見聞覺知心、思量心,這就是《心經》上所說的涅盤境界,就叫作出三界生死。所以想要出離三界生死的痛苦,只有二條路,一者佛菩提道,就是成佛;二者解脫道,就是取證無餘涅盤。可是取證無餘涅盤境界時,卻不是由見聞覺知心、思量作主心去進入涅盤境界中,而是滅掉見聞覺知心與思量作主的心以後,剩下第八識如來藏離見聞覺知而單獨常住。所以,證得解脫境界的阿羅漢們,都是在舍壽以後,把五蘊的自己滅盡了,真實無我。

既然實證無餘涅盤是滅盡五蘊,我們就該先了解:什麼是五蘊?五蘊有那些內容?五蘊:色、受、想、行、識。一切眾生不出五蘊,即使是無色界天人,雖然沒有色蘊,也還是有色蘊以外的四蘊。色蘊是眾生之眼、耳、鼻、舌、身根等五色根。在我們身體上可見到的五色根器官,稱為扶塵根,有接觸外五塵的作用;五色根的勝義根是頭腦,透過神經傳導、接受外五塵訊息而使如來藏及意根能藉它變生內相分六塵的作用。有了五色根、意根及內相分的六塵相彼此相觸,而由如來藏出生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生起分別、判斷、分析、領納,即是識蘊六轉識。識蘊是心法,受、想、行蘊,也是心法。受蘊:有情皆有領納苦、樂、憂、喜、不苦不樂等受,故名受蘊。對於諸受的境界,能加以了知就是想蘊。因想而起身口意行,出生善念、惡念,起貪、瞋、痴、慢、疑,造諸善惡業,以及為了生活而有行來去止等動作,都名為行蘊。

如來藏若不先出生色蘊,就無法變生六塵,也就無法出生識蘊六識及受、想、行蘊。若如來藏不出生這五蘊,眾生於此世間便不能生起承受果報、造作新業的作用。五蘊有色法及心法。色法是色蘊中之五色根及六塵;心法則包含了前六識識蘊與意根。意根是心法,非是色法,不是有色根;意根因為是意識生起及運作時的所依根,故名意根,歸屬在六根之中;前五根是眼、耳、鼻、舌、身根,都是有色根,加上心法的意根合為六根。六根與六塵相觸而有六種入,六根所入之法,即是六塵,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經上說:根、塵、觸三,生眼識乃至意識。六根與六塵相接觸,會產生六識。六根與六塵合為十二處,六根、六塵、六識,合為十八界。所以五蘊、十二處或十八界指的都是有情眾生的身心,只是法的分類粗細有別而已,總而言之,還是指眾生的虛妄我。

五蘊就是虛妄的眾生「我」,「我」者五蘊身,「我」就是五蘊、十二處及十八界,有這個「我」中的任何一蘊、一處、一界存在,就無法成就無餘涅盤,因此無餘涅盤中,無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所以真實無我。眾生的五蘊身中,色蘊以四大──地、水、火、風組成,都是無常之法;受想行識四蘊皆以色蘊的五色根與五塵為依才能生起,所以也都是無常之法。佛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等諸法皆是無常法,都是會壞滅之法,都是緣起緣滅之法,既然五蘊身我無常必壞,所以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諸法無常必壞,在阿含解脫道中就說「諸法無我」,因為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等生滅諸法中,找不到常、恆、不變易的真實我。

五蘊中之受、想、行、識四蘊,即是心法,亦稱為名;加上色蘊,即是「色」、「心」二法具足,簡稱為名色。但是五蘊中的心法只有七識:眼、耳、鼻、舌、身、意識及意根;這七識都是無常必壞之法。前六識於睡眠、悶絕、正死位無想定、滅盡定等五位中斷滅,意根於阿羅漢入無餘涅盤時,亦是斷滅。這七識既然本質上都是生滅之法,都是剎那剎那斷滅再又生起,既然生滅之法剎那斷滅如何能夠於斷滅後再自行出生呢?必然要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第八識心做為生滅的七識心的所依,才能夠讓生滅的七識心能夠滅除後,再行生起。而且必然是心法才能出生心法,色法從不能出生心法。所以法界中的心法總共有八,具足八識才能出生萬法。因為前七識是由第八識如來藏出生的,所以心法總共有八,又名「八識心王」。八識心王是萬法的根本,凡是有情皆各有八種識:眼、耳、鼻、舌、身識是前五識,第六識是意識,第七識末那識(意根),第八識是如來藏,共有八識。每一識心各有其不同的體性,但前六識都是一世必滅的,意根則是經由修道而可以滅除的;只有第八識如來藏,自性清淨,本無生滅,恆常堅住不壞,恆而不審,永離見聞覺知,而能生一切法,卻無法用任何方法來滅除祂,所以只有祂才是常住而不可壞滅的真實心。

