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經濟學

成語經濟學

日本經濟學家梶井厚志編寫的關於利用經濟學原理解釋成語的書。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成語經濟學》的“YES”&“NO”

你眼前的這本《成語經濟學》,是繼《牛奶可樂經濟學》之後,“最妙趣橫生的經濟學課堂”系列的第二本經濟學入門書。看到這個書名,你一定產生了不少推斷,或許下面的這些 “YES”&“NO”能為你答疑解惑。

NO! 又是成語?這可不算是新鮮花樣了。

YES!這只不過是博弈論專家梶井厚志為你、為我、為每一個經濟學“冬粉”,找到一個 “熟悉”的切入口而已。你既然早已厭煩教材中的照本宣科以及大部頭中的晦澀理論,那么這 本書,無疑會帶給你不一樣的經濟學閱讀體驗。

NO! 作者是日本人卻要賣弄他對中國語言文化的精深了解。

成語經濟學成語經濟學

YES!書中對成語故事的描述樸實無華,成語背後對經濟學原理的論述卻精彩紛呈。學術研究無國界。再說,經濟學有國界嗎?你可以追捧德魯克、漢迪 的“字母書”,那有什麼理由錯過梶井厚志的“片假名”?

NO! 這本書僅僅是簡單地借成語故事套經濟原理。

YES!梶井厚志的輻射性思維會帶給你不一樣的啟發。“漁翁得利”涉及到博弈論中的預測、策略性環境這樣的經濟學理論,除此之外你還能想到什麼?如果“利害與動機”、“決鬥博弈”、“示弱於人的戰略”不在你的回答範圍內,這本書你還是必讀不可。

NO! 讀了《牛奶可樂經濟學》之後,這本就沒有新意了。

YES!不同的經濟學概念在不同的情況下解釋就會不同,不同的事例會給一個概念不同的註腳。如果說《牛奶可樂經濟學》用的是歐美輕鬆風格的詮釋方法,那么《成語經濟學》走的就是中國睿智風格的講述路線。孰優孰劣,讀過之後才能判斷。

也許你已經迫不及待想要論證我所說的這些“YES”&“NO”了。最後再補充一小點:一本優秀的經濟學入門書既不是標準教科書或者教學課程表,也不是枯燥的講義或者課堂中離題的小笑話。它不需要去構建宏大的體系,也不需要覆蓋經濟學理論的方方面面。它不過是帶領我們更有效率、更有趣味、更加生活化地學習經濟學的一種工具而已。就像我們常說的那句話:我們不是經濟學家,但我們可以像經濟學家一樣生活。希望這本書可以帶給你如此體驗。

內容簡介

日本經濟學家梶井厚志編寫的關於利用經濟學原理解釋成語的書。 

愚公移山 無法做到持續性努力的原因,他山之石 分工與專業化的經濟效果,雞鳴狗盜 如何考慮風險中的收益,完璧歸趙 經濟學中的數據,畫蛇添足 考慮追加收益,朝三暮四 框架效應。

深奧晦澀的經濟學理論:沉沒成本、規避風險、追加收益、外部效果、框架效應……妙趣橫生的成語小故事:覆水難收、杞人憂天、畫蛇添足、旁若無人、朝三暮四……中國五千年歷史總結出來的成語故事不僅僅是經驗和教訓,更是包含著在日常生活中發生作用的經濟學的精髓。而這正是一本優秀的經濟學入門書所必備的。成語的形成,凝結著古人的智慧,它教人如何去為人處世;經濟學的形成,是近現代人對這個社會不斷探索的結果,它能讓人更好地去理解這個社會,從而做出更合理的選擇。成語故事的智慧與經濟學中的科學理論其實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如何讓曲高和寡的經濟學與言簡意賅的成語聯繫起來並讓普通人更好地去認識它、理解它就是本書最大的目的。書中的例子信手拈來,小到個人的日常活動,大到國家的各項政策,所有的一切都即蘊含著古老成語的智慧,也閃爍著現代經濟學的光輝。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作者對書中的成語進行了一個邏輯性很強的深度挖掘,並不僅僅是停留在某一淺層次。而且,章節間的聯繫性和邏輯性也很強。書中所涉及的經濟學關鍵字、理論以及其縝密、理性的邏輯思考方法,將會使讀者終身受益。雖然這是一本簡單的經濟學入門書,也不可否認作者在成語故事的敘述上與我們對中國歷史的記載有些差異,但書中的重點是在經濟學上,其錯落有致的講述足以讓很多閱讀者沉浸其中,流連忘返,並會由此喜歡上經濟學。

