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流區

雙流區

雙流區,位於成都市西南,東連龍泉驛區和簡陽市,南接眉山市仁壽縣和彭山區,西鄰新津縣和崇州市,北靠溫江區、青羊區、武侯區及錦江區。縣政府駐東升街道,距成都市主城區10公里。2013年,全域雙流縣轄區面積1032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11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42平方公里;轄18個鎮、6個街道辦事處、151個社區、106個村。雙流是天府新區核心區域,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所在地,成都市城市向南發展的中心地帶,成雅、成樂高速、成都第二繞城高速、成新蒲快速通道,成貴高鐵等穿境而過。2013年,全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46億元,經濟綜合實力曾連續18年位居四川省十強縣榜首,是中國全面小康十大示範縣市、全國百強縣,2015年全國百強縣排名第9位。2015年全國百強縣排名第9位。2011年12月20日,雙流縣被正式授予全國文明城市稱號。2015年12月15日,國務院正式批覆撤銷雙流縣設立成都市雙流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名稱由來

雙流區雙流區
據《太平寰宇記》載“雙流,本漢廣都,至隋,避煬帝諱,改為雙流,在二江之間。”

明天啟《成都府志》亦云:雙流,本漢蜀郡廣都地,隋改廣都為雙流,取《蜀都賦》“帶二江之雙流”為名。原華陽,始名蜀縣,唐貞觀十七年(643年)由成都縣析置,為蜀郡郡治成都府的附郭縣。

乾元元年(758年),因“安史之亂”,玄宗幸蜀,駐畔成都,更蜀縣為華陽縣。據《輿地廣記》載“昔人論蜀之繁富曰‘地稱天府,原號華陽’。縣之得名實本諸此。”

建制沿革

雙流歷史悠久,古稱廣都。古蜀國王蠶叢、杜宇、開明氏等曾先後以廣都瞿上、樊鄉為國都,與成都、新都並稱“蜀地三都”。

周慎靚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周赧王元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封子通為蜀侯,以陳壯為相,以張若為蜀國守。雙流地屬蜀郡。

西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置廣都縣,屬蜀郡。王莽時(9年),廣都縣更名為就都亭,置就都大尹。東漢建武十一年(35年),岑彭討公孫述,拔武陽(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使精騎馳擊廣都。次年,漢光武帝命吳漢直取廣都,與述戰於廣都、成都之間,八戰八克,遂攻克成都。東漢永平元年(58年)復名廣都縣。蜀漢時期,廣都縣隸屬關係不變。

晉朝,廣都縣遷徙縣治於今址。東晉永和八年(352年),以蜀之流人置寧蜀郡(僑郡),廣都縣改屬寧蜀郡。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廢寧蜀郡,廣都縣仍屬蜀郡。

隋仁壽元年(601年),避煬帝楊廣諱,借左思《蜀都賦》中“帶二江之雙流”語,改稱雙流,屬蜀郡。

唐龍朔三年(663年),析雙流復置廣都,同屬成都府。龍紀初年(889年),王建敗眉州刺史山行章等於廣都。

北宋時期,雙流、廣都仍屬成都府。熙寧五年(1072年),廢陵州,以貴平、籍縣為鎮,劃入廣都。南宋時期,隸屬關係不變。

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元年(1260年),廢廣都入雙流。至元十二年(1275年),雙流屬成都路錄事司,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隸四川等處行中書省。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為四川布政使司。

洪武十年(1377年),撤銷雙流建制併入華陽。

洪武十三年(1380年),復置,隸屬關係不變。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雙流曾一度屬“大西”。

康熙六年(1667年),雙流併入新津(曾一度用名“新雙縣”)。

雍正八年(1730年),復置雙流,屬成都府。

民國三年(1914年),屬西川道。

民國一十八年(1929年)直屬四川省轄。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屬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區,直至解放。

