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昔花間相見時

憶昔花間相見時

《憶昔花間相見時》是《花間集》的研讀筆記,濃情散文。作者從五百首花間詞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詩詞進行感性解讀。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頁碼:206 頁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30955012/9787530955017
·條形碼:9787530955017
·包裝版本: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正文語種:中文

內容簡介

 《憶昔花間相見時》是《花間集》的研讀筆記,濃情散文。作者從五百首花間詞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詩詞進行感性解讀。以獨特的視角,挖掘詩詞背後所隱藏的故事,內容更加豐富,人物更加鮮活,可讀性更高,更加值得珍藏。花間詞發源於晚唐五代時期,以春花秋月、閨闥繡閣、離別相思為主要內容。讀之滿口皆香盪氣迴腸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的一朵奇葩。

作者簡介

袁江蕾,生於20世紀70年代。愛好寫作,2003年起.先後活躍於新浪論壇和新浪部落格,曾發表多篇文學作品於報刊雜誌及網路媒體並出版長篇小說(SHE的瘋狂旅程)。
本書是(花問集)的研讀筆記濃情散文.作者從五百首花間詞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詩詞進行感性解讀。以獨特的視角 挖掘詩詞背後所隱藏的故事.內容更加豐富人物更加鮮活可讀性更高.更加值得珍藏。
相思為主要內容。讀之滿口皆香,盪氣迴腸,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的一朵奇葩。 媒體推薦編輯本段永夜拋人何處去?絕來音,香閣掩,眉斂,月將沉,怎忍不相尋?怨孤衾。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
——顧復《訴衷情》
夢覺雲屏依舊空,杜鵑聲咽隔簾櫳。玉郎薄俸去無蹤。一日日,恨重重,淚界蓮腮兩線紅。
——韋莊《天仙子》 編輯推薦編輯本段《憶昔花間相見時》超級暢銷書系,漫漫古典情,又推才女與作者共賞晚唐五代絢麗的詩詞盛宴。《花音集》:第一部詞總集•第一個詞學流派,倚聲填詞,長歌短句,深閨幽怨,婉約纏綿。

目錄

序言\裴鈺
第一章 早情如好花須初開
晚逐香車入鳳城
不如從嫁與,作鴛鴦
春日游,杏花吹滿頭
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
黛眉山兩點
還似花問見,雙雙對對
須作一生拼,盡君今日歡
見綺筵時
私語口脂香
遠風吹散又相連
即此是高唐,掩屏秋夢長
第二章 情似落花任飄零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
夢覺雲屏依舊空
紅紗一點燈
蕙心無處與人同
舊歡思想尚依依
送君千萬里
不道離情正苦
何處杜鵑啼不歇
相見何處是
回首揮淚千行
正是落花時節
含情無語倚樓西
第三章 道是無情卻有情
玉樓春望晴煙滅
玳筵一曲當秋夜
鶯囀一枝花影里
一笑動君心
故國吳宮遠
永巷寂無人
寂寞上陽宮裡
天上妲娥人不識
第四章 情深已是死生時
紅樓別夜堪惆悵
白頭誓不歸
翠華一去寂無蹤
傷心一片如珪月
風流可惜當年
石城依舊空江國
笙歌未盡起橫流
雞祿山前游騎
紫塞月明千里
何處戍樓寒笛
雁門訊息不歸來
第五章 唯向花間閒情寄
春暮黃鶯下砌前
繡羅紅嫩抹酥胸
小山重疊金明滅
暖香惹夢鴛鴦錦
豆蔻花垂千萬朵
暗裡回眸深屬意
後記