作者簡介

梶井厚志,經濟學家,京都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1963年6月4日出生於日本廣島,1986年畢業與一橋大學經濟學院。1987年從一橋大學研究生院經濟學研究所退學。1991年於哈佛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曾擔任賓夕法尼亞大學副教授、筑波大學社會工學系副教授以及大阪大學社會經濟研究所教授。專攻理論經濟學、信息經濟學、金融市場理論及博奕理。

2007年獲得第三屆日本學術振興會獎。

主要著作有:《成語經濟學》2006、《英雄經濟學》 2004、《策略性頭腦:實踐中的四個策略及其運用法》 2003、《策略性思考的技術:實踐博弈論》 2002。

目錄

 1覆水難收 沉沒成本

2畫蛇添足 考慮追加收益

3自相矛盾 衝突與權衡

4他山之石 分工與專業化的經濟效果

5洛陽紙貴 價格原理

6請先自隗始凱恩斯和乘數效應

7青出於藍 人的動機

8雞鳴狗盜 如何考慮風險中的收益

9漁翁得利 策略性環境中的預測

10 伯牙絕弦 承諾的可信性

11 畫龍不點睛 套牢問題

12 臥薪嘗膽 信號的意義

13 杞人憂天 規避風險

14 朝三暮四 框架效應

15 完璧歸趙 經濟學中的數據

16 刎頸之交 第三方效果

17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轉換成本與市場圈定

18 奇貨可居 充分利用稀有之物

19 旁若無人 外部效果

20 國士無雙 能力和努力

21 愚公移山 無法做到持續性努力的原因

22 拔苗助長 多此一舉的原因

23 敗軍之將不言兵 結果論為什麼行不通

24 四面楚歌 人為製造信息

25 苦肉計 活用虛假信息

26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信息的連鎖效果

27 三顧茅廬 長期的關係和人的動機

28 揮淚斬馬謖 懷疑為什麼就應該斷罪

作者後記漱石枕流

譯者後記 流連忘返

書摘

15完璧歸趙

“完璧歸趙”的本意是將貴重的東西毫髮無損地帶回來。

璧,一般指的是一種扁平的圓形玉石。這個成語當中所提到的“璧”名叫“和氏璧”,是一件非常特殊、少見的寶貝,可以說是天下無雙、價值連城。

完璧歸趙的典故出自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傳》,和氏璧的典故則是出自於《韓非子·和氏篇》。

完璧歸趙的由來

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卞和的人在荊山里得到一塊石頭,他認為是一塊可雕琢的寶石,於是便將這塊石頭獻給楚厲王,說這塊石頭經過雕琢後就能變成寶石。厲王聽後就命令玉匠進行鑑定,玉匠說這只不過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勃然大怒,命令部下以欺君之罪砍下了卞和的左腳。

後來厲王去世,武王即位。卞和因為不滿意上次的鑑定結果,再次捧著這塊石頭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匠進行鑑定,玉匠仍然說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失去雙腳的卞和無比絕望,便跑回了山中,天天大哭。

之後,武王又去世,文王即位。文王聽說有一個叫卞和的人因欺君之罪砍去雙腳之後天天痛哭不已,便派人詢問說:“天下受刑罰而被砍去腳的人多的是,為何只有你一個人這樣不停地哭呢?”卞和回答說:“我並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石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卻受刑辱。”文王聽後,立即命人打磨這塊石頭,最後發現這真的是一塊寶石,而且是一件稀世之寶。為表彰卞和的功績,文王將便這塊寶石命名為和氏璧。

和氏璧面世後,從楚國易手,落到了趙惠文王手中。而當時的大國是秦國,勢力極為強盛。秦昭王聽說趙國有和氏璧,想占為己有,便提出以15座城進行交換。因趙弱秦強,趙國不敢怠慢,但又不甘心惟命是從,所以就派足智多謀的文臣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