解放初,四川省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區並設行署。雙流屬川西行署區溫江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2年撤銷行署,恢復省制,設專員公署,雙流屬四川省溫江專區專員公署。

1959年雙流曾一度與華陽合署辦公。同年7月,撤銷雙流建制併入溫江。

1962年復置,隸屬關係不變。

1965年,撤銷華陽建制,華陽管轄的石羊鄉等併入成都市區,其它地區併入雙流。(註:在1928年成都市正式建置時,華陽、成都的城區部分被合併為成都市)。

1976年,仁壽縣籍田鄉劃入雙流。同年,雙流由溫江地區劃歸成都市管轄,形成今雙流行政區域。

2015年12月1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覆同意撤銷雙流縣,設立雙流區,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

2016年1月18日,雙流區正式掛牌成立。

行政區域

沿革

雙流區雙流區
1992年10月10日,雙流縣決定開展區、鄉、鎮建制調整,原機投鎮、通江鄉合併成立通江鎮

1996年5月30日,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調整通江、金花、九江、東升鎮行政區劃,通江鎮所轄魚劍、江安、真武、五桐、石鼓、沙灣、千子門七個村劃歸九江鎮管轄;金花鎮所轄高林、金星、龍橋、雙合、迎春、接待寺、雙桂七個村劃歸東升鎮管轄;原通江鎮管轄的川西營、永康、白佛、陸壩、瓦房五個村劃歸金花鎮管轄。調整後的通江鎮其餘村劃歸成都市武侯區管轄,恢復前名機投鎮;調整後的金華其餘村劃歸成都市武侯區管轄,仍名金花鎮。

2004年6月16日至6月30日,並村並組建社區工作完成。通過調整,26個鎮原有村(含社區)501個,撤併為267個,減少46.7%;原有村(居)民小組4003個,撤併為2094個,減少47.7%。其中,村由462個減少到183個,減少60.4%,村民小組由3771個減少到1480個,減少60.7%;社區由39個增加到84個,增加115.4%,居民小組由232個增加到614個,增加164.7%,村組建制大幅減少。

1996年5月24日,雙流縣中和鎮的雙土、五岔子、建設三個村,華陽鎮的大源、銅牌、民樂、勤儉四個村被劃歸高新區桂溪鄉管轄。調整後的華陽鎮,幅員面積68.55平方公里,人口91277人。1996年,中和鎮幅員面積19.06平方公里,人口27491人。

1997年,雙流縣面積1103平方千米,人口87.9萬,

轄19鎮9鄉:東升鎮、太平鎮、永興鎮、華陽鎮、中和鎮、文星鎮、籍田鎮、正興鎮、彭鎮、大林鎮、煎茶鎮、黃龍溪鎮、金橋鎮、永安鎮、白家鎮、金花鎮、九江鎮、黃水鎮、通江鎮、公興鄉、黃甲鄉、勝利鄉、三星鄉、合江鄉、興隆鄉、萬安鄉、白沙鄉、新興鄉。政府駐東升鎮。

1999年,雙流縣轄17個鎮、9個鄉:東升鎮、大林鎮、煎茶鎮、永安鎮、白家鎮、九江鎮、黃水鎮、籍田鎮、正興鎮、彭鎮、太平鎮、永興鎮、華陽鎮、中和鎮、文星鎮、金橋鎮、黃龍溪鎮;公興鄉、黃甲鄉、勝利鄉、三星鄉、合江鄉、興隆鄉、萬安鄉、白沙鄉、新興鄉。2000年,雙流轄21個鎮、5個鄉。

2004年9月8日,撤銷東升鎮,其所屬行政區域實行街道辦事處管理體制。2004年底,雙流縣轄1個街道(東升)、25個鎮(華陽、籍田、彭鎮、白家、九江、太平、文星、正興、大林、煎茶、永興、黃水、金橋、黃甲、公興、勝利、新興、興隆、萬安、白沙、合江、中和、三星、永安、黃龍溪),84個社區委員會、183個村委會;面積106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838人/平方千米。

