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姓

憨姓

憨姓,姓氏名,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憨哈納思部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憨姓憨姓
憨[憨,讀音作kàn(ㄎㄢˋ),不可讀作hān(ㄏㄢ)]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憨哈納思部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公元1283年,元世祖忽必烈把一部分色目人憨哈納思人、乞兒吉思人兀速人遷移到朵顏山附近(今黑龍江大慶)。
元朝時期的色目人,大多是當今中國北方地區、西南地區諸多少數民族的先民,他們曾和漢族人民一起,對中國歷史的發展作過重要貢獻。
著名史學家叢佩遠在《元朝遼陽行省境內的契丹、高麗、色目與蒙古》一文中,對元朝時期色目人入居中國東北地區的過程作了勾勒,通過深入論證,他認為遼陽行省境內的色目人之民族成份主要有回回族人(即回族人)、畏兀兒族人(即維吾爾人)、欽察族人(即金帳汗國朮赤兀魯思部,克里米亞人和波洛夫奇人,屬突厥族)、康里族人(即古高車族後裔阿拉伯人)、阿速族人(即信仰基督教的波斯族人)、斡羅思族人(即哈薩克人)、唐兀族人(即蒙古人)、乃蠻族人(即蒙古人)、乞兒吉思族人(即吉爾吉斯人)、兀速族人(即阿拉伯人)和憨哈納思族人等。
本書經過考證,大致同意叢佩遠的見解。但要加以說明的的是,憨哈納思族人,實際上是在金國時期蒙古族與女真族融合的郭爾羅斯人,主要分布在內蒙古科爾沁草原地區,其中的一個分支在元朝末期開始與漢族密切交往,並有融合於漢族之中者,其在明朝時期為兀良合三衛的中堅力量。
明朝政府曾於朵顏山地區設朵顏衛,管控長春洲北境的大慶地區,憨哈納思部即為朵顏衛的主力。
憨哈納思部後在明、清之際,最早依附與後金政權,有取氏族原居地名稱為姓氏者,稱郭爾羅斯氏者,後成為滿清主要姓氏之一;也有以氏族名稱首音的諧音漢字“憨”為姓氏者,稱憨氏,讀音作kàn(ㄎㄢˋ)。
清軍入關後,該支憨氏族人率軍駐紮於河南洛陽、嵩縣一帶,遂生息繁衍於斯。
至於憨氏的姓氏讀音,在典籍《集韻》注音為“下瞰切”,即讀音作kàn(ㄎㄢˋ)。今漢語詞典中多在其姓氏讀音中注音為hān(ㄏㄢ),實為謬誤!

歷史名人

憨玉琨:(公元1888~1925年),字潤卿;德亭上巒峪村人(今河南洛陽嵩縣)。著名民國初期陝豫軍閥。
憨玉琨幼年家貧,沿街乞討,常摘野果充飢,稍長為富戶放牛。
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楊子溝富戶郭八仙被人搶劫,而自己又不知搶者為誰,便誣告憨玉琨的長兄憨同生為盜,被縣衙抓捕入獄,並裝入木籠示眾後殺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