藺相如到達秦國後,雙手捧璧,獻給昭王。昭王欣喜地接過璧後,仔細欣賞,可過了良久卻依然絕口不提以城換璧的事。藺相如看出來昭王根本就沒有拿15座城換和氏璧的打算,非常憤怒,便心生一計,對秦王說:“這塊寶石是很好,就是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趕忙把璧交給他。藺相如接過璧後,迅速後退幾步,身子靠著柱子,憤怒得連頭髮都快豎起來。然後說:“大王想要和氏璧,就必須遵守約定,用15座城來交換,否則我就和這塊璧一同撞碎在這根柱子上。”秦王聽後,惟恐藺相如真的去撞碎和氏璧,無奈,只好先答應了藺相如的要求。《史記》中將藺相如頭髮豎起來的樣子稱之為“怒髮衝冠”,表示非常憤怒的樣子。

回到住處的藺相如左思右想,認為無論怎么跟秦王談判,他也不會遵守約定,便讓身邊的人揣著和氏璧,悄悄回趙國,而自己則做好了等死的準備。但是當秦王得知和氏璧已經被帶回趙國後,不但沒有殺藺相如,還佩服他是一個不怕死的賢者,按九賓之禮隆重地招待了他,然後客氣地送他回趙國。這樣,和氏璧就得到了保全。

和氏璧的經濟學解釋

和氏璧誕生的這一部分用經濟學來解釋,有幾點值得玩味。首先,我們可以從投資與收益的觀點出發考慮一下,對於這塊未經加工的石頭,楚王會怎樣去想。也就是說,楚王是在不知這塊石頭是不是寶石的前提下,來決定是否對這塊石頭進行雕琢。如果雕琢並成功了,這個雕琢的過程就算是一種投資。

從收益的角度來考慮,假設打磨雕琢之後,發現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投資就算失敗。當然,我們也不能去否定雕琢的過程,因為投資也不一定總能獲得成功,重要的是要看期望收益,即成功投資與失敗投資的平均數。也就是說,要明白雕琢一塊石頭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失敗,即磨成後發現石頭只是一塊沒有用處的普通石頭;另外一種就是成功,即石頭變成了寶石。將這兩種情況出現的機率綜合考慮得出一個平均數,這就是期望收益,通過這個期望收益,就能看出自己從投資中究竟能獲得多大滿足感。

接下來,投資成本又是一個怎樣的情況呢?投資的成本可以是打磨、雕琢石頭所花費的成本,當然也應該包括勞力與打磨工具。但這些成本在當時究竟是多少我們不得而知。反過來想,如果打磨的成本足夠低的話,那么秦王就不需要對石頭進行鑑定,直接打磨所有的石頭就行了。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如果首先需要對這些石頭進行鑑定,才決定打不打磨,就說明對石頭鑑定的精確度是非常高的,或者是說明石頭數量巨大,但能打磨成寶石的數量卻非常少,所以才需要通過鑑定的方式來進行篩選。

卞和獻上的石頭經過兩次鑑定都出現錯誤,可能是因為當時不具備科學的鑑定方法,鑑定過程中有很多困難,鑑定的結果也不夠準確。我們還可以這樣考慮,如果古代帝王追求美玉寶石的欲望要比現代人對品牌所持有的信仰高得多,那么即使是雕琢成寶石的機率相當低,這些帝王也會對這些石頭進行打磨。既然帝王們沒有這樣去做,而是通過鑑定來篩選石頭,那就說明當時打磨的成本肯定是非常高的。

打磨的成本很高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打磨寶石的工具器材非常昂貴。但是作為帝王,一般不會在乎金錢。況且,只要想做,即使不給工匠們支付費用,強制性地讓他們打磨也是可能的。原因也有可能是石頭的數量很多,而相比較之下技藝高超的工匠卻很少,所以也不可能做到對所有的石頭進行打磨。總之,在當時,打磨石頭的效率很低,所以必須通過一定的標準對石頭進行鑑定,篩選出合格的,最後才進行打磨、雕琢。