2005年8月12日,撤銷白家和文星兩個鎮建制,原來兩鎮所屬的行政區域實行街道辦事處管理體制。8月,撤銷白家、文星兩鎮,設立西航港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域面積40平方千米。轄1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4個村民委員會。辦事處駐地設在原白家鎮政府。

2005年底,雙流縣轄2個街道、23個鎮:東升街道、西航港街道、太平鎮、永興鎮、華陽鎮、中和鎮、籍田鎮、正興鎮、彭鎮鎮、大林鎮、煎茶鎮、黃龍溪鎮、永安鎮、九江鎮、黃水鎮、金橋鎮、黃甲鎮、公興鎮、勝利鎮、新興鎮、興隆鎮、萬安鎮、白沙鎮、三星鎮、合江鎮。

2006年9月7日,撤銷華陽、中和兩鎮建制,原兩鎮所屬行政區域分別實行街道辦事處管理體制。雙流撤銷華陽鎮、中和鎮,設立華陽街道、中和街道。

2010年4月,對天府新城和相關地域進行整合,將中和街道轄區整體和華陽街道轄區會龍村、觀東村、紅松村、石河村、蒲草村共5個村整體以及天府大道以東的勁松村部分組和東寺村部分組整組,面積約35平方公里的區域納入成都高新區管委會管理範圍。

2011年9月5日,雙流縣黃甲、九江兩個鎮撤鎮,實行街道辦事處管理體制。

2012年2月,雙流縣轄7個街道、18個鎮:東升街道、西航港街道、華陽街道、黃甲街道、九江街道、中和街道、公興街道、太平鎮、永興鎮、籍田鎮、正興鎮、彭鎮、大林鎮、煎茶鎮、黃龍溪鎮、永安鎮、黃水鎮、金橋鎮、勝利鎮、新興鎮、興隆鎮、萬安鎮、白沙鎮、三星鎮、合江鎮。

2013年12月1日,雙流縣新興、萬安、白沙、興隆、合江、太平、永興、三星、大林、煎茶、藉田11鎮,劍南大道南段、元華路以東的華陽街道、正興鎮範圍內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事務正式由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區成都片區管理委員會管理和服務。1街道12鎮劃歸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後,行政區劃仍屬雙流,人大、政協、人民武裝等其餘事務仍歸雙流管轄。

2014年1月22日,增設協和街道辦事處,轄劍南大道華陽街道段以西(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正興鎮及華陽街道餘下部分區域組成)面積約14.5平方公里的區域,協和街道辦事處駐地為長順路6號。至此,雙流管理面積為466平方公里。

2015年7月1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除華陽街道以外的12個鎮全部增掛街道辦事處牌子,各街道辦事處作為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的派出機關,和相應的鎮人民政府合署辦公。

2016年3月,成都市人民政府批覆同意雙流區永安鎮、黃水鎮、彭鎮、金橋鎮、黃龍溪鎮、勝利鎮增掛街道辦事處牌子。

政區劃分

截至2015年12月,雙流區行政區域劃分為8個街道、18個鎮:東升街道、西航港街道、華陽街道、黃甲街道、九江街道、中和街道、公興街道、協和街道、太平鎮、永興鎮、籍田鎮、正興鎮、彭鎮、大林鎮、煎茶鎮、黃龍溪鎮、永安鎮、黃水鎮、金橋鎮、勝利鎮、新興鎮、興隆鎮、萬安鎮、白沙鎮、三星鎮、合江鎮。18個鎮同時增掛街道辦事處牌子。

成都市雙流區人民政府委託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區成都片區管理委員會管理1個街道、12個鎮:華陽街道、新興鎮、萬安鎮、白沙鎮、興隆鎮、合江鎮、太平鎮、永興鎮、三星鎮、大林鎮、煎茶鎮、籍田鎮、正興鎮。

