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塵埃

我本塵埃

范康先生的散文集《我本塵埃》,從自身的親身經歷,感悟著一個生於黃土地、長於黃土地,從農耕文化發祥地_、汲取營養,對人生酸甜苦辣深刻的洞察和哲理的思辨。《我本塵埃》這集散文,凝結了范康先生的心路歷程,散發著他熱愛生活的精神靈氣。 細細品味,范康先生的散文似一幅跌宕起伏的人文畫卷,讓人浮想聯翩。從《經歷苦難》到《走近香格里拉》,從《舟曲土石流》到《日月山隨想》,從《拜謁孔林》到《悠遠的月夜》……在范康先生的筆下。最令人心曠神怡的詩意總是牽連著大自然的神奇、歷史的滄桑和人文的厚重。他通過時空的穿梭、景物的描寫、真情的表白,襯托對人生的感悟,抒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自由地在花開花落、雲捲雲舒中體驗著生命的律動和時光的飄忽,聆聽著天籟和內心的協奏與交響,吮吸著太陽的光輝和風中的雨露,真實地為我們再現了世事的變遷和人間的冷暖,使人仿佛置身於“天南地北隨意出,黃泉碧落任馳筆”的境地。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從《我本塵埃》的文章中能讀出滿滿的自信,也能讀出淡淡的憂傷,能讀出激憤,也能讀出沉靜。范康自由徜徉在典籍煙海中,用獨特的視角探究項羽、劉邦、楊廣、武則天等歷史人物的人格心理;他時刻關注著民生疾苦,用心靈體味著世事的變遷和自然的枯榮。他的筆下,始終充滿著對蒼生的敬畏和對弱者的悲憫;他從街頭的偶遇、社會的焦點入手,激濁揚清,鞭辟入裡,用犀利的目光洞察世事,甄別表象背後的真善與醜惡:他於職場的瑣屑中咀嚼福禍的根因,在市井百姓的榮枯經歷中思索人生百態;他遊歷觀景的細膩描繪,也同樣顯得與眾不同,能見人所未見,自然穿梭於歷史與現實的時空,借景抒懷,令人感慨萬千,意氣縱橫。

作者簡介

范康,又名范成戌,甘肅正寧人,現供職於甘肅省總工會。出版的長篇系列小說《山魂》、《山路》入選甘肅省農家書屋用書。

圖書目錄

壞了規矩就沒有好下場/001
姜子牙不過是個漁翁/004
項羽的才氣/009
何以為英豪/015
被歌聲嚇破膽的蓋世英雄/019
暴君奇想/023
話語權/028
由敦煌學想到的/033
如果你是“李剛”/037
自知之明/042
一起新聞故事的背後/046
名聲/051
用心做事/054
火的閒話/057
乞討·乞丐/061
金錢真的那么重要/064
經歷苦難/067
見識/072
習慣/077
眼光/081
生活中也有宗教/084
困難與救助/088
衙門感懷/093
春晚的變故/096
給自己挖坑/101
舟曲土石流/106
拜謁孔林/110
廬山遺夢/113
乾陵斷思/118
都江堰隨想/121
日月山隨想/127
成都印象/131
沙波頭春日/134
山丹油菜花/139
追尋荷影/144
又見莫高窟/147
記憶河西走廊/151
漫步雷台/155
走進白塔寺/159
走近香格里拉/162
夢回老家/166
登雞峰山/170
拜謁卦台山/174
秦安賞桃花/179
大堡子山遺址隨想/185
祁山堡感想/195
湮沒的歷史/200
寄情山水/207
狼性·人性/212
城市記憶/216
我要吃紅薯/222
無雪的冬天/228
選擇與結果/231
把握機遇/234
總有一份感動在心頭/237
網路里的人生/241
夢想/245
誘惑/248
逃避/252
為成都女子特警喝彩/259
關於愛情/284
幸福其實很簡單/267
一個人的城市/271
過年回家/275
悠遠的月夜/284
苜蓿菜/286
鄉情/289
有那么一些記憶/298
赤貧的感覺/303
我本塵埃/310
抹不去的記憶/319
不變的稱謂/324
家鄉門前那條小河/327