前五識,能見是眼識,能聞是耳識,能嗅是鼻識,能嘗是舌識,能覺是身識;因眼等五根是色法,是段肉,不是心法,能觸五塵而不能了知色塵等相,要由眼等五識才能了別色塵等相。能了別色塵之心是眼識,我們能見是因為眼根接觸色塵後,眼識出現了才能看得見色法;耳等四識也一樣。所以前五識心要依五色根不壞,還須與意識俱起,前五識才能了別五塵境的粗相。眼識只能了知青黃赤白等顯色粗相,不能了別長短方圓等形色、行來去止等表色、喜怒優雅等無表色等等細相,因眼識的了別性只有顯色(青黃赤白顏色),所以不能對色塵作詳細觀察與分別判斷。眼識如是,其它耳、鼻、舌、身識也是如此,都只是在五塵上作簡單粗糙的分別。前五識須依五色根不壞,復依意識及末那之作意,方能由如來藏出生,可見前五識皆要依他而起,前五識之體性非恆非審;五色根壞了,即無前五識生起,意識亦不能生起;五色根勞累了,意根作意要睡眠了,六識就斷滅了,故六識常有間斷。色身生生死死,不能長生不老;六識當然會跟著色身壞滅不存,故知眼等六識都是虛妄,都非本來而有,皆是因緣和合而生。若離五陰中的五色根,如來藏就不能藉由五色根而接觸外五塵,則末那識意根就不能在五塵上面生起作意,意識也不能現起,前六識就斷滅而無法生起。

有了六識就能了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粗細相。於六塵之中能作微細分別之心是意識,也是我們常說的「飯好香喔!」、「我了解您的意思了!」的意識心。意識心與前五識配合,則能了知六塵中之一切法,這是意識心的體性。五俱意識生起時,必能了知六塵境,意識依前五識之了別,即作微細分別,且能再作詳細之分析、判斷、思維、分別,故說意識心是「審」。意識是所生法,打了麻醉針以後,意識斷滅了;身體勞累而熟睡無夢時,意識也是斷滅,故說意識心是「不恆」,這就是唯識學上說「意識心審而不恆」的道理。意識要有五色根不壞,於根塵相觸時,末那識於中起作意,促使如來藏現起意識及眼等五識,才能了別諸法,所以前六識都是緣生法。如果眼等五色根全壞了,則意識不能在人間現起運作,所以意識不能離五根而存在,所以是緣生法。有生則必有滅,不是常住不壞的真實法,前六識莫不如是,皆非常住不壞的真實法。

前五識、意識、末那識合稱七轉識。此七轉識皆是由第八識如來藏出生而有,而眼等六識又須依六根、六塵及根塵相觸等三種法為緣,若沒有六根、六塵及觸,則前六識不能由如來藏所現起,此六識即是一切有情之見聞覺知心。故經云:根塵觸三和合,生於眼識乃至意識。能知能覺之心是前六識,六識之現起是要依六根、六塵才能現起,皆要依他而起,故知見聞覺知心即是虛妄法;虛妄之法,無法自在,須依緣而生起,是眾緣和合的法,將來眾緣散壞時,就會跟著斷滅,故非恆非常。因此前五識與意識覺知心要依他緣,由如來藏出生而有,故說是緣生法。緣生法都是有生有滅,即是生滅法;生滅法則非常住不壞之法,故說意識覺知心是虛妄心,依他起故。六識心於眠熟、昏迷、無想定、滅盡定、死亡等五位中,皆是有間斷、會斷滅之法;會有間斷,即非是自在,故實無我。六識既是藉眾緣而生,所以是所生法,故名妄心;妄心者沒有真實的體性,不能單獨存在,要依五色根而生起;但是五色根不能去到未來世,所以意識當然無法去到未來世,由此可知意識心只能存在一世,所以說意識是妄心;前五識也與意識有同一自性,所以也都只有一世,不能去到下一世,所以也都是虛妄心,所以能見、能聞、能嗅、能嘗、能覺、能知的六識心都是虛妄心。