成都市雙流區人民政府委託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管理1個街道:中和街道。

委託管理的代管區域行政區劃仍屬雙流區,其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事務由代管機構管理,人民代表大會、政治協商會議、人民武裝、行政區劃管理等政治性事務仍由雙流區管轄。

雙流區管轄6個街道、6個鎮:東升街道、西航港街道、九江街道、黃甲街道、公興街道、協和街道、彭鎮、金橋鎮、黃水鎮、永安鎮、勝利鎮、黃龍溪鎮,共103個社區、28個村。

成都市雙流區人民政府駐地東升街道順城街1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雙流區雙流區
雙流區位於成都市西南郊,東連龍泉驛區和簡陽縣,南接仁壽縣和彭山縣,西鄰新津縣和崇州市,北靠溫江區、青羊區、武侯區及錦江區。縣政府駐東升街道,距成都市主城區10公里。2013年,雙流區面積1032平方公里。2015年,雙流區幅員面積1032平方公里,其中成都高新區和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代管面積566平方公里,實際管轄面積466平方公里。

地貌

雙流區地處成都平原東南邊緣,位於龍泉山脈中段西側。地貌有低山、丘陵、平原、台地。最高點為三星鎮雲崖村,海拔988.1米,最低點為黃龍溪鎮皇墳村四組(原陳新村大河灘),海拔423米,縣境地形最大相對高差565.1米。

氣候

雙流區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由於東亞大陸冬夏季風交替明顯和受青藏高原東麓特殊地形的影響,以及四川盆地北面秦嶺山脈的屏障作用,使縣境形成全年皆溫和,無酷暑嚴寒,常年降水豐富,光熱水集中,春夏日照足,秋冬雲霧多,四季分明,無霜期長的氣候特點。

水文

境河流屬岷江水系,多集中分布於平原地區,流向近於由北東向南西。主要河流有金馬河、錦江、江安河、楊柳河、清水河、白河和鹿溪河,河流總長為181.15千米。

土壤

根據1982年土壤普查資料統計,土壤分為水稻土、沖積土、黃壤土、紫色土共4個土類(水稻土、紫色土、黃壤、潮土),6個亞類(沖積性水稻土、紫色性水稻土、黃壤性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黃壤土),21個土屬,44個土種,123個變種。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雙流區雙流區

根據1988年12月~1992年3月土地詳查,當時雙流土地面積165.5320萬畝,其中耕地89.58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54%;園地4.2182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2.5%;林地10.7770萬畝,占總面積的6.5%;牧草地7551畝,占0.5%;居民點及工礦用地21.1669萬畝,占12.8%;交通用地3.0685萬畝,占1.9%;水域用地11.0531萬畝,占6.7%;未利用地24.9129萬畝,占15.1%。

到2005年,雙流土地總面積為160.1737萬畝。其中農業用地125.6288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8.4%;建設用地29.6431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8.54%;未利用地面積4.9017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3.06%。雙流共有宜農土地82.6416萬畝,占雙流土地總面積51.6%。

水資源

雙流水資源由當地地表徑流量、過境水利用量、地下水可開採量組成,總量17.2077億立方米。雙流水資源貧富懸殊較大:在P=75%時,平壩區產水模數226萬立方米/平方千米;牧馬山台地區產水模數62萬立方米/平方千米;東山淺丘台地區產水模數64萬立方米/平方千米;龍泉山區產水模數36萬立方米/平方千米。空間分布不均,由西至東減少幅度甚大。

礦產資源

根據四川省地質局207地質隊樂山隊在雙流牧馬山地區勘探資料、雙流1983年農業資源總體規劃和2005年編制的《雙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5年~2015年),雙流縣礦產資源有4類13種。非金屬原料礦:有鈣芒硝、石膏、膨潤土、水泥配料頁岩、陶瓷粘土、泥炭、磚瓦用頁岩。重金屬礦:有砂金。建築材料:有建築用石料(砂岩)、砂石、磚瓦用粘土。還有地下水、飲用天然礦泉水。具有一定資源儲量和開採價值的礦種有磚瓦用頁岩、鈣芒硝、膨潤土、水泥配料頁岩、飲用天然礦泉水5種。

