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學體育學院

學院簡介

體育學院誕生與成長先後伴隨黌門街、花圃路、荷花池以及十陵四個校區的發展。 1978年組建體育教研室; 1997年學校將體育教研室、藝術教研室和心理教研室整合成立教體部; 2002年學校搬遷十陵校區,經學校批准成立體育部;2004年“體育教育”專科專業首次招收;2009年成功申辦“社會體育”本科專業;2010年6月經學校黨政批准成立體育學院,同年,體育學院申辦“武術高水平運動隊”獲教育部批准;2011年9月,經學校批准同意,體育學院與四川師範大學簽訂聯合招收體育教育與訓練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協定;12月“體育教育”本科專業申報成功,隨著四川省高校體育專業主席單位和四川省健身氣功科研與訓練基地先後落戶我院,體育學院邁著堅實的步伐,在“行健不息、積健為雄”的院訓激勵下,在精誠團結、睿智健體、敢為人先和追求卓越的學院精神感召下,學院現已成為四川省高校體育界發展最快的專業院系。
目前,體育學院設有:體育教育和社會體育2個本科專業和體育教育1個專科專業;開設專業特色課程有:戶外拓展、舞龍舞獅、社區健身輔導、運動人體科學、運動醫學、田徑、體操、武術散打、健美操、跆拳道、藝術體操和瑜伽等。
體育學院現有體育專業學生305名,其中本科學生85名,專科學生220名;現有教職工45人,其中專職教師42名,教師中教授2人,副教授13人,講師22人;具有碩士研究生學位的教師12人,國家級裁判3人,國家一級裁判員17人,“全國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同時,我們還聘請了4位國內知名專家為我院兼職客座教授。
體育學院先後承擔科研課題20餘項,其中國家級課題1項,國家體育總局課題2項,省級課題9項。出版個人專著、專業教材10餘部;在國內有影響的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公開發表論文100餘篇,取得個人發明專利6項,成功舉辦或承辦全國、省級各項體育賽事10餘項。
近年來,在學校黨政領導的關懷和校體委直接領導下,由體育學院牽頭組建的校體育代表隊為學校贏得了包括:2006年全國腳鬥士大賽西南賽區“輕量級冠軍”;09“浩沙杯”大眾健美操全國總決賽一等獎, 09年四川省大學生跆拳道比賽冠軍、2011年榮獲第四屆國際健身氣功交流大賽冠軍、2011年全國排舞總決賽“一等獎”、2011年全國武術錦標賽“男子全能亞軍”、2011年香港兩岸四地健身氣功交流大賽“多枚金牌”等眾多榮譽。
隨著學校不斷加大體育教學經費、體育教學設施設備建設投入,體育學院辦學條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學校(體育學院)現有體育專用場地104261.73平方米,其中室內運動場地8629.73平方米,室外運動場地95632平方米,生均體育面積4.85平方米/人;擁有綜合體育館、標準塑膠田徑場、標準游泳池、草坪足球場、健身房、室內桌球館、室內羽毛球場、網球場等現代化的體育設施。

專業設定

社會體育(本科 四年制)

社會體育(本科四年制)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基礎理論知識,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熟悉體育法律法規和現代城市體育管理經營理論,系統掌握城市體育設施規劃布局、社區健康教育規律,懂得各種自然災害預防策略和救助方法,能從事城市體育管理、體育賽事組織、社區健身指導與健康教育等工作的社會體育專門人才。
主幹課程:教育學、心理學、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城市體育管理學、體育資產管理學、體育保健學、體育賽事策劃、體育市場行銷學、體育俱樂部經營管理、戶外運動組織與管理、祖國傳統養生學、體育法學、田徑、球類、武術、游泳與救生指導等。
就業去向:畢業生適合在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體育協會、社區體育健身服務中心、體育健身俱樂部、體育經紀管理公司等從事體育組織管理、運動健康教育、體育場館管理、健身指導和體育賽事策劃等相關工作。
授予學位:教育學學士

體育教育(本科 四年制)

體育教育(本科四年制)
培養目標:本專業旨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熱愛體育教育事業,掌握紮實的人文社會科學和體育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具有全面的體育教育專業知識技能,能適應我國“統籌城鄉”背景下體育教育事業發展和套用的需要,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熟悉體育法律法規,能在各類中國小、兒童教育機構、體育教育科研與行政部門,以及體育產業等部門從事體育教育、培訓、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套用型專門人才。
主幹課程:體育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學校體育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體育保健學、中國小教材教法、教育學、體育科學研究方法、體育活動設計與指導、體育項目的理論與方法(田徑、籃球、排球、足球、網球、羽毛球、武術、跆拳道、健美操、體育舞蹈、戶外拓展、體育遊戲)。
就業去向:畢業生適合在中國小、幼稚園擔任體育教師,也適合在兒童教育機構、體育教育科研與行政部門以及體育產業等部門從事相關工作。
授予學位:教育學學士