如需要鑑定,就會出現幾種情況:一是,獻上來的石頭被鑑定為普通的石頭時,這些獻石頭的人就要受到處罰;二是,鑑定通過,但是打磨之後卻不是寶石,這時鑑定專家們肯定難辭其咎。只要出現以上任何一種情況,都會有人被剁腳。聽起來雖然很慘無人道,但我想,在當時被楚王剁去腳的人應該是很多的。

經濟學中的數據統計

以上所講的都是從投資的成本收益的角度來進行解釋。現在我們可以從寶石鑑定專家的策略性決策方面來進行考慮,會更有一番趣味。

對於某一個鑑定專家來講,可能會發生兩類鑑定失誤。第一類失誤是,原本是一塊珍貴的寶石,但該專家鑑定過程中沒有看出來而將其誤判為一塊普通的石頭,這在統計學中稱之為“第一種過失”;第二類失誤是,鑑定專家誤將普通的石頭鑑定成寶石,稱之為“第二種過失”。

鑑定專家要想避免第一種過失,只要把所有的石頭都判定為寶石即可;同理,將所有的石頭都判定為普通的石頭就可以消除第二種過失。很明顯,這兩種消極不負責任的鑑定方法,不利於發現真正的寶石。對於想得到寶石的帝王來講,鑑定專家的任何一種過失都會引發龍顏大怒。但是,只要鑑定方法和手段不夠科學、不夠完善,就不可能消除這兩種失誤。所以,對鑑定專家來講,問題就是如何去平衡這兩種過失,使自己獲罪最輕。

除非鑑定專家忠心耿耿,一心只為帝王著想,那么從求寶心切的帝王的立場出發,鑑定專家都會去想盡辦法減少第一種過失。因為只有這樣,才不會漏掉那些真正的寶石。但是,人一般都是首先會為自己著想,鑑定專家也不例外。鑑定專家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假使他犯了第二種過失,誤將一塊普通的石頭鑑定成寶石,耗費大量成本打磨之後卻發現不是,那么這個鑑定專家就有可能面臨剁足之災。相反,假使鑑定專家犯了第一種過失,沒有鑑定出這是一塊寶石,相對於犯第二種過失來講,他幾乎不會受到任何懲罰。因為石頭被判斷成普通的石頭,那么它也就喪失了被打磨的機會,最後也就無法判斷這塊石頭究竟是不是寶石。也就是說,鑑定專家的失誤得到禁止,很可能永遠無法暴露出來。那么他也就能免去剁足之災,保全自身。當然,被剁腳的人就是那個獻石頭的人。所以,鑑定專家有一個動機,他會跟帝王說假話,將所有的石頭都判定為普通的石頭,從而達到減少第二種失誤的目的,進而就能避免災難性的後果。

看不見的失誤

當一個人在對事物的本質無法完全把握的情況下,就會通過策略性行為來禁止自己的失誤,這樣做的結果,客觀上會埋沒事物的真正價值。

人力資源部招聘員工就是其中的一例。在面試中,本來以為招聘的這個人能派上用場,結果進來之後發現招來的人對公司完全沒有作用。這樣就暴露了人力資源管理者的失誤,管理者的這種失誤直接影響著自己的將來。特別是在終身僱傭制度下,解僱員工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人力資源管理者的這種失誤就嚴重了。相反,如果人力資源管理者對一個原本可以在公司發揮作用的人員不進行採用,那么也就無法驗證這個人究竟是不是很有才能。即使這個人以後在其他的企業里取得很大成就,也很難去簡單地判斷這是不是人力資源管理者的失誤,因為畢竟存在行業、企業環境的差異。所以在終身僱傭制度下,如果人力資源管理者對某個人把握不準,那么他放棄錄用此人的動機就會增強。

