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記錄冊

成長記錄冊

成長記錄冊是學生學習的記錄,主要包括學生的作品,以及對這些作品的反省。這些材料由學生與工作組成員一起收集,集中反映學生向預期的目標進步的過程。

基本信息

製作方法

成長記錄冊是由學生製作、由教師保存,應是學生材料的系統收集,由學區內大多數教師和學生一起整理,在整個課程內容領域使用。

成長記錄冊作為評價的工具,由學生和教師系統地收集相關材料,以檢查學生的努力、進步、過程和成就,並對很多正式測驗的結果作出相應解釋。

從上面不同的定義中可看出,建立綜合、動態的學生成長記錄,是指有目的地收集高中學生在中學階段的特定領域的努力、進步和成就的相關資料。即收集、記錄學生自己、教師、同學或社會媒體、各界人士做出評價的有關材料。

根據成長記錄的目標和重點不同,成長記錄冊各種各樣、名目繁多。例如:檔案袋、檔案錄、學習檔案、資料夾、成長記錄袋、成長的足跡等,從這些名稱中我們可以發現,不同的教師,不同的研究者對於成長記錄有著不同的理解,所制定的目標有著不同的個性。從另一方面講,這也正是學生個性多樣化的表現。

類型特點

展示型成長記錄冊

主要收集能夠反映個人所取得的成就材料。如自己的最佳作品、代表性作品、獲獎證書、獎章等。

過程型成長記錄冊

主要收集反映不同時間、階段的個人表現材料,其中不僅有自己滿意的作品,也有最初的,不太成熟的作品。如一篇文章的初稿、修改稿和定稿,都可以收集在檔案袋中。

無論哪種類型的成長記錄冊其中都應該包含本人對所收集材料的反思。如為什麼選擇這些材料的說明,對每份材料所蘊含意義的解釋,伴隨每份材料的學習經歷、情感體驗、學習方法、學習體會等。

無論是展示型還是過程型成長記錄冊,都是一個隨時間進程而不斷完善的過程,是對人的成長發展過程的一種直觀、生動的記錄。學生和教師在創造、生成個人成長記錄的過程中,能夠清晰地看到自己成長的足跡,感受到自己的持續進步,減輕了紙筆測驗常有的個人之間橫向比較所帶給人的競爭焦慮。能夠比較真實地、高效度地對學生的發展進行評價。

教師做法

提倡學習方式多元化

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使體驗式學習、合作式學習、問題解決式學習及社會實踐活動等多種方式各有體現,注意接受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的結合,引導學生用腦想,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手操作,在生活模擬、情境體驗、遊戲活動、角色扮演、技能操作、討論交流、實驗製作、調查訪問、公益服務等過程種探究事實、體驗過程,尋找結論。

突出評價激勵性

激勵學生不斷進步,使學生感受到成長的快樂,因此要注重評價的教育和激勵作用,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師在教學過程種要善於發現和捕捉學生的閃光點,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及時加以鼓勵,不斷引導他們進步。

注重評價過程性

注意將評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著眼於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在原來水平上的進步。不強調作終結性評價,而注重符合學生實際並有利於學生髮展的形成性評價,教師在每堂課後應及時了解教學效果,認真進行反思,不斷改進教學。

提倡多元教學評價

評價的標準是多維的,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評價的主體是多元的,要把教師評價、學生自評與互評、家長評價與社會評價結合起來;評價的手段是多樣的,如觀察記錄、活動記錄、調查報告、競賽評比、成果展示以及設立成長檔案等。在中高年級也可採用書面考查的方式。

注意豐富評價渠道

對於學生社會性發展與品德發展的綜合評價,如可與班主任的品德評語、少先隊的雛鷹爭章及學校其他相關評價機制結合進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