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管理

成果管理

本書首次把戰略一詞套用到商業和管理中,並開創了對商業企業經濟績效的研究。迄今為止,大部分戰略管理書籍闡述的問題幾乎都源於本書。書中分析了“企業的現實”——外部環境的基本規律和常見特點。探討企業在這些“現實”面前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從而將它們轉化為創造出績效和成果的機會。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每一個企業都需要思考和應對本書提出和回答的一系列問題:

企業的現實是什麼?

企業的成果區在哪裡?

應該採取什麼行動?

企業現狀是什麼。未來的狀況應該是什麼?

作者簡介

彼得·德魯克小傳,管理學科開創者,他被尊為“大師中的大師”、“現代管理學之父”,他的思想傳播影響了130多個國家;他稱自己是“社會生態學家”,他對社會學和經濟學的影響深遠,他的著作架起了從工業時代到知識時代的橋樑。

1909年彼得·德魯克生於維也納的一個書香門第;

所獲獎項

1931年獲法蘭克福大學國際法博士學位;

1937年與他的德國校友多麗絲結婚,並移居美國,終身以教書、著書和諮詢為業。

在美國他曾擔任由美國銀行和保險公司組成的財團的經濟學者,以及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克萊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業的管理顧問。為紀念其在管理領域的傑出貢獻,克萊蒙特大學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為表彰他為非營利領域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國際慈善機構“救世軍”授予德魯克救世軍最高獎項“伊萬婕琳·布斯獎”。

他曾7次獲得“麥肯錫獎”;2002年6月2013,獲得當年的“總統自由勳章”,這是美國公民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 20世紀80年代,德魯克思想被引入中國;2004年,德魯克管理學全面進入中國的管理教育。 2005年11月11日,德魯克在加州克萊蒙特的家中溘然長逝,享年95歲。

書籍

他曾連續20年每月為《華爾街日報》撰寫專欄文章,一生在《哈佛商業評論》上共發表38篇文章,至今無人打破這項紀錄。他著述頗豐,包括《管理的實踐》《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責任、實務》《旁觀者》等幾十本著作,以30餘種文字出版,總銷售量超過600萬冊。其中《管理的實踐》奠定了他作為管理學科開創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為全球管理者必讀經典。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邵明路)

推薦序二(羅珉)

推薦序三(向炳偉)

推薦序四(詹文明)

前言

緒言 任務

第一部分 了解企業

第1章 企業的現實

第2章 成果區

定義產品

企業成果的三個因素

第3章 收入、資源與前景

為什麼不使用成本會計法

什麼是事務處理

什麼帶來領先地位

資源在哪裡

第4章 我們怎么做

診斷髮生變化的產品

增量分析

第5章 成本中心和成本結構

典型的成本中心

成本點

成本類別

無所作為的高成本

第6章 企業經營的是顧客

市場現實

如何看待意想不到的事情

了解顧客

第7章 企業經營的是知識

我們擅長做什麼

知識的現實

我們的知識有多有效

第8章 這就是我們的企業

缺少什麼

第二部分 以機會為中心

第9章 發展靠優勢

通用汽車的崛起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羅斯柴爾德家族是如何發展的

目標和時間

從昨天到今天

前進計畫

為創造出績效而配備人員

第10章 挖掘企業的潛力

視薄弱環節為機會

化弱勢為優勢

企業不具有適當的規模

我們擔心什麼

第11章 未來取決於今天

已經成為現實的未來

創意的力量

第三部分 績效方案

第12章 關鍵性決策

企業的宗旨

我們的優勢是什麼

優先考慮的事情

第13章 企業戰略

恰當的機會和適當的風險

專業化、多元化和一體化

自力更生或買現成的

結構和戰略

第14章 企業以經濟績效為本

工作計畫

企業的實踐

人及其工作和精神

結束語 責任

譯者後記

編輯推薦

《成果管理(珍藏版)》:

《著有成效的管理者》最佳伴讀

《管理的實踐》姊妹篇

啟蒙中國現代管理第一人

當今中國一代活躍著的組織最近的眉睫的問題,正是德魯克向我們描述的如何管理的問題。

只有中國人才能建設中國,只有中國人才能發展中國。

——彼得·德魯克

超越時空的德魯克,管理者永恆的導師

他稱自己是“社會生態學家”,他對社會學和經濟學的影響深遠,他的著作架起了從工業時代到知識時代的橋樑。

文摘

第一部分 了解企業

第1章 企業的現實

人們總是抱怨管理者們沒有抽出足夠的時間來思考企業的未來,或對未來未予以足夠的重視。對此,我們是司空見慣的。當每一位管理者談及他們自己的工作時間時,以及與同事交談或以書面形式進行交流時,他們都會有這樣的怨言。在各種有關管理的文章和著作中,這樣的話題也屢見不鮮。

這種怨言不是空穴來風。管理者們應多花一點時間考慮企業的未來,並對未來予以更大的重視。他們還應在許多其他事情上付出更多的時間和努力,例如他們對社會和社區肩負的責任。如不重視未來,他們及他們的企業會付出慘重的代價。可是,抱怨管理者在明天的工作上投入的時間太少是徒勞無益的。對未來的漠視只是表面現象;管理者處理不完今天的事情,因此也無法關註明天。這也只是表面現象。缺乏處理企業的經濟任務所需的任何知識基礎和系統基礎才是真正的根源所在。

今天的工作通常會讓管理者忙得不亦樂乎;然而,工作做得出色的非常少。能不假思索地說出自己在緊急任務的處理上做出成績的管理者更是屈指可數。他們感到他們不得不疲於奔命,並被郵遞員支來支去,郵遞員往他們的收件箱中投遞什麼郵件,他們就得做什麼。他們知道試圖“解決”這樣或那樣特殊的“緊迫”問題的應急計畫很少能取得滿意和持久的效果。然而,他們處理完一個應急計畫,又不得不倉促接手下一個應急計畫。更糟糕的是,同樣的問題反覆出現,無論它們被“解決”了多少次,他們對此一清二楚。

在管理者可以考慮處理未來的問題前,他必須能夠用更短的時間應付今天的挑戰,而且效果要更大、更持久。因此他需要系統化地處理今天的工作。

經濟任務包含不同的方面:(1)現在的業務必須產生很好的效果;(2)它必須得到認同和理解;(3)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未來,它必須與現在有所不同。每一項任務要求截然不同的處理方法。每一項任務提出不同的問題。每一項任務最後的結局都是不同的。然而,這些方面是密不可分的。所有這三個方面必須同時得到處理:即今天。處理這三個方面的必須是同一個組織,利用同一套人力、財力和知識資源,並被納入到同一個企業經營流程中。創造未來的行為不會在明天發生;這種行為是在今天發生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離不開與今天的任務有關的決策和行動。相反,創造未來的行動直接影響現在。這些任務是交織在一起時。它們要求一個統一的戰略。否則,我們實在無法完成這些任務。

我們需要搞清企業(作為一個經濟系統)的真正現實、取得經濟成果的能力的真實情況以及可利用的資源與可能取得的成果之間關係的準確信息,這樣才能應付這些工作中的任何一項工作,更不用說同時應付所有這三項工作了。否則,我們只能疲於奔命。要搞清這些現實,我們永遠不要指望天上掉餡兒餅;每一個企業需要單獨搞清這些現實。然而,支持這種行為的假設和希望大體上是相同的。企業經營的業務是不同的,但企業幾乎是一樣的,無論它們的規模和結構、產品、技術和市場、文化以及管理能力如何。企業的現實是相同的。

在大多數時間適用於大多數企業的一般原則實際上有兩套:一套涉及企業的成果和資源;另一套與企業付出的努力有關。它們共同總結出許多與企業經營工作的性質與方向有關的結論。

對於大多數從事商業活動的人來說,這些假設中的大多數聽起來似乎是有道理的,甚至可能是耳熟能詳的,但曾經把這些假設理順成一個整體的企業家幾乎沒有。從中總結出行動方案的企業家寥寥無幾,無論每一個假設有多么地與他們的經驗和知識不謀而合。因此,以這些假設、他們自己的假設和希望作為行動基礎的管理者可謂鳳毛麟角。