同樣的道理,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人力資源管理者除了不進行錄用之外,他還可以通過相反的操作達到禁止失誤的目的,即,他可以多錄用一些人。比如在專業體育比賽當中,按比賽規則,每場比賽實際出場的選手數量都是固定的,但是實際上,參與每個體育項目的運動員數量遠遠超過出場參守賽選手的數量。只要人數多,並且讓這部分多出的選手不上場,就禁止了教練在選拔運動員時可能發生的失誤。假設該隊教練在選拔運動員看走眼了,沒有選中某個運動員,而這個運動員在卻對手的隊伍里表現非常活躍,那么很明顯,教練在當初的選拔過程中存在著很大的失誤。但即使這樣,也只會促使該隊去僱傭更優秀的選手,無論隊伍是不是需要增加人手。舉例說明,在職業棒球領域,即使從對手球隊中挖過來的擊球手在我方表現一般,但至少起到了削弱對方攻擊力的直接效果,這樣,就很難說明教練在選拔運動員時是不是產生了失誤。

在人力資源部招聘的例子當中,如果每個員工的錄用都關乎到一個大企業內部業績評估的問題時,情況就更複雜了。比如人力資源管理者分別對分配在各崗位的人員進行評估。如果某個人在某個崗位無論如何也無法做出好的業績,人力資源部門就會考慮將其調配到其他部門,或許還有可能發揮作用。這種對在原來崗位上無法取得業績的人進行崗位調換的做法,從經濟學上來講是合理的。用棒球來打比方,在內場無論如何也發揮不了作用的選手,在被球隊拋棄之前,最好是讓他試試守外場。

但是注意,如果這個人被調到其他崗位後業績得到提升,那么就存在兩種情況:第一,可能是原來的崗位不合適;第二,原來的崗位可能也合適,但人力資源管理者沒有人對該員工的業績做出正確的評估。像棒球這類職業,選手表現好不好,用眼睛就能直接觀測出來,所以第二種情況出現的幾率不大。但是在企業內部進行業績評估時,第二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話雖如此,如果通過崗位調換後該員工業績得到提高,公司可能就會反省現存的員工評估機制是否存在問題,也可能就會去重新構建一種新的評估機制。如果真是這樣,那么這個人力資源管理者就會認為自己不合格,在以後的工作當中就會產生一個動機,他會將公司的職員都調換到一個很難判斷其業績的閒職當中去,或者是把他們放到一個崗位上,讓他們一直乾到老死為止。他會儘量選擇對自己有利的策略,以禁止自己在人力資源分配方面的失誤。

在涉及到經濟的、策略性的利害關係時,對事物的評價工作會產生一個策略性效果。用尺子去測量物體雖然有誤差,但這種誤差是很偶然、很客觀的誤差。但如果要去測量、評估某個人的話,就非常的複雜,因為這種評估包含著人因感情所產生的偏差。如果不明白這一點,也就無法用正確的方法去評價事物,評價結果也就不夠客觀。

不良債權問題為何遲遲得不到解決

泡沫經濟崩潰以後,不良債權問題一直被視為導致日本經濟長期停滯不前的原因。不良債權產生是因為銀行有大量的債權無法收回,從而導致了債權的呆滯、不良化。但最大的問題還是因為銀行過度救助了那些根本無法還債的企業,從而導致了解決不良債權這一問題成了持久戰。

這一問題遲遲無法得到解決的另一原因是銀行對已經拋出去的沉沒成本念念不忘。在此我給大家提供一個觀點,在評價企業能力時,要將策略性偏差考慮在內。

美國的儲蓄信貸協會(S&L),是一個在政府支持和監管下專門從事儲蓄業務和住房抵押貸款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是美國的金融巨頭之一。然而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儲蓄信貸協會陷入了重重危機,欠下了累累債務,這部分債務就變成了大量的呆賬、壞賬等各種不良債權,致使美國各大信貸保險基金和其他銀行金融機構遭到清算,紛紛破產。最後無奈之下,美國總統老布希親自宣布了處理美國儲蓄信貸協會危機的緊急計畫。根據這一計畫,政府希望通過投入巨額資金的辦法,來徹底還清儲蓄信貸協會所帶來的巨額債務。後來柯林頓執政時,美國經濟得到快速恢復,這一危機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緩解。

