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蓮帶路嘗上海民間滋味

憶蓮帶路嘗上海民間滋味

《憶蓮帶路嘗上海民間滋味》,作者是林憶蓮,由馬歇爾亞洲出版公司出版社於2010年出版,描述的是林憶蓮在拓展個人音樂事業的同時,始終沒有改變自己生活態度上的 “簡單”。她喜歡一個人自由自在地穿梭於城市之間,喜歡用最簡單的誠摯行動身邊的每一個人,喜歡在自己家裡發揮充分的想像力從事烹調…… 無論她曾經獲得多少傲人的獎項

基本信息

編輯導讀

這是一步林憶蓮談上海美食的書,穿插林憶蓮對上海的人生記憶,配有精美的上海美食照片和林憶蓮個人照片。本書由馬歇爾亞洲出版公司授權,並負責簡體中文版的圖文編排以及封面設計,目前已經全部完成,等待我方審定。

內容簡介

林憶蓮在拓展個人音樂事業的同時,始終沒有改變自己生活態度上的 “簡單”。她喜歡一個人自由自在地穿梭於城市之間,喜歡用最簡單的誠摯行動身邊的每一個人,喜歡在自己家裡發揮充分的想像力從事烹調…… 無論她曾經獲得多少傲人的獎項,她也始終堅持享受和品位最簡單的生活。如果你能接觸到她本人,你的感受就像是遇到多年的好友一般。 這本書是關於愛和記憶的書,雜書中,我們看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林憶蓮,一個鍾情於美食,要尋回舊時美味的林憶蓮。在她的帶領下,我們同游這個對她具有特殊意義的時尚大都會。上海的滋味,經由林憶蓮的視覺和味蕾,變得生氣蓬勃。

本書目錄

城和味
揚子江畔
上海菜的誕生
新風氣新氣象魂縈舊味前塵
洋山芋不會說謊
開年大典
我家雲吞
媽媽的舞台
我們都笑了……
酒釀的日子
難忘梳打七席話
阿娘?泰和飲食店
名廚梁子庚?黃浦會
徐宗錦?夜上海
馮水英?佳家湯包店
福井進師傅?小紅樓
名廚錢時賢?徐家私房菜
李忠衡?海上阿叔基本材料介紹
特別鳴謝