文摘

壞了規矩就沒有好下場
1931年11月13日下午、是一個普通不過的日子。對於曾經紅極一時,甚至左右過中國政局的風雲人物孫傳芳來說卻不是什麼好日子。就在這一天,英雄一世的他死在了曾經被他俘虜又被他槍殺的把兄弟的侄女手裡。這多少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對於當時的孫大將軍來說,最擔心的是當權者蔣介石。因為他不僅出兵阻止過風頭日盛的北伐軍,甚至在日本侵占東北的過程中,力勸張學良投靠日本以圖東山再起。蔣、馮、閻中原逐鹿時,他又力勸張學良與馮、閻一起倒蔣。他自覺與蔣介石結怨已深。“九一八”事變後,他唯恐蔣介石於己不利,就帶著全家規避於天津英租界,並皈依佛門,避人耳目,不成想、死在了一個弱女子的槍下。
其實,在北洋政府時期還是有許多規矩的。無論是搶奪政權,與敵人對壘,甚至帶領軍隊爭奪天下,也都是很有些規矩的。戰場歸戰場,政壇歸政壇,性命歸性命,生活歸生活,不同政見者可以打仗,可以互相攻擊,甚至可以相互責罵。但在生活中卻完全不一樣。不同政見者之間可以相互容忍,甚至有些時候還能相互保護。
北洋軍閥時期,中國的政治舞台上像走馬燈一樣,很多時候是你方唱罷我登台,沒有什麼人能夠獨霸天下,也沒有什麼人能夠穩坐江山,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盡棄,被敵人或者朋友趕下台。曹錕和吳佩孚聯手打敗段祺瑞。張作霖和馮玉祥裡應外合擊潰曹錕和吳佩孚,卻把段祺瑞請回來擔任北洋政府總理。後來,張作霖、閻錫山、張宗昌搞統戰大聯合。打敗馮玉祥,也只是趕走段祺瑞。即使革命軍北伐勝利,蔣介石擊潰北洋軍老帥,也一樣沒有斬草除根。
曹錕和吳佩孚要打倒段祺瑞,是因為巴黎和會無視山東權益,段總理沒有愛惜“五四”學潮,失道寡助,引起國人的普遍反對。遠在江浙的軍閥孫傳芳也不甘寂寞,今天一個通電,明‘天一個談話。段祺瑞打不過曹錕和吳佩孚,便宣布全線停戰,向徐世昌總統辭職,然後離開北京,移居天津。而天津不僅是曹錕的老家,甚至是曹錕起兵討伐段祺瑞的城市,是討伐軍的大本營。段祺瑞一住下來,便與張作霖、孫文聯絡,反對曹錕和吳佩孚。後來;張作霖認為曹錕和吳佩孚對段祺瑞不公,兩度興兵,最終打敗曹錕和吳佩孚,把段祺瑞請回北京執政。曹錕失敗了,仍居住在中南海總統府,最後回天津定居。吳佩孚先是敗退湖北,最終輾轉回北京定居。北洋政府的老政敵沒有為難他們,新政敵蔣介石也沒有為難他們,後來還因為他們拒絕親日,恪守民族氣節而追授他們一級上將軍銜。
槍殺仇人、政敵、對手……在許多人眼裡都是正常不過的事情(耐至今日,世界上頭號強國美國在所謂“反恐戰爭”中仍然採用從肉體上消滅敵人,無論是伊拉克總統薩達姆,還是利比亞總統卡扎菲,亦或基地頭目本·拉登,都是首先從肉體上被消滅了)。然而,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讓對手頤養天年確實耐人尋味。徐世昌、段祺瑞、曹錕、孫傳芳先後在天津定居。這些昔日的不同政見者在政壇,乃至沙場奮力拚爭多年,最後卻成了睦鄰。段祺瑞還曾聯絡徐世昌、曹錕、王士珍、熊希齡,共同發起和平運動,呼籲南北停戰,召開和平會議。
北洋政府的老政客、老將軍們似乎演繹了一種。新的規矩,或者繼承了看似新奇的貴族做派。政治歸政治,軍事歸軍事,誰勝誰負都不影響彼此的性命。孫傳芳卻破壞了這個規矩。儘管他解甲後皈依佛門,卻沒有逃過破壞規矩後所遭受的懲罰。這個結果大概在他威武不可一世的時候就已經注定了。他曾經北跨長江與把兄弟作戰。生擒敵手施從濱,不但沒有像其他北洋軍的將領們那樣,放任對手活命,允許敵人頤養天年,而且不聽勸告,執意斬殺了施從濱。十年後他得到了報應,施從濱的侄女將他槍殺於天津居士林。
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應該遵守規矩,都應該張弛有度。此所謂“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規矩是眾人必須遵守的法度。破壞規矩意味著背叛和踐踏,意味本身就是另類,容易引起“公憤”。孫傳芳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不得不書寫的人物。他不僅攪動了近代中國的政局,而且影響了中國現代的政局。蔣介石率領革命軍北伐的主要對象就是他率領的北洋軍。蔣介石在完成北伐任務之後,也汲取了北洋軍失敗的教訓,肅整軍紀,賄賂拉攏,威逼利誘,統一了軍政旗幟。孫傳芳為何要對他的拜把子兄弟大開殺戒,並藉此毀壞眾人默許的規矩?這不僅注定他成不了大事,成不了他的政敵蔣介石,也注定他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中國近代史有很多故事:軍閥割據,軍閥混戰,武裝起義,示威遊行等暴力性爭鬥風起雲湧。卻都沒有北洋軍閥之間的鬥爭更有意思。今天合作,明天分裂;今天炮聲隆隆,明天銀元叮噹;你靠武力登場,我靠銀子上台……演繹著一場又一場人間悲喜劇,唯獨孫傳芳有些另類。與把兄弟爭鬥本來就已經違反了常理,橫豎也不應該要了把兄弟的性命。既然已經要了把兄弟的性命,何苦要在退出舞台時強裝著皈依佛門,企圖保護自己的性命。難道自己的性命是性命。把兄弟的性命就可以視同糞土。
規矩就是規矩。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破,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敢破。破壞規矩總歸不會有好結果。
P1-3

