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流動性產生機制的變化分析

從2000年起至2006年底,我國基礎貨幣的年均增長率為13.6%。 其中2003年9月至2004年9月,基礎貨幣的同比增長率均超過13.6%,最高的達到17.07%。

從貨幣經濟的角度看,流動性主要有三個產生領域。一是中央銀行通過自身資產負債表的調整,投放或回籠基礎貨幣,從而影響銀行體系內的流動性。這是第一個層次的流動性即銀行系統內流動性的產生機制。二是商業銀行通過自身的資產負債表的運作,在央行創造的基礎貨幣基礎上創造存款貨幣。這是第二個層次的流動性即視為流動性的M2的產生的機制。三是非銀行金融機構、非金融企業與自然人在央行、商業銀行創造的貨幣基礎上,創造商業信用和其他金融資產並以此媒介實體經濟的運行。這是最廣義的流動性即全部金融資產的產生機制。下文將分別從流動性的三個層次入手,對中國流動性的產生機制進行分析,在分析的同時對流動性過剩的可能原因進行說明。

(一)銀行體系內流動性分析

對銀行系統內流動性過剩的分析主要針對基礎貨幣投放及超額準備金兩個方面,從外部因素及內部因素進行分析。

(1)外部因素:國際收支順差的影響

多數研究者認為,國際收支的大幅順差導致央行被動投放了基礎貨幣,並認為這是造成我國流動性過剩的主要原因。實際上,由於近幾年央行發行了大量的票據,並通過提高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等方法,對沖了央行由於外匯激增而投放的基礎貨幣。分析表明近三年基礎貨幣的快速增長可以說基本得到控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並沒有直接導致基礎貨幣的過量投放。

按照傳統理論分析,中央銀行負債方的基礎貨幣,由三項構成:現金髮行、商業銀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商業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假設中央銀行資產方不變,現金髮行數量也不變,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會導致超額存款準備金率下降,基礎貨幣總量不變。當中央銀行資產方增加時,現金髮行數量不變,有可能出現三種狀況:第一,提高一定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或進行其它對沖操作後,超額存款準備金率保持不變,基礎貨幣總量不變;第二,提高一定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或進行其它對沖操作,由於準備金率提高或對沖操作的幅度不夠,超額存款準備金率仍可能出現上升的態勢,基礎貨幣總量增加;第三,央行準備率和對沖操作幅度過大,超額準備金率下降,基礎貨幣總量減少。由此,可以得出,央行資產的擴張時,基礎貨幣總量和結構的變化可以有多種組合,並非必然增加。即在假設現金髮行數量始終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基礎貨幣總量增長可能得到控制也可能失控。而實際中,現金髮行量不可能保持不變,所以基礎貨幣總量的增長情況更加複雜。

從2000年起至2006年底,我國基礎貨幣的年均增長率為13.6%。其中2003年9月至2004年9月,基礎貨幣的同比增長率均超過13.6%,最高的達到17.07%。然而,2004年到2006年間,外匯儲備雖然激增,但基礎貨幣的增長率卻反而下降,大部分月份均低於13.6%。2006年裡多數月份低於10%,最低的甚至達到7.46%。2003年第四季度基礎貨幣月均增長率為18.7%,2004年與2005年分別下降到10.6%和10.8%。

2000年以來,央行外匯占款從14176億元上升至2006年的84360.8億元,增加了約7萬億元,但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回籠2.9萬億元,提高法定存款準備率凍結約1萬億元,從基礎貨幣淨增加看,僅增加4.6萬億元。因此,從淨效果看,在外匯儲備增長迅速的2004-2006年,基礎貨幣的海外增長率已得到基本的控制。

因此,單純從基礎貨幣總量本身看,國際收支的大量順差雖然給我國央行對沖操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使得央行對基礎貨幣控制的主動性明顯下降。但是,基礎貨幣投放仍然在央行的控制內,國際收支的大量順差並非必然導致基礎貨幣相應的大量增長。