交通

航空

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
境內擁有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現已開通國內航線184條,國際航線15條,現已建成第二跑道並正在建設新航站樓,成都雙流國際機場飛行區指標為4F級,已經被國家民航總局確定為中樞機場。

鐵路

(1)鐵路站點布局

結合高鐵走廊在天府中心區域布局建設一座國家鐵路樞紐站——成都天府站,與成都市的其他鐵路樞紐一起總體按照“內客外貨”進行鐵路客貨運組織。

(2)鐵路交通網,北向通道:以西成客運專線(接成綿樂城際鐵路)、寶成鐵路、達成鐵路、成蘭鐵路、蘭渝鐵路、川青鐵路等連線陝西、甘肅、青海。

東向通道:以成渝高鐵、達成(成遂渝)鐵路、成渝鐵路等連線重慶。

南向通道:以成貴客運專線、成昆鐵路、成渝—內昆鐵路等連線貴州、雲南。

西向通道:以川藏鐵路連線西藏的。

(3)新建鐵路線

成西客專:經成都東站,終點設於成都天府站。

成貴客專、成資瀘城際、成樂綿城際:經天府新客站終到成都東站。

東西向新增渝雅聯絡線:成渝客專資陽站-天府新客站-新津站-雅安(通向拉薩);近期連通重慶、雅安,遠期向東西方向上延伸,通達拉薩和國家中東部地區。

貨運外繞線:成都市規劃的新貨車外繞線(在雙流區範圍外),現有貨運外繞線承擔客運功能,成為成渝客專和成綿樂客專之間的聯絡線。

公路

成樂高速公路縱貫南北,成都第二繞城高速公路連結東西,交通十分方便。

以成都至樂山、雅安高速公路、川藏路、德陽至樂山大件路、機場路、成都市人民南路延線等10餘條高等級公路為骨幹,構建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路,截至2013年雙流行政區域公路里程2506.8公里(不含城市區間)。

高速公路規劃為“七高十二快”的高快速路網。七高:繞城高速、第二繞城高速、機場高速、機場第二高速、成雅高速、成自瀘高速與成簡高速;十二快:成溫邛快速路、成新蒲快速路、雙楠大道、環機場快速路、雙華路、大件路、牧華路(成環快速)、元華路、正公路、紅星路快速路、三岔湖快速路與新邛雅快速路東延線。

軌道

對接全域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形成以捷運貫通,有軌補充的“19+10+6”軌道交通線網布局。

人口民族

人口

2012年末,雙流戶籍人口96萬人,比2011年末增長1.7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1.27萬人,農業人口34.73萬人;全年出生人口8323人,死亡人口4993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49‰,雙流符合政策生育率為94.06%。

2014年末,雙流(不含託管區2個街道、12個鎮)戶籍人口53.2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3.49萬人,農業人口9.77萬人;2014年常住人口75.41萬人,城鎮化率78.03%;全年出生人口5887人,死亡人口296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94‰,符合政策生育率為95.27%。

民族

截至2009年,雙流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等34個少數民族。

經濟情況

綜述

雙流區雙流區
2012年,雙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79.07億元,比2011年增長13.3%;固定資產投資652.88億元,比2011年增長33.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1.85億元,比2011年增長16.3%;全口徑財政收入180.68億元,比2011年增長7.9%,其中地方公共財政收入59.9億元,比2011年增長35.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6.78億元,比2011年增長12.3%;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8605元,比2011年增長15.5%;農民人均純收入12262元,比2011年增長13.4%;三次產業結構為4.9:52.8:42.3。2012年,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436.59億元,比2011年增長15.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5億元,比2011年增長1.7%;第二產業增加值292.53億元,比2011年增長15.7%;第三產業增加值136.55億元,比2011年增長16.8%,民營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4.3%。