序言

中國是詩的國度,所以歷朝歷代都有很多詩品和詩話,這些詩品和詩話多是知識分子文藝批評的作品,給詩歌劃分門類,給作家排名立派,有多少文人因為李白和杜甫的排名座次而爭論不休。這些中世紀的詩歌品評作品,最根本的弱點,就是忽視了個體心靈的感受,從巨觀敘事出發,而不是著眼於個人體驗,從歷史學、文化學的角度,而不是從人的心靈去品評詩歌。我看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字字珠璣,滿紙余香,可轉念一想,這本書給讀者設定的門檻也不小,非得有相當古文和詩詞底蘊的文化人不可,古文基礎一般,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對《人間詞話》的感受恐怕不會非常強烈,詩詞如果僅僅是人們學習的對象,而不能引發每個人的內心共鳴,那么,詩詞也就會黯然褪色,我們需要符合當代普通人審美層次的詩詞品評之作,將中國傳統的詩詞文化在當代傳承下去?這種傳承不應該局限在文化人之間,而是需要把詩詞的性靈之火放在每個人的心中,以供命運和人生雙重困境中的人們,或悲傷慰藉,或幽然神思,或心靈取暖,或愛戀困愁……袁江蕾的這本新書,就是這樣一種詩詞品評的薪火相傳之作。
關注個體體驗,寫就詩歌的心靈史,這是袁江蕾的全新的角度,也是一個全新的方法,能夠在緊張勞累的生活中,慢慢地品讀詩詞,用自己的視野和感覺,從最基本的要素入手,以一個當代大都市女性的愛和理性,去感知千百年前中國人的心靈訴說,袁江蕾不說詩詞的寫法,也不談詩詞的考據版本,她不是研究詩詞,而是在感受詩詞,並把個人純粹的、詩意的、細膩的、美的情懷體驗,分享給每個讀者。袁江蕾的方法不僅新穎,而且,她的才華和天賦也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她的品評方法和個人才華,在這本書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我想這也是本書最獨特魅力的所在。
我們今天探討文化重建,這個話題已經是文化界的大熱門,文化重建並不是恢復舊有的文化模式和學術體系,恰恰相反,是要在現代民生人文的立場上重新構建中國文化。令人遺憾的是,這個道理大家不難弄懂,但是務虛的高談闊論太多,務實的創作實踐很少,一方面,創作的手法和模式必須是現代人文型的,不能是舊有的知識積累型的,也就是說,新角度、新視野,並不是走過去版本考證的老路,而是要切實地走進入的心靈,文學的本質畢竟還是“入學”。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需要作者個人的才華和實力,再好的文化理論,也是哲學層面的,如果缺少具體的作品,也是空談。袁江蕾作為目前活躍在一線的隨筆作家,在這本書里,她以嚴肅的文學立場,生動地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詩詞品評的心靈之作,我感到很高興,相信很多讀者讀過本書之後,都會對袁江蕾嶄新的角度,人文的立場和卓越的才華所感動,每首詩詞都是心靈的一個感動,詩詞品評的作品也讓人感動,這是非常難得的境界,我想袁江蕾做到了,她的這本書,是一種恢宏氣象的具體縮影,被她感動的將不僅僅是本書的讀者……

