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問題

在大學生戀愛過程中常見的“戀愛的光暈效應”必然會導致對自我、尤其是對對方的“認知偏差”和“評價偏差”,這是導致單相思和失戀後嚴重的心理障礙的關鍵所在。 揭示愛情的自然性、社會性和複雜性,引導大學生在尋求愛情的過程中既要有主觀上的用心、又要順應自然。 輔導的重點在於最佳化大學生們對婚戀與性科學知識的認知和對社會的認知,強化大學生們的責任意識,即對自己、對朋友、對父母、對社會和集體應承擔不同內容與程度的責任。

大學生戀愛中的心理困境應對

戀愛心理困境之一

總感到自己缺乏被愛的吸引力常有一些人為自己還沒有戀人而自卑,認為自己對異性沒有吸引力,認為別人瞧不起自己,不敢坦然與異性交往,更怕在異性面前失誤,只好用迴避與異性接觸的辦法保護自尊心,並極力掩蓋內心深處的痛苦與失落。
上述心理困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自我評價出現偏差。這樣的學生往往過於關注別人對自己怎么看,卻從未認真考慮過自己如何給自己一個客觀的評價;二是,對戀愛吸引力的誤解與缺乏科學的認知。表面上看似乎人們的擇偶心理傾向於外在魅力,實際上男女大學生,在選擇異性對象的條件上大多都認為性格、才能、心理相容、人品和興趣愛好更具吸引性的作用。隨著年級的升高,大學生們對選擇戀愛對象的條件越來越實際,一般不會再“跟著感覺走”,也不會只在乎“曾經擁有”。
所以,對於有這種心理困境的大學生應從各方面多尋找自己的長處,挖掘和排列一下自己能吸引他人的閃光點及特徵,並學著變換一下思維方式,用自己的優點與別人的缺點去對比,以增強自信、悅納自己;其次,學會辯證地思考問題,看到事物的兩面性。一個人是否對異性有吸引力?是否非要在大學期間擁有如意戀人?並不意味著你今後的生活如何,“遲到的愛”也許會是真愛,早到的愛也許提前消失。
在大學生戀愛過程中常見的“戀愛的光暈效應”必然會導致對自我、尤其是對對方的“認知偏差”和“評價偏差”,這是導致單相思和失戀後嚴重的心理障礙的關鍵所在。大膽地去與異性同學交往,多參加有異性同學的集體活動和娛樂活動,去了解和觀察自己所欣賞的異性同學,同時也了解自己的戀愛期待心理特徵,縮短真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心理差距,調節好戀愛心理的內部期待與外部期待的矛盾,矯正戀愛動機和戀愛價值定向。通俗地說,就是在挑剔對方時也挑剔一下自己。在不能接納自己時,也找找對方的毛病,多給自己一點積極的心理暗示,其要訣是:之一,天下沒有完美的男人,也沒有完美的女人;之二,善於討女人歡心的男人可能使你後悔莫及,反之亦然;之三,男人和女人的自尊不能靠對方來肯定;之四,選擇理想戀人的期望越高,結局越差,反之,則事半功倍。

戀愛心理困境之二

能做戀人的異性朋友難尋這種戀愛心理困境的原因主要在於對友情和戀情的認識還很膚淺,並缺乏對社會中人際關係的科學認識更證實了他們的性心理發育的確滯後於性生理的成熟。當然,也不排除由於社會的快速發展與觀念更新所形成的複雜人際關係對大學生們的影響及心理衝擊。
揭示愛情的自然性、社會性和複雜性,引導大學生在尋求愛情的過程中既要有主觀上的用心、又要順應自然。擇偶中的逆反心理、從眾心理、戀愛錯覺等都會事與願違,極易傷害自己和同學。從這個意義上看,戀愛過程中的心理困境,大多源於自身。為此,在與異性的交往中要學會控制感情,勇於說“”,不自作多情,更不要錯把迷戀當愛情。

戀愛心理困境之三

不知如何面對婚前性行為和“試婚”現象這除了與大學生性心理發育的成熟及角色的特殊性相關外,一方面是受西方“性自由、性解放”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與我國在學校性知識教育上的薄弱、大眾媒體宣傳的不適當有關。
輔導的重點在於最佳化大學生們對婚戀與性科學知識的認知和對社會的認知,強化大學生們的責任意識,即對自己、對朋友、對父母、對社會和集體應承擔不同內容與程度的責任。具體做法:一是開設指導大學生們正確處理好戀愛與學業、戀愛與成才、戀愛與身心健康、戀愛與人格塑造等方面的輔導課,以及性生理、性心理、性社會等方面的健康知識教育;二是進一步為大學生們提供戀愛心理方面的諮詢服務機會與條件;三是為大學生們提供利用所學專業知識為社會服務的機會,讓他們去感受為社會服務實現自身價值的成功心理體驗。筆者今年初利用考試改革的機會,指導大學生們回復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約200封心理諮詢信件,得到了有關單位和大學生們的認可和好評。用學生們的話說:“這樣的考試不僅讓社會檢驗了我們所學知識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感到了一種成就感和使命感,增強了我們的責任意識,同時,在給來信的朋友調節心理問題的過程中也提高了我們的心理素質……”受過這種教育的大學生,比沒有受過有關教育的大學生,在對待“婚前性行為”、“試婚”和戀愛等問題時要理智得多,在認識水平上也比較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