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英百科狂想曲

我的大英百科狂想曲

我以前確實挺聰明的,那是在中學和大學時代,事實上大家還認為我蠻有頭腦的。 但是閱讀大英百科這點子,其實是從我爸那裡偷學來的。 我就知道他會說俏皮話,因為這是他的作風。

基本信息

【作者】:[美]賈各布斯

【譯者】:黃芳田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作者簡介

賈各布斯(A. J. Jacobs)
編有《那會怎么樣》(What It Feels Like),並著有《兩位王者:耶穌與貓王》(Two Kings: Jesus and Elvis)與《美國脫機》(America Off-Line)二本書,也是《君子》雜誌的主編,曾為《紐約時報》、《娛樂周刊》、《紐約》雜誌及其他刊物撰稿。

編輯推薦

《大英百科狂想曲》是一本令人捧腹的書,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一直說,為什麼沒有人寫一本濃縮版的《大英百科全書》?雅各布斯,幹得好!
——喬·斯圖爾特,《每日新聞》主持及《紐約時報》美國暢銷書評選者
《大英百科狂想曲》是一本非常棒的書,它比大英百科全書短得多,也有趣得多,很多內容都會讓你過目不忘。而且,如果它從書架上掉下來砸到了你的頭,你也會安然無恙。
——P.J.奧羅克,《紐約時報》暢銷作家

內容簡介

三萬三千頁、四千四百萬個單詞、一百億年歷史
一個無比謙卑的願望:我要成為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人!!!!
這是一本從A字母到Z字母編寫而成的小說。作者賈各布斯畢業於常青藤名校,從小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但畢業數年後他發現自己每天被各種忙碌繁瑣的工作纏身,知識水準日益低落,於是他制定了一個偉大的目標:把《大英百科全書》從頭到尾讀一遍。
儘管開始他身邊的每個人都認為他發瘋了,但他仍堅持不懈地執行這一計畫,並且以自嘲式的幽默風格將計畫的執行過程記錄成書。
在這種非同凡響的閱讀體驗中,作者的腦海中也不時迸發出各種稀奇古怪的聯想,想像力和創造力也大大增強,並且深深體會到終生學習的樂趣。
也許賈各布斯在啃完大英百科全書之後沒有成為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但無疑,他成為了一個最風趣的人。