2014年,雙流(不含託管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69.19億元,比2013年增長6.6%;固定資產投資445.83億元,比2013年增長0.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8%;全口徑財政收入159.95億元,其中地方公共財政收入51.9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2.95億元,比2013年增長1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37元,比2013年增長9.8%;農民人均純收入15511元,比2013年增長11.2%;三次產業比為2.4:60.4:37.2,非農產業比重為97.6%。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325.37億元,比2013年增長7.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7億元,比2013年增長1.9%;第二產業增加值233.60億元,比2013年增長4.8%;第三產業增加值89.00億元,比2013年增長21.0%,民營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57.2%。

第一產業

2012年,雙流實現農業總產值60.20億元,比2011年增長3.6%;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3.31億元,比2011年增長3.5%。糧食總產量24.42萬噸,蔬菜總產量44.57萬噸,水果總產量18.69萬噸,出欄生豬87.6萬頭,肉類總產量10.19萬噸。[25]2014年,雙流(不含託管區)實現農業總產值24.15億元,比2013年增長3.3%;實現農業增加值13.68億元,比2013年增長3.5%。糧食總產量9.8萬噸,蔬菜總產量22.78萬噸,水果總產量1.59萬噸,出欄生豬22.75萬頭,肉類總產量2.36萬噸。[26]

第二產業

2012年,雙流實現全口徑工業增加值305.01億元,比2011年增長16.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91.85億元,比2011年增長16.3%,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07.97億元,比2011年增長18%。利潤總額82.65億元,利稅總額129.79億元。完成建築業增加值53.33億元,比2011年增長10.8%。2012年底,擁有三級以上資質建築企業92戶,其中一級企業4戶,建築企業實力不斷增強。[25]2014年,雙流(不含託管區)實現工業增加值324.12億元,比2013年增長6.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增長5.8%,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67.51億元,比2013年增長4.3%;利潤總額38.01億元,比2013年增長8.1%;利稅總額75.03億元,比2013年增長16.0%。工業對經濟的貢獻率55.9%,拉動GDP增長3.7個百分點;主導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751.79億元,比2013年增長15.8%(其中新興電子信息產業完成460.71億元,比2013年增長23.0%;實現工業增加值101.81億元,比2013年增長23.3%;主營業務收入448.61億元,比2013年增長19.9%),主導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43.0%,較上年下降了11.3個百分點;2014年末,全區納入統計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30戶,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的10.5%;全區年銷售收入上5億元以上企業31戶,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企業10戶。工業集中度88.2%,成功創建國家級“科技興貿創新基地”和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2014年,雙流區被確定為四川省第一批工業強縣示範縣(市);截止2014年底,擁有三級以上資質建築企業167家,其中一級企業36家,全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19.56億元。

第三產業

2012年,雙流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6.78億元,比2011年增長12.3%,其中批發及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31.67億元,比2011年增長23.9%;住宿及餐飲實現零售額35.11億元。全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710.64萬人次;旅遊總收入28.53億元,比2011年增長27.5%,旅遊外匯收入(折算後)647.35萬美元,比2011年增長25.9%。2014年,雙流(不含託管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2.95億元,比2013年增長11.0%,其中批發及零售業實現銷售額114.95億元,住宿及餐飲實現營業額28.00億元。全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930.64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8.5億元,旅遊外匯收入1399.18萬美元。