(2)內部因素:高儲蓄率

銀行業的信貸規模控制,金融生態環境抑制了儲蓄向投資的轉化,具體體現為存貸差擴大。我國長期存在金融市場機構失衡,市場發展不完善,遠遠落後於經濟發展的需求。金融產品單一,同時資本市場對於轉型時期,這些因素導致企業和居民的投資渠道過少,銀行存款成為主要的投資渠道,儲蓄存款非正常增長,證券市場不能有效地發揮分流居民儲蓄存款和企業閒余資金的作用。同時,貨幣市場資金積壓,資本市場資金短缺,資金在兩個市場間難以流通。就債券市場而言,企業可以通過交易所購買債券。由於交易所市場可交易的債券數量較少,滿足不了企業的投資需求。而居民投資途徑更有限,只能在交易所市場和銀行間櫃檯購買債券。就股票市場而言,制度上不完善,規模過小,企業和居民投資於股市的資金有限。在投資渠道少的情況下,大量閒置資金流入銀行體系,導致儲蓄存款大幅增加。

我國居民儲蓄存款快速增長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居民對預期支出和收入的不確定性,導致預防性儲蓄動機強化。我國社保體系不完善,住房,醫療和子女教育給居民帶來較重的負擔。因此,個人消費需要面對養老,防病及子女教育問題,因而造成消費者高儲蓄,低消費的心態,使得居民儲蓄率居高不下。據統計,我國80%以上的勞動者沒有基本養老保險,85%以上的城鄉居民沒有醫療保險。個人消費者必須面對養老、防病以及子女教育問題,高儲蓄低消費,使得居民儲蓄率居偏高,達46%。而7個最已開發國家平均的人均儲蓄率只有6.4%。我國收入最低10%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比消費支出高7元,消費傾向達99.8%。而高收入群體的消費傾向只有66.4%,大大低於其他群體,使大部分收入增量沉澱下來,向儲蓄和投資傾斜。

(二)商業銀行存款創造過程分析

第二層次流動性的指標是M2。從貨幣供給理論框架分析,M2等於基礎貨幣與貨幣乘數之積,故具體可用貨幣乘數來反映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的實際效率。因此,本部分主要對貨幣乘數進行分析,在具體分析中將從影響貨幣乘數的幾個因素入手,結合中國具體情況,分析中國貨幣乘數的變化。

1.中國貨幣乘數之謎

當前M2快速增長的推動因素主要來自貨幣乘數,貨幣乘數的持續增長表明近幾年商業銀行的存款貨幣創造能力在擴大。為了抑制中國貨幣流動性的過快增長,近幾年央行不斷擴大對沖操作業務,也大幅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但貨幣乘數不降反升,從2003年末的4。23上升到2006年末的5.3。為什麼貨幣乘數會不降反升呢?

根據貨幣乘數公式,貨幣乘數不僅與法定準備金率有關,也與超額存款準備金和現金漏損率有關。如果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提高,而超額準備金率或者現金漏損率下降,就會抵消法定準備金升高的作用而導致貨幣乘數上升。因此,下面將對超額準備金率及現金漏損率進行分析,尋找貨幣乘數之謎的答案。

2.超額準備金率分析

近幾年銀行貨幣乘數的擴大已不完全是通過貸款擴張創造的。銀行貸款占金融機構資產的比重在2004-2006年間分別為63.1%、59.5%和57.5%,出現呈下降趨勢。近幾年商業銀行不斷增持的大量非信貸資產仍具有貨幣擴張能力,因此僅僅控制信貸規模並不能完全控制商業銀行的貨幣創造能力。導致近幾年商業銀行貨幣創造能力擴大的直接相關因素是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率的下降。銀行超額準備金率從2002年初的7.9%下降到2006年底的4.78%。引起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率飛速下降的原因主要有四點:

(1)商業銀行兩次不良資產的剝離。

幾年內商業銀行共剝離約2.4萬億元不良資產後,資產質量大幅提高。2006年底,我國四大國有銀行和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大幅下降至7.51%。資產流動性的增強使得銀行保持有較少的超額準備金仍能維持正常經營。

(2)商業銀行資產流動性增強

金融市場的深化、央行票據的大量發行,商業銀行積累了大量變現能力強的非信貸資產(包括債券資產),又進一步提高了其資產的流動性。2003~2006年末,全國商業銀行託管的各類債券占當年商業銀行總資產的比例逐年上升,分別為8.82%、10.81%、13.74%和14.98%。

(3)商業銀行資金清算效率提高

央行大額支付體系的運轉提高各銀行內部的資金清算效率,為滿足清算需求需保持的最低流動性規模明顯下降。2005年6月,連線6萬多個銀行分支機構的央行大額支付系統在全國推廣運行後,實現了所有跨行資金清算的零在途。

(4)商業銀行資金運用效率提高

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後,對盈利性要求增強,各商業銀行資產運用效率大幅提高,資產擴張的衝動和創造信用的能力明顯增強,超額存款準備金比例的要求下降。