內容試讀

作者序
我知道在土耳其引領風騷的前衛雜誌的名稱。我知道美國第六任總統亞當斯是為了錢而結婚。我知道美國喜劇演員艾博特是個賣友求榮的人,愛爾蘭很盛行缺席選票,通過郵寄方式預先投票給選舉機構。侏儒的屁股很翹。
我知道英國人在一七九七年試過抽取“鍾稅”(犯了大錯)。我知道美國職業棒球選手漢克·阿倫曾經幫印第安納波里小丑隊打過棒球。我知道聖經里的亞當活的時間比美國新聞節目《六十分鐘》及《六十分鐘續集》所有記者的年齡加起來都長(正確來說是九百三十歲)。我知道南美洲的阿查瓜族阿查瓜人是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東部的南美印第安人。膜拜湖泊,以及第一個把棒球引進日本的人是個共產黨員,還有美國第十八任總統格蘭特認為威尼斯“如果把水排乾”會是挺美好的城市。
我所以會知道上述這一切,是因為我剛剛讀完了大英百科全書開首一百頁,覺得自己有點像著名的氣球飛行員阿布魯佐在高空飛行般感到頭暈,但也驚覺世上的資訊量多到如此荒唐的地步,感到自己才把這些資料拚命往腦里塞,它們就滿得從我兩耳點點滴滴流了出來。但最重要的是我已下定決心,要把這套百科全書依照英文字母順序從頭到尾讀一遍,或說得明確點,從第一條“雅樂”(ak)到最後一條“日維茨”(zywiec)。現在我連A字首前面部分都還沒讀完,但我會繼續翻閱下去,直到全部讀完為止。我已經上路了,只剩三萬二千九百頁就讀完了!
這事怎么發生的?我怎么會發現自己一屁股坐進長沙發里,眯眼看著細小字型講述侏儒屁股以及南美洲湖泊呢?且讓我稍稍往前追溯一下。
我以前確實挺聰明的,那是在中學和大學時代,事實上大家還認為我蠻有頭腦的。我度假時帶著勞倫斯的小說,辯論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滿腔熱忱,談話間不時加個文縐縐的“縱然如此”,肚子裡挺有料的。大學畢業後的幾年裡,我開始了漫長又緩慢的下滑,滑向愚鈍。到了三十五歲,我已經變得無知到丟臉的地步。要是情況再這樣下去,到四十歲時,我大概只會把日子花在收看《幸運輪》綜藝節目,就此終老,而且愈來愈懶。
我就像我這一代的許多人一樣,眼看著當年昂貴的大學教育逐漸化為烏有。沒錯,我是還記得在布朗大學四年里所學的幾件事,舉例來說,我記得在宿舍房間地板上放了五天的墨西哥麵餅卷多少還是可以吃的,只要咀嚼夠用力的話。至於真正書本上的學習呢?我不假思索可以確切回想起班上三件事情:
一、比較文學教授把美國著名詩人惠特曼排除在課程外。
二、西班牙文班上有個激進的女權主義者拒絕用陽性代名詞。“La polloe”“不對,el pollo。”“La polloe”“不對,不對,el pollo。”等等。Pollo為公雞。西班牙文的名詞、冠詞要隨詞性陰陽之分而定,la為陰性冠詞,el為陽性冠詞。
三、在尼采研討會上,有個傢伙舉手發言:“要是我再多聽一分鐘這個,我會瘋掉。”然後他猛地站起身來走到教室後方,從視窗跳出去。那是地面樓層的視窗,不過還是很令人難忘的一幕。
我的才智急速下跌,部分要歸咎於生涯選擇。大學畢業後,我在《娛樂周刊》找到一份撰稿工作,這份雜誌專門報導影視和音樂圈動態。我的腦袋裡塞滿了流行文化的無用廢物。我記了“超級男孩”合唱團團員的姓名,還有他們的編舞者姓名。我可以告訴你哪個明星戴了遮禿假髮,哪個人的乳房是假的,哪個人又是兩者都有。但這也意味著,凡是深刻的東西都擠出我腦袋之外。我可以很自信地談那個吃甜甜圈的荷馬,卻完全忘了那個寫出長篇史詩的盲眼傢伙。吃甜甜圈的是卡通《辛普森家庭》的爸爸荷馬·辛普森,寫長篇史詩的則是希臘盲眼詩人荷馬,他著有《伊里亞特》。除了八卦報紙的八卦專欄,以及封面上有魅力名人照片的書之外,我已經不閱讀其他東西了。我書房裡還真的有一本翻爛的女星瑪麗露·亨納爾自傳。後來我在《君子》雜誌找到編輯工作,情況算是略有改善(我現在知道Syrah和Shiraz是同一種釀酒葡萄的不同稱法),但是我目前的知識基礎依然破得可悲,到處是馬龍·白蘭度身材那般大小的缺口(順便一提,我也讀過他的自傳)。