第七識是末那識,末那識是意識之根,故又名意根,無始以來不曾像意識般夜夜消失斷滅過,唯除二乘無學聖人舍報入無餘涅盤,祂才會永遠斷滅而不再出生。祂剎那生滅,卻又不斷的時時作主、處處作主;譬如我們看到小孩子貪玩,決定要出門遊玩,可是意識明明知道有許多功課等待處理,卻控制不了自己而不顧任何後果,仍然出門去遊玩了,這就是意根末那識的思量性、作主性。意根不曾停止的恆時對一切法在作思量,意識在了別六塵時,意根於其中作主決定。例如:決定要繼續觀看,或者不看而將目光轉移到其它事物上;乃至睡著而無夢時,六識都斷滅了,意根也是不停的在作主決定是否繼續睡,還是應該叫起前六識而醒來。意根在死亡、悶絕位也是如此,雖然六識已經不在而不了知六塵了,意根仍然一直不停的在運作、決定、作主,所以說意根的體性是「恆、審、思量」。但是,意根也不能單獨而存在,必須依阿賴耶識的運作才能有所作為。意根本身的了別性很差,沒有前六識的配合,只能在法塵上作極簡單粗糙的了別,不能作細分別,所以意根在接觸到五塵的劇大變動而決定要加以詳細了別時,就要促使阿賴耶識現起意識及前五識來幫忙,意根再依六識分別六塵的能力,才有辦法在六塵中起種種的決定、作主等應變作為。意根如果沒有前六識來幫忙,就無法很伶俐的決定、作主,但只要有六識的配合,意根就變得極為伶俐。意根在清醒位中,一直思量六塵及六識的心行,剎那未停,且執著六識心為自我,不肯使自己消失;意根不但執意識覺知心為我,執五識為我,執五根為我,也執一切法為我所有,更內執第八識如來藏為自內我,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虛妄的。由於意根一直執著自我,而且認為生滅虛妄的自我是有真實性,乃至執著我所也是有真實性,所以就時時、處處都不想自我否定、滅失,時時處處都要執著內外一切法,而處處決定、作主,就因為這個不知自我虛妄的無明與執著,導致眾生輪迴生死而不能出離。

上述五蘊、十二處及十八界法的內涵及其虛妄性,能夠清楚的領受,則不會妄取十八界法的任何一法,作為真實心,則已遠離常見;我見將要斷除,或者已經斷除了。可是不但對五陰、十二處及十八界法的虛妄性要有深入了解,對於第八識如來藏心也要有基本的了解,才能無有恐懼的確定斷除我見。當了知了五蘊、十二處及十八界諸法的虛妄性,當要斷除蘊處界諸法,成就斷我見的功德時,若是不能確認有不生不滅的第八識本識如來藏,永恆常存,則會因為畏懼滅除身心諸法後墮入斷滅空,便不能斷除我見而取證解脫道的果位,那就太可惜了。第八識如來藏心是永不斷滅,是本來就在的心。祂不領受六塵諸法而不住於一切六塵法中,遠離六塵中之見聞覺知,不觀六塵,不貪不瞋。當阿羅漢滅盡蘊處界法,舍壽入無餘涅盤時,涅盤本際就是第八識如來藏的獨存自住境界,寂靜極寂靜,遠離一切萬法的叢鬧。如來藏本性清淨,不生不滅,故能令阿羅漢入無餘涅盤後,涅盤境界能夠永不壞滅,不墮斷滅空。如是則能遠離斷見,可以內心安隱而斷我見。

能夠領受上述我見的內涵及斷除我見的知見,如實觀察而得決定:「五蘊原來不是真實的我,是無常法。」這就是證得無我法的初果人。是故,凡是認為色身或意識心為常不壞我者,是名我見。能確認十八界法皆是虛妄之法,如實了知色身非真實我,如實了知見聞覺知心也是依因藉緣而生的法,皆無真實不壞的自性,不再認為色身或是意識覺知心為我,惡見五利使就斷除了!不再認意識心為不壞心,五蘊中極難斷的識陰我見就斷了,三縛結就會跟著斷,就是聲聞初果所證斷三縛結的境界。斷我見以後,再把我執斷除了,我見我執都斷除了,解脫果就完成了,就成為阿羅漢了。

