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頭鮎

懷頭鮎

懷頭鮎(學名:Silurus soldatovi)屬鮎形目鮎科鮎屬,俗稱六須鮎,主要分布於我國東北地區黑龍江、遼河水系,興凱湖亦有分布,還見於海河。是一種大型經濟魚類,曾是產區重要的捕撈對象,但近年來,由於水文狀況改變,水體污染嚴重,以及在其產卵期和越冬期過度捕撈親魚,導致其資源急劇減少。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懷頭鮎 懷頭鮎

體延長,前部縱扁,後部側扁。頭寬。吻長,圓鈍。口大,亞上位,口裂後端達眼後緣垂直下方。上、下頜及犁骨均具尖細齒,形成弧形寬齒帶,兩端尖細。眼小,側上位。前鼻孔呈短管狀,後鼻孔圓形。頜須長,尖端具顆粒狀的皮褶塊,後伸可超過臀鰭起點,外側頜須長於內側。背鰭小,無硬刺。臀鰭長,後端與尾鰭相連。胸鰭硬刺較弱,前後緣光滑,鰭條後伸不達腹鰭起點。腹鰭起點位於背鰭基後端垂直下方之後,鰭條後伸超過臀鰭起點。肛門具臀鰭較距腹鰭近。尾鰭內凹,上葉略長。體呈褐灰色,側面色淺,腹部灰白色,體側有不規則暗紋。各鰭色暗。

生存習性

懷頭鮎屬溫水性魚類,生存適宜的溫度範圍為0-32攝氏度,最適生長水位為18-26攝氏度。喜歡清水和高溶氧,正常生長是要求水中榮氧含量為3.5毫克/升以上。適宜的pH範圍為6.5-9.0,最適pH範圍為7.0-8.0。

懷頭鮎喜棲於江河及支流的緩流處,附屬湖泊中少見。。為中、下層魚類。性格不很活潑,白天多棲息於水體底層,夜間游至淺水處覓食。秋後則居於深水或在污泥中越冬。冬季攝食強度減弱。

食性

懷頭鮎是兇猛的肉食性魚類,主要捕食魚類,被捕魚類體長可達捕食者體長的15%~35%,也吃水生昆蟲、蛙、鼠等活動物及其屍體。養在室內水族箱中的懷頭鮎,只吃動物性飼料,但不吃人工配合飼料。在池塘中能否用配合飼料馴化成功,尚待進一步研究。

生長速度

懷頭鮎生長速度非常快,當年魚苗在鯽魚成魚池中套養3個月,平均體重可達1.0公斤左右,最大可達2.0公斤以上。 2冬齡的體長可達560-580毫米左右,3冬齡可達675-685毫米。據記載最大個體體長達4米,體重40公斤。

繁殖習性

懷頭鮎在自然水域中的性成熟年齡為4-5齡,性成熟體長40厘米左右。成熟個體每年6月初即開始沿江河游到上游有水草的江岔中產卵,7月中旬結束。人工繁殖8月中旬還可催產一批。成熟雌性的相對懷卵量為每公斤體重18728-20011粒。卵徑1.5~3.0毫米,卵遇水即具有粘性,但不如鯉、鯽魚卵的粘性強。水溫21-24攝氏度,受精卵需經過36小時至52小時孵化出魚苗。

分布地區

主要分布於黑龍江水系黑河市以下到撫遠縣江段,松花江、嫩江及烏蘇里江等,遼河下游也產;俄羅斯共青團城以下漸少。

過去在黑龍江中游平原區較常見,常與鮎魚混在一起。20世紀50年代始,由於捕撈過度,自然補充量遠小於捕撈量;其次山區水源林的銳減,使江水常流量銳減枯少(枯水季節尤甚),而洪水期泥水暴增,均有害於魚類資源;再則工業有毒污水的排放,均對魚類資源造成威脅。1960年代以後,懷頭鮎在嫩江齊齊哈爾江段幾乎絕跡。《中國動物紅皮書 魚類》和《中國物種紅色名錄》中均將懷頭鮎的保護等級列為易危(VU)。

營養價值

懷頭鮎的含肉率低於南方大口鮎和鮎,但懷頭鮎肌肉胺基酸總量、4種鮮味胺基酸總量以及8種人體必需胺基酸總量均高於南方大口鮎和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