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底知道多少續集

我們到底知道多少續集

這是一部說電影不叫電影,說記錄片不叫記錄片的東西,是先前一個系列的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重剪輯版,說它是電影是因為在裡面有一個故事情節,很簡單,不過卻很震撼。說它是記錄片是因為這裡面充滿了量子力學、神學、心理學、生理學等等這些個亂七八糟理論的大雜燴,統統都是為了給那個故事背後的一切現實一個解釋。

影片簡介

我們到底知道多少續集點擊查看大圖
◎中文 名 關於世界,你知道個X續集/兔子洞裡到底是什麼/我們到底知道多少續集
◎片名 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 Down the Rabbit Hole
◎年代 2006
◎國家 美國
◎類別 紀錄/劇情
◎導演 William Arntz
Betsy Chasse
◎主演 Armin Shimerman .... Old Man
羅伯特·布蘭奇 .... Bob
伊萊恩·哈德里克斯 .... Jennifer
John Astin .... Dr. Quantum (voice)
Robert Bailey Jr. .... Reggie
John Ross Bowie .... Elliot
Larry Brandenburg .... Bruno
Danny Bruno .... caterer
Sherilyn Lawson .... Bridesmaid
Michele Mariana .... Tour Guide
Marlee Matlin .... Amanda
巴里·紐曼 .... Frank
Heather Robertson .... Bridesmaid
William Joseph Elk III .... Medicine Man
Leslie Taylor .... Bridesmaid

劇情梗概

這是一部說電影不叫電影,說記錄片不叫記錄片的東西,是先前一個系列的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重剪輯版,說它是電影是因為在裡面有一個故事情節,很簡單,不過卻很震撼。說它是記錄片是因為這裡面充滿了量子力學、神學、心理學、生理學等等這些個亂七八糟理論的大雜燴,統統都是為了給那個故事背後的一切現實一個解釋。

故事很簡單,一個剛剛因為老公有外遇而離婚的失語女攝影師,一直生活在過去的陰影里,開始討厭婚禮,討厭男人,討厭自己,認為自己萬事不順,好像人人都跟自己過不去。就當最後終於在她對著鏡子中的自己大發脾氣的時候,先前偶然在捷運中看到一個展覽點醒了她,自己開始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世界重新美好起來……呵呵,就跟童話一般。

可能有些人會對這部片子裡面提到的東西皺眉頭,不管說是因為它裡面提到的觀點不對自己口味,或者直接是因為自己根本不明白。不論是哪種可能,我希望因為這片文而去看這部電影的人兒不要在最後拿著批判的態度去看待這部電影,因為這電影的本意和精髓不在於爭論,也不在於說教……而在於引導我們把眼睛投向美麗的存在,讓我們自己去創造美麗……

人類主體的心靈世界與客觀的物理學領域,是否存在一個神秘但可以探知的交會區?我們的意識有沒有能力操控「實在界」?這是超心理學(parapsychology)最關注的問題之一。美國知名的科普作家奧弗拜(Dennis Overbye)十四日在《紐約時報》發表他的想法,值得此道中人參考。奧弗拜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系,著有《宇宙的寂寞心靈》、《戀愛中的愛因斯坦》等書,目前擔任《紐約時報》科學版副主編。

兩年前有一部名稱念不出來的電影「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在影迷口碑相傳下締造佳績,票房達一千一百萬美元,並且衍伸出一系列的書籍、DVD、服飾、提袋,甚至「生物場」手環,在文化界形成一股風潮。

這部電影號稱根據量子物理學的洞見,認為「實在界」其實是一種心靈的構造,只要我們心靈開竅或者心志堅定,就可以改變與改造實在界;換句話說,科學與靈性其實可以攜手同行。

今年這部電影出了續集「What the Bleep, Down the Rabbit Hole」,請來十六位各界人士助陣,繼續宣揚此理念,情節重點之一是日本另類醫學專家江本勝的發現:沉思冥想可以改變水的結晶。

然而奧弗拜認為,這些電影與相關理論雖然打著量子物理學的旗號,但其物理內涵與程度卻根本不及格,表面看似引人入勝,其實卻讓科學與文化的交會處更加渾沌。

量子物理學的波-粒二元性、測不準原理等核心理念,具有一種難以捉摸的機率模糊性;但許多人不願就此墜入五里霧中,期盼能在其中找到一種確定性。半世紀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威格納開風氣之先,推測人類意識或許是解開這謎團的關鍵。

不過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艾伯特強調,威格納的假定是以嚴謹的數學與機率觀念來建構,與觀測者的期望及意圖毫無關聯。況且代表量子機率性的波極為微弱,一與周遭環境接觸就會消失,觀測者根本無用武之地。換言之,實在界畢竟不是人類心靈所能乾預掌控,一如古希臘哲人德謨克利圖斯所說,其中只有原子與虛空。

艾伯特教授進一步指出,人們碰到高深的物理學時,似乎總會有一種自欺的傾向,想要確認人類是宇宙的中心,是演化的登峰造極之作,能夠掌控自身的命運。其實大家何不學學伽利略,抑制主觀期望的誘惑,勇敢而清晰地觀看這個世界,接納它的美麗與殘酷,這才是真正的科學精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