序言

何明星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范康先生的散文集《我本塵埃》,從自身的親身經歷,感悟著一個生於黃土地、長於黃土地,從農耕文化發祥地_、汲取營養,對人生酸甜苦辣深刻的洞察和哲理的思辨。這集散文,凝結了范康先生的心路歷程,散發著他熱愛生活的精神靈氣。
細細品味,范康先生的散文似一杯清澈溢香的茉莉花茶,給人美的享受。藝術源自生活,真諦來自對生活的感悟。范康先生的人生情趣是豐富多彩的,他喜歡踏青遊玩,訪友問道,也喜歡與朋友月下對飲。這樣的生活賦予他濃厚的人間情懷和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不僅充實豐滿了他的散文內容。而且利於他從生活的點滴中尋找軌跡,發現真諦,避免了無病呻吟的咬文嚼字,使他的散文總是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范康先生的散文之所以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欣賞性、啟發性、哲理性,離不開他在貌似平常的生活中尋找詩意的因子,並加以發酵和醞釀,使平凡的生活在他筆下煥發出詩意的光輝,滲透出沁人心脾的芳香,讓人讀來,猶如儡嘗一枚青橄欖,咀嚼愈長久,滋味愈醇香,愈甜美。
細細品味,范康先生的散文似一幅跌宕起伏的人文畫卷,讓人浮想聯翩。從《經歷苦難》到《走近香格里拉》,從《舟曲土石流》到《日月山隨想》,從《拜謁孔林》到《悠遠的月夜》……在范康先生的筆下。最令人心曠神怡的詩意總是牽連著大自然的神奇、歷史的滄桑和人文的厚重。他通過時空的穿梭、景物的描寫、真情的表白,襯托對人生的感悟,抒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自由地在花開花落、雲捲雲舒中體驗著生命的律動和時光的飄忽,聆聽著天籟和內心的協奏與交響,吮吸著太陽的光輝和風中的雨露,真實地為我們再現了世事的變遷和人間的冷暖,使人仿佛置身於“天南地北隨意出,黃泉碧落任馳筆”的境地。
細細品味,范康先生的散文似一道充滿思辨的人生命題,使人自知之明。范康先生的散文,不僅質地細膩,文理綿密,也充滿了智性的光澤和理性的升華。他的犀利和感性,來自於他對生活真相的思想疑難和深刻洞察。混合了他隱忍深微的社會經驗和生命體驗,往往通過智慧的細節挖掘和精神分析,回歸理性,走向清靜和超然;他活躍的精神氣質和發散性的思維方式,拓展了散文的表達閾限,使自己的妙筆得以自由馳騁,生花吐艷;他鮮活的語言風格,既有生命起伏的清晰痕跡,也有似水流年匆匆流逝之後的感傷。他通過對景致的素描和情感的流露,有力地呈現出自己生活與歷史之間的互動,與現實社會的對話,這種生命感的表達,直接從個人的主題隨動中完成對世界的沉思衍射,揭示了一個時代人們的愛恨與悲歡,不失為我們理解當代現實生活的精神參照和理性坐標。
藉此我們有理由深信,范康先生對世界和現實社會的沉思,將成為一種潛在內質的深入,時時在觀察中得出更加深層次的哲理,暗喻著作者這種更多的、純粹的心靈抒情和時代完整總結的問世,來與廣大文學愛好者和讀者見面。
是為序。
2012年5月7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