體育教育(專科 三年制)

體育教育(專科三年制)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系統掌握體育教育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懂得教育規律,基礎全面並有所專長,具有較強教學實踐能力,能在各級學校從事體育教育、課外群體活動、課餘體育訓練和運動競賽工作,並能進行學校體育科學研究,勝任學校體育管理,社會體育指導等工作的多能一專的複合型體育專門人才。
主幹課程:教育學、心理學、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體育保健學、運動心理學、學校體育學、田徑、球類、體操、武術、游泳等。
就業去向:教育系統的體育教育崗位、公安系統、部隊、企事業單位民眾體育崗位等。畢業後能勝任中、國小體育教師工作、各單位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工作

學院領導

院長:塗明教授

徐明,男,1957年生,重慶北碚人,中共黨員,教授,碩士生導師。國家教育部高校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常務理事,四川省教育廳職稱評審體育學科組組長,四川省高校體育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四川省高校體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四川省高校體育教學工作評估專家。畢業後在重慶渝州大學工作,1988年7月調入綿陽師專,先後任體育系主任、體育與健康教育學院院長。2010年1月至今擔任成都大學體育學院院長。
受聘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四川大學、西華大學、自貢理工學院、阿壩師專、西昌學院、康定師專擔任客座教授,曾赴德國威斯巴登大學、日本進行學術訪問。
多年來,一直堅持在教育的第一線,先後承擔了本科《田徑》、《體育科研方法》等課程的教學工作,主講的《體育科研方法》2010年被評為四川省精品課程。
本人及其所帶領的研究團隊經過近20年的潛心研究和探索,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科研論文80餘篇,主編和參編專著8本,獲省、部級優秀論文一等獎5項,四川省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國家發明三等獎1項,其他榮譽獎20多項,主持、主研了各級課題項目20餘項。徐教授本人研發“蹦床式跳高墊”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其研究成果套用于田徑教學與訓練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實用效果。主編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體育實踐教程》經教育部審定、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為多所職業技術學院使用。全國公共體育通用教材《實踐教程》(全國體育教材出版社,1996)和四川省師範院校通用教材《運動競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7)得到同行的好評。本人曾多次主持國際級、國家級、省級學術研討會,並在體育理論、技能、技術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書記:杜小安副教授

杜小安,男,1966年生,中共黨員,副教授,體育學院黨支部書記,1987畢業於成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獲教育學學士,主要從事實用防身術、武術套路、散打、太極拳、養身氣功等課程的教學工作。成都市跆拳道協會副主席;四川省武術協會委員。
1999年參加湖北大學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碩士研究生課程班”學習,獲結業證書;2006年參加中德學校體育(國際體育教育)培訓班學習,獲結業證;2009年參加清華大學教育領導幹部管理能力提升高級研修班培訓,獲結業證。
增獲得教育部人事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頒發“高等學校骨幹教師榮譽證書”;四川省推廣健身氣功工作先進個人稱號;成都大學2007-2009年度創先爭優活動“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成都大學質量工程主題徵文二等獎;成都大學“優秀網路課程”榮譽稱號;成都大學2010屆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個人。
2009年主持成都大學校級“武術”精品課程建設,主持省市級課題4項,出版著作和教材6部,發表論文15篇。

副院長:冉健副教授

冉建,男, 1972年生,四川雅安人,中共黨員,副教授,體育學院副院長,1997年,畢業於於西南師大體院體育教育專業,主攻籃球、健美專項,2001年西南師範大學研究生院體育教育與訓練方向研究生班結業,國家一級籃球裁判;國家一級健身裁判、教練。
主持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兩項,參研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5項。任現職以來,獨立或以第一作者發表科研論文10餘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主編《大學體育》教材。
2008年學校公派赴紐西蘭懷卡多理工學院學習,獲成人教育證書;近年開展雙語籃球課教學,收效良好;2011年6月獲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體育專業委員會雙語教學研究會雙語教學說課比賽二等獎。
歷任校男子籃球代表隊教練,帶隊參加各級比賽,取得良好成績。
主持市級精品課程一項,主持校級教改項目一項,承擔體育專業《運動訓練學》、《籃球》、《健康與形體塑造》及大學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對體育教學、社會體育都有廣泛涉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