1.成果或資源不是來源於企業內部。它們來源於企業外部。企業內部沒有利潤中心(profit center),只有成本中心(cost center)。對於任何經營活動來說,無論是設計、銷售、製造,還是會計,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些經營活動需要企業付出努力,因此產生成本。這些經營活動是否有助於成果的創造,我們仍舊需要考察。

後記

繼1954年出版《管理的實踐》後,一代管理思想家彼得·德魯克先生於1964年出版了它的姊妹篇——《成果管理》。這是一本在管理思想上相當超前和富有真知灼見的著作。雖然時光飛逝,40年彈指一揮間,世界和經濟發生了翻天復地的變化和變革,但《成果管理》提出的管理思想仍舊對今日的企業或組織有著深遠的影響,這些思想連同他的其他著作所反映出的敏銳的洞察力一起為各級管理者指點迷津,幫助CEO們、企業精英們和MBA們在經濟上指點江山。

媒體推薦

全世界的管理者都應該感謝這個人,因為他貢獻了畢生的精力,來理清我們社會中人的角色和組織機構的角色,我認為彼得·德魯克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效地做到了這一點。

——通用電氣前執行長 傑克·韋爾奇

在所有的管理學書籍中,德魯克的著作對我影響最深。

——微軟總裁 比爾·蓋茨

德魯克是我心中的英雄。他的著作和思想非常清晰,在那些狂熱追求時髦的思想的人群中獨樹一幟。

——英特爾主席 安迪·格魯夫

《成果管理》是第一部涉及企業戰略的書。 它告訴我們如何分析環境和如何在這個環境中擺正企業的位置——在這方面,本書仍舊是獨樹一幟的。 它是試圖在管理今天的企業與創造企業的明天之間取得平衡的第一本書——在這方面,它基本上仍舊是絕無僅有的。 在開創研究商業企業經濟績效的學科上,本書邁出了第一步。 在系統說明管理商業組織的管理者的經濟任務方面,本書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彼得·德魯克

經典經得起時間考驗,值得一讀再讀,常讀常新。它幫你理清思路,從任何新事變中發掘本質,找到歷史淵源。

——邵明路 彼得·德魯克管理學院創辦人 德魯克百年誕辰全球紀念活動共同主席

德魯克先生對於管理領域的貢獻並不需要我們去做注釋,但是對於中國的管理者來說,他的價值卻難以估量。因為德魯克先生,管理可以變得卓有成效;因為德魯克先生,管理者釋放了自己的價值。

——陳春花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 一本優秀的著作就是一座挖不盡的寶藏,可以陪伴人的終生。這樣的著作一旦誕生,就已經獨立於作者、獨立於時代,屬於每個讀者自己。這樣的書是永恆的、跨越時空的。

——趙曙明 南京大學商學院院長 教授 博士生導師

序言

我總是感覺自己沒有資格為德魯克先生的著作寫序,但是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分社的邀稿盛情難卻,此外,作為德魯克先生生前少數耳提面命過的中國人之一,我也有責任和大家分享我從他那裡得到的啟迪。

改革開放初期,德魯克夫婦來過中國。對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人從戰爭創傷的心理陰影中復原的艱難過程,他遇到的中國人充滿活力和樂觀精神,這一點令他驚訝不已。十年前我剛認識德魯克先生時,他告訴我,世界在蘇聯解體後,只有美國一國獨強的局面是不健康的,應該至少還有另一股力量可以和美國互相制約,在俄羅斯、印度、巴西和中國這幾個正在上升的大國中,只有中國有這種可能。他還說,中國可能向好的方向發展,也可能向壞的方向發展,因此在中國迅速培養大批有道德和有效的管理者至關重要。這也是他後來全力支持我創辦彼得·德魯克管理學院的原因。

德魯克管理學院開辦不久,有一位著名商學院的教授建議我們走精英教育的路線,收昂貴的學費,德魯克先生反對這么做。他對我說:“中國固然需要大公司和領導它們的精英人才,但中國像任何國家一樣,90%的組織將是中小型的和地方性的,它們必須發揮作用,單靠大公司,不能提供一個健康社會所需要的各方面功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