3. 現金漏損率分析

影響貨幣乘數變化的另一重要因素是現金漏損率。近幾年,銀行卡、網上交易及其他支付形式逐步被認可,導致現金使用逐步減少。據中國網際網路協會《2007年網際網路調查報告》,2006年中國網際網路用戶總量約1.36萬億人,同比增長26.5%,其中4000多萬為網上銀行客戶。個人在網際網路消費的市場總規模約2767.46億元人民幣。據中國銀聯估計,除去B2B,匯款和理財交易,2006年中國網上支付市場規模達320億元,同比增長122%。2006年底我國銀行卡總量11.75億張,同比增長23%,其中借記卡11.19億張,增長22%,信用卡5600萬張,增長38.9%。全年銀行卡交易額超過60萬億元人民幣,其中消費交易金額超過1.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0%以上。此外,手機支付、電話支付、機頂盒支付及其他各種新型支付終端也開始被市場所接受,如2006年手機支付定製用戶新增236萬,同比增長近100%。除去季節性因素,現金漏損率從2000年1月開始出現平滑的下降趨勢,2001年1月現金漏損率為15.7%,2006年底大幅度降到8.5%。現金漏損率的下降也提高了貨幣乘數,放大了銀行的貨幣創造能力。

因此,儘管近幾年央行對基礎貨幣取得了較好的控制,但由於貨幣乘數上升的作用,貨幣供應(M2)仍然面臨巨大壓力,流動性過剩問題依然嚴峻。

(三)我國金融資產情況分析

金融市場的深化使得貨幣使用效率提高,貨幣流通速度下降減緩,金融資產數量迅速放大。該部分將從貨幣流通速度入手,對流動性的第三層次進行分析。貨幣流通速度可以近似反映這一層次流動性的創造能力,即反映非金融企業與個人通過金融系統創造貨幣、創造信用並媒介GDP增長的效率。

貨幣流通速度(GDP/M2)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體經濟社會對央行提供的貨幣供應量的使用效率,是內含了社會各經濟主體運用各種金融資產後的狀況。改革開放以來,由於轉軌初期必然發生的貨幣深化等因素,我國的貨幣流通速度一直處於下降趨勢,但是2003年以來情況發生了變化,貨幣流通速度沒有出現再下降。2003~2005年的貨幣流通速度均為0.67,2006年略有下降,但仍然達到0.65。從2003年年中開始,貨幣流通速度基本已經穩定。

1.我國直接金融市場的發展

2003年以來,銀行承兌匯票得到迅猛發展,短期融資券市場的開拓推動了企業債市場的進一步發展,股票市場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後融資效率明顯提高。此外,民間資金市場也較活躍,企業的大量資金是通過非銀行系統融通。工業企業的利潤總額與企業外部融資總額的比例可以大致反映企業內部融資的重要性和第三層次流動性擴張的效應,2000年到2003年,該比例變化不大,分別為:24.83%、28.13%、23.44%和23.19%。2004-2006年出現上升,分別為39.08%、46.82%、47.11%。企業的內源性融資也在逐年提高,從2003年的20.15%上升到2006年的32.28%。貸款的重要性在近幾年顯著下降,自籌及其他資金來源的重要性在不斷上升。

2.社會資金的周轉效率提高

近些年來,企業進行財務管理改革以後,資金實行集中管理,使得資金的周轉效率大幅提高。各金融機構也推出引導企業集團實行有效現金管理服務的各項業務和新理財產品,進一步鼓勵企業及個人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企業銷售收入的資金占用率從2002年的41.92%下降到2006年的25.21%,降幅近40%。

3.臨時性資金需求減少

各種潛在的銀行信用減少了企業、居民的臨時性資金需求。近些年銀行卡發展較為迅速,個人均有不同規模的授信額度,使得個人消費可以較少顧慮臨時性資金缺口。企業授信制度的建立與授信規模的不斷擴大,減少了企業閒置資金的持有規模。

總之,儘管國際收支巨額順差,但基礎貨幣的增長已得到有力控制,基礎貨幣增長率逐年下降。但由於微觀金融改革的深化,金融市場結構的廣度與深度的改善,加上經濟運行良好,出現了貨幣乘數的逐年提高和貨幣流通速度的下降趨緩,貨幣創造與信用擴張能力得到了釋放。這是我國當前三個層次流動性分別過剩的主要的貨幣體系原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