二乘解脫果所證是有餘涅盤及無餘涅盤,是依斷我見及我執而得。佛菩提果,除了證得二乘菩提所證的解脫果(有餘涅盤與無餘涅盤)之外,還要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盤及無住處涅盤,才算是成佛了。修學二乘解脫果,只要了知自己的虛妄不實而斷我見,進而斷除我執,就永離生死輪迴了。二乘解脫道的修證,是三乘佛法的共道,所以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證,也含攝二乘菩提的修證,只是故意留一分思惑,不去斷除它,以潤未來世再出生於人間,續繼修學佛菩提智,並且度化一切有緣眾生;一直到七地滿心時,才斷除思惑,但是仍然不入無餘涅盤,依於入初地前勇發十無盡願之增上意樂,繼續修學一切種智,直至成佛。

我見內容已經了知,要斷我見就容易多了!說容易是容易,要說難也很難,為什麼?因為當今佛教界,能確實如實了知我見義涵的人,確是很有限,大都是把它錯會了。錯把無常生滅的意識心的變相境界當作是真心,我見總是斷不了。譬如某些大師們,總是以靈明覺了之心作為常住不壞的真心,但這只是定心,是外道五現見涅盤所住之意識心境界,仍然是意識心,不是常住不壞的真心。

對於五蘊、十二處及十八界深入了解與觀行以後,再對佛菩提道深入了解,對修學佛法的內容與次第,有一簡單的輪廓後,就可以了知三乘菩提的概略內容。能把三乘菩提分得清楚,對於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的劃分能深切的認知,充分了解其中的異與同之後,就知道要怎么來修學佛法了。有了三乘菩提的正確知見,才不會輕易的就被人誤導,被人以三言兩語就轉入意識境界了。如果一直落入意識境界而不能舍離,就與佛法的見道無緣,就會跟著別人誤認為修學佛法就只是要斷世間法中的煩惱:要放下一切我所上面的煩惱,就是佛法的修證。如此誤認為好脾氣、修福、打坐、修定就是在修證佛法,而且還自得其樂,不肯接受正確的法義,這不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嗎?

難道真的要完全斷除世間法中的所有煩惱,才可以明心證悟實相嗎?維摩詰大士說:「不斷煩惱而入涅盤,是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也就是說當您還有煩惱時,不用先把煩惱完全斷了,只要先降伏部分煩惱而能夠專心修學、發起菩薩性、累積福德、具足正確知見,在大善知識廣大悲心的因緣下就可以有機會證悟明心。明心證悟第八識如來藏後,轉依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性,來修斷煩惱。當您證悟明心時,了知意識心是虛妄的,不再認意識心為我,我見的煩惱就斷了。在證悟明心之前,並不需要先把我所的煩惱完全斷除,就可能證悟菩提,這就是維摩詰大士所說的意思。證悟之後,我見斷了,才開始修除我執與我所執著的煩惱,一步步向上地菩薩位前進,永不入無餘涅盤,這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

如果只是把我所(財、色、名、食、睡、權力、健康、長壽……)的煩惱斷了,都不貪著了,也只是外道法中的聖人,如同外教的德蕾沙修女一般,只是斷我所煩惱而已,我見煩惱還是沒有斷,不但證不了初果,尚且不是二乘菩提道中的凡夫,只是一般的無明煩惱外道眾生,仍然要在三界中不停的輪轉生死。如果是單把我所煩惱、我見、我執煩惱斷了,但是不能明心,就如阿羅漢一樣,還是不知實相心是什麼,不能成為實義菩薩,也永遠不能成佛。這就是為什麼前面要說這么多三乘菩提內容的差異,就是為了要讓佛子們能了知佛法的大概。當您聽聞了現代大師們所說的法以後,您心裡先要有一個底子,您至少要能了知什麼是正法?能了知大師們的說法是否言不及義?聽了大師們說法以後,要用經典來比對、加以檢查,要有正確知見來認識清楚大師們有沒有斷我見?有沒有斷我執?有沒有明心親證第八識如來藏?不要盲目的崇拜名師而被人牽著走。因為名師往往不是明師,因為證悟如來藏的實義菩薩,古來一向都是少數。盲目崇拜名師而被人牽著鼻子走向歧路,不懂得回到正法的道路來,一直走下去都是在佛法的大門外繞來繞去,不知要到何時才能斷我見,想要開悟明心親證實相,更無可能,卻一直作著開悟明心的佛門大夢,那就是太可悲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