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初泡沫經濟破滅以後,也有人提出建議一舉解決不良債權的問題。但是,如果仿照美國對企業進行清算,就會給日本造成失業等巨大代價。因此,當時就有人反對效仿美國式的這種只顧經濟而不顧人情的處理方法。他們認為,在日本這樣一個重視長期關係的社會,效仿美國的做法沒有任何作用。的確,對於那些資金運轉暫時出現困難的企業能多給些時間,企業還是有可能恢復過來的。這樣也就用不著傷害人情關係,同時跟企業有關聯的人也就不至於對企業的清算而感到手足無措。

實際上,對那些原本有希望恢復的企業進行清算,並不具有經濟上的合理性。對該救助的企業進行救助,對該清算的企業進行清算,這才是合理的經濟行為。因此,必須結合各企業的具體環境進行考察,然後再決定如何進行處理,不能僅憑簡單的一句話就肯定或是否定某個企業。所以,清算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無法立刻去判斷日本政府對這個問題的處理方法究竟是錯還是對。

結合前面鑑定寶石的例子可以得出,銀行處理債權問題會產生兩種過失。第一種過失就是,對那些原本可以保留下來的企業做出了誤判,對企業做了清算處理;第二種過失就是對本該清算的企業不但沒有做出清算,反而還給予了幫助。對執行收回債權的銀行來講,應該考慮的是,究竟應該去避免哪一種過失才是最好的。

對於被銀行強制性收回債款的企業一方來講,遭到清算當然心裡不痛快,對銀行也肯定是滿懷怨恨。所以,銀行如果犯了第一種過失,不僅僅是一種經濟上的錯誤判斷,同時也會立即招致被清算方的怨恨。那么犯了第二種過失會怎樣呢?以前的債款不僅沒能收回,銀行還額外地給了本該回收債權的企業大量的資金援助,銀行很有可能受害更深。但是,銀行方面卻很可能沒注意到這一點。

綜合以上因素,銀行在把握不準的時候,對企業一律進行救助的策略,是符合當時相關人員的利益的。這就是為什麼在處理不良債權的過程中,本該被清算的企業反而有很多得到救助的原因。

但是當銀行自身的能力不足,而企業又不爭氣時,銀行想要達到救活這家企業,並收回債款的目的就不太現實了。這時,銀行的反向動機就會增強,最後就會對該企業做清算處理。如果此時犯了第二種過失,企業沒有被救活,自己就會被嚴重地追究責任,這比犯下第一種過失而遭怨恨要慘多了。

實際上,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隨著不良債權問題進一步惡化,而各金融機構又實施嚴格的貸款措施,企業貸款難上加難。再加上金融機構強制性回款,使得企業的倒閉數量不斷增加。對這些企業是否進行清算,金融機構可能也做出了合理性判斷,但是同20世紀90年代初相比,金融機構對企業進行清算的動機確實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任何行動必有其理由,經濟數據的背後自然也有其意義。既然無法從實驗室中得出的完美的數據,就必須利用經濟理論來剖析。

專欄——談判技巧

對於秦昭王不守約的行為,藺相如氣得怒髮衝冠。藺相如的“怒髮衝冠”這一策略,是值得玩味的。對於藺相如來講,和氏璧就是他手中的一張王牌,砸碎這塊璧,就是雞飛蛋打、一無所得。冷靜地考慮這層利害關係,就不難發現,藺相如不會真將和氏璧砸碎,他只是嚇唬嚇唬秦王而已。秦昭王若能看透這點,那么就不會受到藺相如的威脅。但是,用什麼辦法可以使得秦昭王看不透這一層呢?方法就是,把自己置於一個失控的狀態中,使對方誤以為自己情緒激動,無法冷靜思考。對方就會以為你什麼都幹得出來,根本不會去考慮利害關係。藺相如的怒髮衝冠,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策略,使得秦王認為他已經失控,隨時可能會砸了和氏璧。藺相如的這種膽識和交涉的策略的確值得稱讚。

在談判交涉中,適當使用一些不講道理的行為,也能產生一種策略性效果,可以將談判導向對自己有利的一面。像賣乖、撒嬌之類的,這些策略不僅僅是小孩常用的手法,對成人來講,也能起到效果。當然,這些做法要適可而止,如果做得比較過分,對方就會以為你真是個幼稚不講理的人,談判就有可能面臨失敗,這一點要務必注意。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