社會事業

科技

2014年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53%。創新載體加快建設,中物院成都創新基地一期、電子科大研究院主體竣工,博恩電科、芯聯電科等68個創新項目落戶電子科大產業園,國家專利審查協作四川中心建設順利推進。支持企業創新,設立授信規模3億元的科技企業債券融資風險資金池,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5家、發明專利授權272件、全國馳名商標2件、省著名商標7件、省名牌產品12個。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61個,完成技術交易額12.3億元;133個項目納入國家、省市科技計畫。強化人才引進和培養,設立1億元人才專項資金,新引進國家“千人計畫”7人、省“千人計畫”11人。

2014年底,雙流(不含託管區)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07家,其中2014年新認定(複審)高新技術企業40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5家;全區擁有省級創新型企業35家(2014年新增2家);全區科技創新載體102個,其中國家級24個(2014年新增8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584.17億元,增長16.5%,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55%;完成技術交易額12.29億元,增長82.9%;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96個;全區建有各級各類研發平台99個,其中企業建有各級各類研發平台71個(國家級10個、省級23個、市級38個)。2014年區內企業成功申報國家、省、市各類科技計畫項目133個,獲得科技創新專項資金5509萬元;區內企業成功申報縣級科技項目40個,資金495萬元,其中發明專利721件,企業專利1795件。截止2014年,8家企業成為省級以上智慧財產權優勢培育、試點企業,重大專利實施效益明顯。

教育

雙流東升一中雙流東升一中
2014年,教育均衡化現代化國際化三年提升行動計畫深入實施,棠湖中學高中部、縣實驗國小等21個新改擴建項目加快推進,協和實驗國小、西航港國小2所學校建成投用,完成全縣中國小標準化塑膠運動場改造,新增公益性幼稚園14所。均衡發展城鄉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縣中醫院遷建一期、永安中心衛生院、金橋鎮衛生院住院樓建成投用,縣婦幼保健院、縣疾控中心分別晉級“三級乙等”“二級甲等”,在全市率先啟用“居民健康一卡通”。“單獨兩孩”政策全面實施。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20個村(集中居住區)公共廣播系統、6個圖書分館建成投用,開展文藝匯演、公益講座、公益電影等惠民文化活動5270場次。通過全國文化先進縣複查。一鎮一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國防動員、雙擁、新聞、史志、檔案、工會、婦女、兒童、老齡、紅十字、殘疾人工作取得新成績,目標管理、統計、氣象、人防、僑台、民宗等工作得到新加強。雙流境內高等院校有四川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西南民族大學等高校5所。

文化

2012年末,雙流有公共圖書館1個,館藏圖書70萬冊,其中紙質圖書35萬冊、電子圖書35萬冊、電子期刊1000餘種、電子中文報紙70餘種、電子工具書500種,是中西部面積最大、藏書最多的縣級公共圖書館。體育場館1個,行政村綜合文化活動室254個,“1+2”農民健身工程254個,網咖245家,歌舞娛樂場所65家。

雙流區擁有龍泉山脈自然環境,5條水系、114處林盤和49處古樹名木等成都平原特色文化景觀。黃龍溪古鎮,15處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64處文物保護點等。

醫療

2014年,雙流擁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339個,其中區屬醫療機構17家,駐區及民營醫療衛生單位5家。擁有床位數3478張,醫療衛生技術人員4789人,其中醫生2355人。

2014年,實施“健康雙流計畫”惠民工程10項,其中發放500元的惠民醫療卡2169張,總價值108.45萬元;城鄉居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金額214萬元,住院分娩率100%。常住人口孕產婦死亡率0/10萬,孕產婦死亡漏報率為0;嬰兒死亡率4.58‰,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6.36%。

旅遊

雙流擁有22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縣內黃龍溪古鎮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民間藝術——火龍之鄉、國家AAAA級旅遊區。

中心公園

中心公園濕地中心公園占地面積約34.63萬平方米,該工程從2008年4月正式開工建設,2009年年5月初完成景觀綠化工程。園內占地6萬平方米的開闊湖面碧波微瀾,湖邊綠野延綿起伏,湖中央的島嶼上白鷺翩翩,湖邊遊人如織其樂融融。園區內設休息木平台、木棧道、親水台階、溢水池、卵石淺灘等景觀節點。

