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城縣

應城縣

應城市位於湖北省中部偏東,地處江漢平原與鄂中丘陵過渡地帶,江漢平原北部 , 東以漳水和氵員水與雲夢縣為界,東北與安陸市毗鄰,西與天門、京山兩市接壤,南與漢川市為鄰,東西寬 43 公里,南北長 45 公里,跨東徑 113° 19′ 至 113° 45′ ,北緯 30 °43′ 至 31° 08′ ,中心城區東距武漢 90 公里。

簡介

南及江漢漢宜公路穿境而過,漢丹、長荊鐵路橫貫東西,處在武漢、襄樊、荊州、宜昌大三角經濟區的中心,水陸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境內地形為丘陵、崗地、平原與河湖相間,海拔高程 25—110 米 ,其中大部分海拔高程為41—80 米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15.8℃ 。全市現轄 5 個街道辦事處、 10 個鎮、 1 個良種場 417 個村, 3246 個村民小組,總戶數 15.99 萬戶 ,1 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總人口 67 萬 , 漢族占 99% 以上,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 595 人。,國土面積 1103 平方公里,耕地 57.2 萬畝 , 狀若菱角。

城市資源

應城物華天寶,資源富集,素有 “ 膏都鹽海 ” 之稱,是一座新興的工礦城市。 。石膏、岩鹽、溫泉並稱 “ 應城三寶 ” ,名揚四海。石膏儲量達 13 億噸,已有 400 多年的開採歷史。纖維石膏儲量、品位居全國之冠,一級品纖維石膏占全國儲量的 82% 以上,被譽為 “ 亞洲纖維石膏王國 ”, 岩鹽儲量大、品位高、埋藏淺、易開採;。岩鹽儲量 280 億噸,品位高,埋藏淺,易開採。湯池溫泉為全省五大高溫溫泉之一,地熱能儲量大、水溫高、水質好,常年水溫 70 ℃ 以上,且富含鈣、鎂、鉀等 20 多種礦物質,適於發展旅遊、醫療、科研和特種養殖業 , 是旅遊度假、休閒療養勝地。應城境內地勢平坦,河湖密布,物產豐饒,亦有 “ 魚米之鄉 ” 美譽。應城是全國優質米生產基地、商品糧大縣(市),也是國家重點農業綜合開發區之一。

歷史和現狀

應城縣應城縣

應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古蒲騷故地 , 以 “ 因地處要衝,應置城為守 ” 而得名。自公元 454 年(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始置縣,門板灣、四龍河等新時器時代遺址的發掘出土,展示了應城 5000 多年的悠久文化歷史;在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有遠古時代的動、植物化石、象乳齒化石,新石器時代的石斧、陶輪,商代的青銅器,周代的銅鼎、銅戈以及戰國時期的銅劍、玉器等;西河古渡、宋代孔廟、玉女溫泉、義馬文峰,更是應城古老文明的歷史見證。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唐代大詩人李白留下了 “ 神女歿幽境,湯池流大川 ” 的佳句。李白、歐陽修等歷史文化名人,在此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劉少奇、彭德懷、賀龍、陶鑄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先後在這塊革命的熱土上印下了光輝的足跡。 1958 年 11 月,周恩來總理、賀龍副總理陪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金日成首相訪問應城紅旗人民公社。 1992 年 12 月,江澤民總書記親臨應城視察,稱讚應城 “ 規劃得好,建設得好,管理得好 ” 。這些,更為應城歷史增色添彩 . 建國以來,尤其是 1986 年經國務院批准應城撤縣建市以來,應城人民憑籍悠久的歷史文化,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堅持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動力,揚長避短,搶抓機遇,主攻特色,紮實奮鬥,取得了兩個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近年來,應城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大精神,堅持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線,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科技創新為動力,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發揮優勢,突出特色,保持了全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1999 年和 2000 年,全市經濟綜合實力連續兩年位居全省 “ 十強 ” 縣(市), 2000 年,經濟效益目標考核進入全省 “ 十強 ” 行列。 2001 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 68.1 億元,財政收入 30172 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13.6 億元。。應城工業依託豐富的礦藏資源 , 形成以鹽業化工、機械製造、石膏建材、食品飼料、紡織塑膠五大支柱產業為主的特色工業經濟體系,建成全國最大的聯鹼生產、石膏開採加工和機車零部件生產基地,也是全省最大的鹽業化工和機車生產基地。培植出 “ 金鷹 ” 摩托、 “ 華中 ” 系列啤酒、 “ 白玉 ” 麵條、 “ 義馬河 ” 黃灘醬油、 “ 玉蘭 ” 膏粉、 “ 熊貓 ” 、 “ 牡丹 ” 碘鹽等一批暢銷海內外的名牌產品,建成全國最大的純鹼和機車零部件生產基地;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集約化水平提高,以豪豐大米、三結豆皮、白湖蓮藕、人和荸薺等為代表的特色農副產品生產規模和市場覆蓋面不斷擴大;改革開放成效顯著,招商引進勢頭強勁,三資企業、民營經濟蓬勃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穩步提高,發展後勁持續增強;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城市功能日益增強,城鄉一體化建設初具規模,城鄉面貌煥然一新。農業以生產糧食、棉花、油料、禽蛋、生豬、水產品為主,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江漢平原農業綜合開發重點市之一。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近年來,應城先後榮獲 “ 全國基礎教育先進市 ” 、 “ 全國體育先進市 ” 、 “ 全國文化先進市 ” 、 “ 全國科技先進市 ” 、 “ 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市 ” 和 “ 省級衛生城市 ” 、 “ 省級文明城市 ” 、 “ 全省小康市 ” 等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