文摘

你又何苦走上街衢,撕扯下自家臉面予人觀瞧。光天化日,其狀醜劣無比。
有“元才子”之稱的元稹,出身貧寒庶族家庭,父親早亡,長大後名揚海內。除卻自身天賦過人,亦有其自傳體小說《鶯鶯傳》廣為流傳,做了幫襯。元稹之早年的一場情事,又經王實甫改編成《西廂記》,遂愈發家喻戶曉。
有故事的男人,如輾轉千里由嶺南運抵長安的妃子笑荔枝,讓人不禁聯想起一路頹斃的匹匹驛馬,反愈覺其色潤香奇,非凡品堪匹。
來看《西廂記》里張生和崔鶯鶯的初夜。
“一痕透酥,雙蕾含春,芳胸乍露,玉體橫陳。張生見了,頓覺神
魂顛倒,他把軟玉溫香,抱個滿懷。但覺人面田田,蘭玉滿滿,春至人
間,花能弄色。柳腰款擺,花心輕折,如牡丹沾露,嬌媚初放。於是嫩
芯嬌香,隨蝶安排,艷體摩挲,繾綣備至。”
彼時,元稹(張生)未曾發跡,鶯鶯遂以身相許,如此相待,直教這可憐的男人由泥沼,一腳步升天堂。他是“如窮漢做富翁,平民做了皇帝。”
這夜後,他和她便如“比翼鳥,雙宿雙飛,鴛鴦被底,雲雨頗興,芙蓉帳里繾倦無限。億萬情種,膠中投漆,百千重愛,繭里伏蠶”,簡直痴纏得仿佛世界末日即將來臨一般。
如此描寫,過白過露。乍看驚心眩目,細品又覺未余些毫遐思暢想的空間。比照孫光憲兩闋聯章艷詞,情境相似,意趣卻頗有不同。
元稹在《鶯鶯傳》中說,“大幾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寵嬌,不為雲,不為雨,為蛟為螭,吾不知其所變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據百萬之國,其勢甚厚。然而一女子敗之,潰其眾,屠其身,至今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
他將她比做蛟螭,比做妲己褒姒。唯其可愛,反成妖孽。元才子將身心相許於他的鶯鶯,直接定位為尤物。
“尤物”一詞最早出在《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其時,晉國大夫叔向,傾慕申公巫臣和夏姬所生的女兒。有母妖冶如夏姬,想其女亦當閉月羞花,差不到哪去。但叔向的母親卻認為,此女切不可娶進門,“甚美必有甚惡”。
古代的這一觀點,延至今日,仍留餘毒。大凡美麗出眾的女子,常難以見容於人。
“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義,則必有禍。”由《左傳》上所載可見,元稹對於“尤物”所下的結論嚴重缺乏創意。
明明是他辜負了她。只因她是女人,美麗的女人,他便有了拋棄她、侮蔑她的理由。
話說到盡,事做到絕。他多像將她象一塊瘡疤一樣就此忍住劇痛,咬牙剜除。畢竟,他還是做不到。享盡榮華,
…… 後記編輯本段完成整部書稿的文字校改,是在高雄的某個夜闌人靜時分。由二十六層樓向外眺望,台灣南部的這座著名港口城市,睡姿一如嬰兒般,恬靜安詳。
那一刻,我惴惴然懸了許久的心,終於稍稍得以解脫。
從計畫寫這本書,到真正坐下來敲第一個字,足足拖了一年之久。其間發生很多事,無外乎人世間常見之喜悲。而今回想,偏是傷痛的記憶尤為凜冽。一時,甚至幾乎喪失了言語表達的能力。那段日子,是屬於我的五代十國。
背囊雖已早早打好,卻莫名其妙耽擱了行程。凡人行事,往往如此。
動筆書寫花間,競出奇順暢。一個又一個夜晚,我用抖顫恍惚的手,於無邊靜默中,拈起一枝枝盛放千載的花。那些十一二歲上開始偷偷喜愛的詞句,在歷經人世滄桑後再讀,仍一一親切,如故園草木;字字可心,如閨中知己。全無隔閡。
花間閬苑,奇葩異卉紛呈。我非先入先見者,亦定非返身掩門而去的最後一人。且我見我賞之花,未必恰好是你所中意的那朵。之所以寫下這些篇章,不過是特意來知會你——那裡,真的有一座豐盛燦爛的人間花園。且目今看來,尚人跡鮮至。
幸在,我自覺未曾辣手催花,更未敢妄自主張,將其隨意採擷出苑,據為己有。
需要感謝,曾為我於曲徑深幽間,點撥指引過前行方向的老師;以及研究花間詞,並發表了權威著作的專家學者;甚至無法查考到姓名,在網上發表過相關精彩文章的作者。
五百花間詞,採選於此為我所演繹的實在有限。如此分類,目的只為提醒初讀花間者,勿以先見視之。花間諸詞,其實涉“情”範圍極廣。且文人填詞,除卻愈加“清絕”外,更或多或少傾注了詞人個人的情感。值得用心去細細品味。
將自己放逐吧,回到晚唐五代時。我以為,去看彼時人的衣食住行,喜怒哀樂,方能真正讀懂花間詞。
自始至終並未就詞說詞,除了希圖增加文字更廣泛的可讀性,招攬來更多善感的心靈,關注於花間詞外,亦有拉“幫手”來協助品詞人,於聯想與思索中加深詞作印象的意願。
這些“幫手”,即是一則則故事。
希望,我種下的梅花,適逢你以耐心等來的飄雪,於臘月間,靜靜開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