多年來,我也想過要閱讀大英百科,但沒很當真。雖然這輩子我還沒完成什麼特別叫人另眼相看的事,除非你把我小時候蒐集各大航空公司嘔吐袋一事算進去,但我一向都認為讀大英百科是很不錯的磨鍊。這是座知識的最高峰,我的珠穆朗瑪峰,慶幸的是,這座知識的珠穆朗瑪峰不會在我兩邊耳朵形成冰錐,也不會剝奪我最心愛的氣體之一——氧氣。而且在每樣事情上,我都上了個速成課,學習方面也不會再有任何缺口沒填補。在這個凡事都極端講究專精的時代,我會成為美國最後一個擁有全面知識的人,還大有可能成為世上最聰明的人。
其實我以前也真的涉獵過工具書,話說大學畢業之後,我曾花了兩天時間鑽研韋氏大字典,但主要是為了找一些只有兩個字母的字,以便我跟人玩拼字遊戲板時可以出招考倒別人(那時我算是待業青年)。結果那次經驗還蠻成功的。你大可賭上最後一塊xu(蘇,越南貨幣單位),賭我連gi(空手道服裝)都不用穿,就可以踢我jo(蘇格蘭俚語,女友之意)的屁股。
但是閱讀大英百科這點子,其實是從我爸那裡偷學來的。我還在念高中一年級時,我爸這位紐約律師就決定要閱讀大英百科。我爸是個熱愛學習的人,他去念工程研究所,然後又去念商學研究所,再去念法律研究所。就在他準備報名念醫學研究所時,我媽跟他說,找份工作或許是比較好的點子,因為有工作就可以賺錢,有了錢,對於購買食物多少頗有幫助。不過儘管他白天上班,卻還是繼續維持他的讀書癮並寫學術性文章。一九八二年,他認定要在每件事情上成為速成專家的話,大英百科不失為很好的捷徑。但他念到B字首的一半,我想大概是到了“婆羅洲”(Borneo)條目,卻半途而廢,他歸咎於太忙。如今我打算從事這項大業,挽救家族榮譽。
我打電話告訴老爸這個好訊息。
“我準備把你開了頭的事給做完。”
“我不懂你在說什麼。”他說。
“我要把整套大英百科讀一遍。”
他一時沒吭聲。“我聽說P字首那部分是最棒的。指please(拜託)。”
我就知道他會說俏皮話,因為這是他的作風。他滿腦子各種領域的資訊和智慧,但對著我姐姐和我時,卻寧願講笑話、耍寶,譬如幫我們倒水時滿到杯口,整得我們喝水時一定會潑灑出來。他的嚴肅談話都留到上班去講,或者跟家族裡的其他律師講,我們家族裡有十幾位優秀律師。說不定這情況很快就會改變,或許等我跟他談起腓尼基人那套精密複雜的法律系統時,他會把我納入他那個大人的圈子裡。
我也拿這點子去試探我太太茱莉,那天晚上我們兩個正開始清洗堆積如山的碗盤。
“我認為我有必要變聰明一點。”我說。
“為什麼?你已經很聰明啦。”茱莉示意我把海綿遞給她。
“我想我得少看一點真人秀電視節目。”我說。
“我們大可把每天看電視的時間限制到兩三個小時。”
“所以我想去讀百科全書。”她沒有接腔。“大英百科,從頭到尾,從A字首條目到Z字首條目。”
我看得出茱莉不看好我,而且她理由充分。當年我們兩個是在《娛樂周刊》上班時認識的,她做業務,拉廣告、跟客戶閒聊,在交際場合如魚得水,我則拙於社交,而且她非常實際,我則很不實際。談戀愛剛開始進展很慢,主要因為她以為我是個同性戀,但迄今我們也廝守五年了。這些年裡,她聽我宣布過很多其他大計,例如有次我想要發起雜誌界的桌球聯盟,或者打算要寫一個以身懷妥瑞氏症的總統為主角的電影劇本(劇名暫定:《向怪元首致意》),到頭來卻只見這些大計一一告吹。
“親愛的,很難說,”她終於答腔了,“聽起來好像又是白費工夫。”
先不說這不看好以及有點憂慮的部分。茱莉光是設法把我拉出家門,去跟其他真實的三度空間人類互動,就已經大費周章了。無疑她已經推測到,這套百科全書又讓我添了一個理由,更可以緊賴在我們家那張舒適的長沙發上。“不如吃遍紐約每家餐廳怎么樣?”茱莉建議說,“你可以從餐廳名字A字首的那家吃起,然後一家一家吃到Z字首的,這不是很好玩嗎?”
