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收視

慣性收視

所謂“慣性收視”,指由於觀眾形成的收看習慣,令電視台的收視率長期傾向於某一時間或某幾個電視頻道,即使其他電視台有質素不俗的電視節目,仍難以改變那些收看者的興趣。

定義

收視分析收視分析
慣性收視這個電視辭彙始於20世紀70年代的香港,其指慣性消費模型對本地電視業的影響與價值。

慣性收視,指電視觀眾在選擇電視頻道時,出現習慣性的消費模式,導致電視的收視不均。即如常固定於單一電視頻道,欠缺了解其他電視頻道的節目內容與品質,此情況有部份來自觀眾功用,還有“追星族”,及羊群心態。

消費慣性源自權威、從眾、經驗、非理性的層次。由明星帶起的宣傳效果、親朋戚友及社會的互相感染、品牌過往的品質(如商品品質、企業責任)、其他的非理性行為。

一些有官方的電視台的國家,亦會出現慣性收視的現象。有些地區的官方電視台(例如中國中央電視台在部分省份)有較高的收視率,而另一些地區(例如日本)的商營電視台(民放,或民間放送)則較官方電視台有較高的收視率。

由於官方電視台無需為收視率著想,某些地方的官方電視台會主力播放一些較為健康,以歷史為內容,或以教育意義為主的節目,因此其觀眾亦傾向於某一類觀眾,例如長者或者孩童。

搶占收視率

收視慣性收視慣性
1967年無線電視啟播,由於當時的麗的映聲(亞州電視前身)是以有線接駁,每月須付費才可以看到,可是無線電視是不用鋪線及付費,觀眾只要有一部電視機以及接收天線,便可收看無線的節目,可是麗的映聲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才由有線接收轉為無線接收,在一個月的過渡期內,麗的原有的觀眾紛紛轉為收看無線電視,甚至出現購買電視機的潮流,結果無線電視便取得收視的優勢,一直得以維持。

即使其他電視台,例如亞洲電視利用各種方法,包括90年代時從無線電視以高薪挖走職員,或以購買外國著名電視節目百萬富翁的著作權,仍難以扭轉。

收視率分析

湖南衛視湖南衛視
部分人認為中國中央電視台收視率較高的論述並非事實,中國經濟發展比較高的省份如廣東,中央電視台15個頻道合共只占18%收視率,而無線電視的翡翠台明珠台兩個頻道就已經占去17%收視(索福瑞媒介研究CSM)。在中國部份落後省份根本欠缺資源,而省/市級電視省部電視台全皆為中央台附屬機構,所謂的大陸官方電視台在部份省份“收視較高”根本無意義,亦與收視的“慣性”無關。而中國大陸從未有任何商營地面廣播電視台,商營電視台廖廖可數,而衛星廣播的湖南衛視節目《超級女聲》亦曾擁有接近2億的收視人次。而世界大部份發達地區民營電視頻道收視都高於官方電視,這亦無法證明與收視的“慣性”有關。亞洲電視節目百萬富翁更為最佳例子,說明“慣性收視”是否對手收視欠佳的必然原因。百萬富翁收視曾與遠超無線電視同時段的節目收視(無線電視同時段劇集《機靈小子》結局僅8點收視,而《百萬富翁》則近30點,只是節目完結後收視回跌,這足以令人質疑,究竟是收視優勢無法扭轉,還是電視台無以為繼。

成因分析

上文所謂“其他電視台有質素不俗的電視節目”並無科學化證據,節目的質素無法量化,“質素”的定義亦無法確定,例如普遍認為“質素高”的電視新聞節目,收視亦不高,故所謂“質素高”的節目亦非一定是觀眾所喜歡收看的節目。而觀眾的收看模式並不一定以每個節目來選擇,是以整個頻道來選擇(史文鴻引述這稱為“垂直收看”)。

心理學和市場學角度,消費模性普遍都出現慣性,尤其一些長久建立品牌的產品和服務,在每個電視頻道每個行業、國家都會出現,並非所謂某地區、某服務、某頻道獨有,並非獨特的現象。包括下文提到的亞洲電視亦可能同樣存有“慣性”收視群,只是基數相對較少。

中國移動手機報·互動百科IN詞_2014年03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