運動公園

運動公園運動公園占地面積約13.36萬平方米,內設籃球場、足球場、老年門球場、桌球場、極限運動場等體育設施。園區景觀綠化工程已於2008年11月建成並對外開放。園區為滿足遊人遊園需求,完善運動公園配套功能,增設了不少的戶外設施,極大方便市民遊玩。 

藝術公園

藝術公園中,運用天然水體打造的數十畝人工湖湖面碧波,湖水清澈蕩漾。

海濱城

雙流蛟龍港海濱城項目座落於西南地區的新興商圈,天府新區核心區,處於雙楠大道主幹道及蛟龍大道交匯處,距成都市中心僅20分鐘車程,距雙流機場七分鐘車程,直通市中心的雙楠大道、成溫大道等多條高速通道環繞式貫通以及捷運三號線傍身而過。海濱城4公里範圍內樓盤小區的數量達236個,兩公里範圍內樓盤小區為62個、人口達40萬。

“海立方”海洋館

“海立方”海洋館位於成都雙楠大道主幹道上,與雙溫路交匯,海濱城購物中心內。擁有世界最大的亞克力板看面,長40米,高8.3米。由澳大利亞、美國、日本和中國專業技術團隊聯手打造的海洋館。11000m³水容量,33000個海洋生物棲息。

黃龍溪古鎮

黃龍溪古鎮黃龍溪古鎮
黃龍溪古鎮位於成都市東南約30公里處。

古鎮主要特色是:古街、古樹、古廟、古水陸碼頭、古建築和古樸的民風民俗。是國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藝術(火龍)之鄉、國家級環境優美小城鎮。素有“影視城”、“中國好萊塢”之稱。

正街、新街、橫街、上河街、下河街、復興街、等6條老街進行了一年的閉關維修改造,全部鋪上了紅石街面,兩側建築也恢復了本色。

黃龍溪古鎮內,明清時代的建築比比皆是,仍然保存完好。紅石鋪就的街面,木柱青瓦的樓閣房舍,鏤刻精美的欄桿窗欞。鎮內還有六棵樹齡均在千年以上的大榕樹。鎮內還保存有鎮江寺、潮音寺和古龍寺三座老街。

古龍寺

古龍寺位於黃龍溪鎮魚鰍巷街12號,魚鰍巷內,東距錦江150米。始建年代不詳,清末復修,後經多次維修,現有建築除彌勒殿和萬年台和1通碑為清代修建,其他為現代在原有基礎上重建,基本保持了原有建築風貌。該寺坐南向北,二合院布局,總占地面積1225.95平方米。由山門、大雄寶殿、彌勒殿、東西廂房組成,其中該寺山門又名“萬年台”,共2層,一層為寺廟山門,二層為戲台,重檐歇山頂,穿斗式梁架,面闊3間12.2米,進深3間11.9米,通高9.1米;彌勒殿為單檐懸山式屋頂,穿斗式梁架,正脊上有“雙龍護塔”裝飾,面闊3間16.6米,進深3間5.3米,通高8.5米。古龍寺內東側有逾百年黃葛古樹1棵,方柱體碑1通,碑文已漫漶;西南角為三縣衙門。

雙流新城公園

雙流新城公園位於東升街道。這是一個由眾多景點組成的公園群,由南北長達8公里、寬500米,東西延伸5公里、寬300米,總面積達5.64平方公里的十字綠化帶構成。雙流城市公園景觀設計“兩軸·一帶·八園·一中心”的規劃,在這塊巨大的十字形綠化帶,南北坐落著運動公園、藝術公園、科技公園、森林公園,園內建湖;鄉土公園、愛心公園、空港公園呈東西分布。目前,新城公園內的中心公園、運動公園、藝術公園南段、濕地公園已建成並面向市民開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