很英勇的嘗試。不過我對這百科行動計畫認真得很。
等我告訴朋友們時,也沒得到多少熱烈支持。“你不能讀讀《克里弗名著解讀》(Cliffs Notes)叢書這套叢書解讀各種經典文學作品,是美國學生重要的參考讀物,有點像我們的語文參考書。就算了嗎?”這是最多人的回應。有個朋友提議我不妨改為閱讀兒童讀物《布朗小百科》的每一冊。有的人覺得也許小孩子看的《世界百科全書》的程度還比較適合我,起碼包含了大量圖片。不行,我告訴他們說,我讀的非得是大英百科不可。
的確也是非它不可。昨晚我做了百科全書的初步調查研究,大英百科依然維持金牌水準,是百科全書中的蒂芙尼珠寶。它創始於一七六八年,是史上再版最持久的工具書。過去那些年代,為大英百科撰寫條目的人包括愛因斯坦、弗洛伊德,還有魔術師胡迪尼。目前的撰文者名單有十幾位諾貝爾獎及普立策獎得主的大學教授,還有其他頒獎典禮的獲獎者,這些頒獎典禮可不是美國電視名人梅麗莎·李佛斯會評論的那種典禮。網路興起之後,大英百科經歷了嚴酷時期,而且很久以前就已經逐步裁掉了上門推銷的銷售員,但它依然奮力前進。很多人公認,自一九一一年以來,那個傳奇的第十一版是大英百科最好的版本,它曾激起了一陣狂潮,雖然那種狂潮有點盲目崇拜的意味;但目前存世的這些版本還是最了不得的一個知識來源。
是的,現在有網路,我也可以上谷歌從A字首資料讀到Z字首,然而網路資料的可靠性,就跟放在超市結賬櫃檯處那些糖果、電池旁邊擺賣的刊物差不多。想要快速查詢網路的可信程度嗎?請搜尋以下兩個字:perfectionist(完美主義)和perfestionist(此為拼錯的字)就可知道。不了,我還是寧取老派書籍,大英百科就是有一種吸引人的穩固可靠性,我甚至不想要只需四十九美元就可買到的新巧光碟版,也不要每月訂閱的線上大英百科;我會買一套一千四百美元的人造皮革精裝版,這價格說來不便宜,但肯定不及念研究所那么貴。再說,讀完時說不定還可以去上電視益智節目《大冒險!》,贏取足夠買十幾套大英百科的獎金。
下訂單兩天之後,那幾箱書到了,總共有三箱,每一箱大得可以裝一部冷氣機。我拆開紙箱看看新買來的東西,這是一套很漂亮的書,烏黑油亮,書脊上有燙金字型標出該冊首尾兩項條目。舉個實例:有一冊是“排泄/幾何學”;另一個是“梅納日/渥太華”,這倒多少證實了我們大家聽說過關於加拿大人愛胡搞的傳言。原文是menage/Ottawa,前者是法國學者梅納日,後者是加拿大城市渥太華。但兩者合念與法語“menage a trois”諧音,意謂一對夫婦與其中一方的情人同居,類似“三人行”,故作者有此戲語。
看見大英百科以三度空間方式出現,雖然引起茱莉一陣恐慌,唯恐它占掉我們家書架的大部分空間,但同時也充分彰顯我這番追求的重大性。我看到的是三千三百頁,六萬五千篇文章,九千五百位撰文者,二萬四千幅插圖。我看到的是三十二巨冊,每本重達結結實實的一點八公斤,裝訂了超大張的薄紙頁。總字數:四千四百萬。
我使了個聰明的拖延詭計,把所有書堆疊在地板上,高達我胸口,有一百三十公分高,堪稱是個知識的小巨人。我跟這個新對手以假想拳擊比劃了兩下,虛擊了一記右拳,然後又退後看著它。這景象挺讓人心煩的。花這番工夫真的是個高明主意嗎?這是利用時間的最好方法嗎?或許我該嘗試完成的是某件比較容易的事,譬如到哥倫比亞大學去修一門課,或者買條新泳褲。但是不行,我已經許下承諾了。
我把第一冊驀地往雙膝上一放,感覺很有重量,感覺很有學問,感覺很好。我稍稍打開書時,堅實的書脊帶給我頗愉快的微微抵力。然後我就讀了起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