精彩書摘

上海菜的誕生 這些年來,不管是西方人還是中國人,也不管是富有者還是般市民,上海的廚師將他們的飲食精髓都吸收過來,加以改良後,融入自己的菜餚中。上海人相信,好的食物是沒有國界的。漸漸地,上海便發展成一個融匯各式各樣風味、各家各派美食的大熔爐。 上海菜就在這樣的條件下誕生了。 除了傳統和文化外,上海的氣候條件、地理位置和地方因素,也促成了今日的上海菜。 在一個被河流、湖泊和海洋包圍的城市裡,水產自然豐富,也理所當然成了烹調的主要食材。上海最負盛名的莫過於那讓人食指大動的淡水毛蟹(大閘蟹)。每年秋天,毛蟹盛產和上市的季節,都是城裡城外和國內國外飲食界的一件大事。 上海也是酒香撲鼻的醉蟹的原創地。這道螃蟹佳肴,先以紹酒醃製,然後生吃。以黃魚和鱔魚烹製的菜餚,是城中大小食坊的必備菜。從簡陋路邊攤,到高檔餐館,都少不了這些菜餚。 氣候也對上海的飲食風格,起了蠻大的影響。嚴寒的冬天一到,菜餚就會偏向油重、糖重和味濃。在酷熱的夏天,則是“冷盤”大量登場的季節。用料主要有黃豆和醃製的食物,如鹹肉和泡菜等。 上海菜吸取了蘇浙菜的特色,富有江南風味。蘇浙菜的烹調,油多、味濃、糖重,這些特點都表現在上海菜上,特別是紅燒、燜煨和油爆菜餚,其特色更是顯而易見。 新風氣新氣象 新的上海,正處於一個更大規模的飲食文化交匯期。 自從1979年中國實行開放政策以來,上海市便開展了一場無聲無息的飲食革命。今天,那裡有超過1萬間餐館,為不同口味的人提供了各種各樣的飲食和用餐環境。 隨著健康飲食越來越受到重視,上海的許多餐館都開始做出調整。譬如少放一些油、糖,原本很驚人的分量改小了。這個大趨勢,現在已迎來了上海菜的新紀元。 雖然上海在開足馬力趕上現代化的列車,如果你想要找尋正宗的口味,感受一下老上海,還是不太難的。中西終會有交匯點,老傳統也會碰上新趨勢。在這個讓人目不暇給的中國歷史文化大都會裡,飲食是永遠叫人難忘和令人回味的。 魂滎舊味 我們的飲食口味,大部分在成長時已定型,不知不覺地伴隨一生。很多人都喜歡緬懷或重尋兒時的美食,因為它讓我們回到一個單純、無憂無慮的年代。說到底,這些食物都是心靈的慰藉。 我一直在追求“真正”的上海風味,雖然在香港出生長大,但上海菜卻能給我一種類似根的認同,當中還有最親切的童年回憶。 我在香港的北角出生,那裡的居民以上海人和福建人居多。我們一家五口,租住一個公寓的小房間。當時所有的娛樂設施,就是房裡的一部卡式收錄機、房東太太放在公共走廊的電視機。記得以前下了課,老守在收錄機旁,在昏暗的燈光下,一心等著聽喜愛的歌曲。 那時候,空氣中經常飄送著飯菜香味,因為各房住戶共享一個廚房,所以每到用膳時間,不同的香味輪流從走廊飄到房間。我和弟弟日子有功( 註:香港人常用“日子有功”來形容事情成功需要長時間的積累),都猜得出誰家煮什麼菜。也許從那時候起,食物已注定成為我生活里重要的一環。 不過這場洗禮只是開始,從小家裡吃飯已是上海和廣東菜和大會串。我外婆是廣東人,爸爸則愛上海菜,所以每餐飯起碼有一道很上海的菜,像油爆蝦;還要一道很廣東的菜,像節瓜冬粉。 很自然的,這些菜我都喜歡,尤其是外婆的薯仔豬排,更使我牽腸掛肚。我懷念的不只是她獨門的手藝,還有那分量上的溺縱??整桌子擺得滿滿的,撐三天也吃不完,有肉有湯,有時是羅宋湯,有時是熱騰騰的廣東老火湯;還有紅燒魚,不是黃魚就是鯧魚,再炒個青菜……我記得三天三夜後,我和弟弟仍能在冰櫃里找到剩餘食物,雖然都冷了,但一樣好吃。 媽媽的拿手好戲是包雲吞。她還有項異能,就是在外頭吃了什麼好東西,回家都能照樣煮出來,每次都吃得我們合不攏嘴。對了,怎能不提全屋我最喜歡的地方??廚房呢?我們的廚房雖然簡陋狹小,但對我卻有重大的意義,因為我對吃和烹飪的熱愛就從這裡開始。每當聽到外婆端出油鍋,把蔥蒜扔進油里,那滋滋聲響就是最動人的呼喚,我一個箭步就奔進廚房。 童年的廚房一直深印在我腦海,長大後無論身處何地,我總想將那份回憶和情懷重現出來。不過現在繫上圍裙的是我,效果總有點參差。運氣好的時候,我感到昔日那些美妙的味道和氣味似乎又回到身邊:運氣不好的時候,它們只像縈迴不散的舊魂。 回憶里的東西總是特別好吃。 現在我慢慢明白了,煮菜是很獨特和個人的。同一道菜煮第二遍也有出入,因為任何細微的因素都會影響最終的結果??食材的新鮮、溫度、所用醬汁,甚至天氣。我父母和外婆都不用量杯,他們都憑感覺來煮,我心裡其實很明白,我不可能做到這樣。 所以最初構思這本書時,心情是很複雜的。因為上海是我鍾愛的城市,但自從我開始在這裡尋覓各式懷舊口味以來,經歷卻像我在廚房的運氣,一直甜酸參半。記得第一次踏足上海大概在15年前,當時興致勃勃找遍大街小巷的食肆飯館,就是尋不回童年時的味道。 世事不斷變化,食物和口味也不例外。上海這城市經歷了高速發展,奠定了她獨特的地位,自然開始吸引全球的美食精英匯集。她的飲食文化朝新的甚至實驗性的方向改革也是可以理解的,我那小小的原鄉口味當然不堪一擊。 我在上海尋覓各種口味期間,心情一直在失落和驚喜間起伏徘徊。不過,通過我的胃,或可說貪嘴,我也得了些啟示。其一,世事真的沒有永恆,因此回憶特別珍貴,一定要好好保存,事情一過,永遠無法重現:其二,雖然某些口味會逐漸消失,但我們對食物的熱忱卻永不退減。希望通過書里介紹的新舊菜方,還有我在上海的美食新發現,能表達這份熱忱,並將它傳出去,讓更多人一起分享。 我相信品嘗美食是人生最大的樂趣之一,男女老少、任何階層的人都能盡情享受。很感謝書里眾多廚師和食肆東主,無私地和我們分享他們的廚藝心得,使我獲益良多。更難忘的是阿娘在她簡陋的廚房裡為我們弄的面,我感覺到,那真是用心煮出來的。 這都是我想在這本書里說的。 最後,雖然我常後悔以前當外婆和媽媽在身邊的時候,沒跟她們好好學兩下子,不過值得安慰的是,女兒過去兩年半的時間都在上海,她一定會記得喜愛的上海年糕、烤麩。換了在香港或台灣長大,就沒機會與我分享這些上海口味了。 希望她和我一樣,往後這些經驗都能帶給她溫馨的回憶。 這本書是關於愛和記憶的,還有因食物而豐富了的生命。外婆和父母遺傳給我對食物的熱愛,我就在愛和美食底下成長,還有比這更幸福的嗎?這些味道和記憶此生都會陪伴著我,直到永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