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扭轉

慢性胃扭轉臨床比較少見,自1995年以來,選擇性地運用自擬益氣復胃湯治療本病患者5例,效果滿意,現介紹如下。 因此,保持臟腑氣機通暢,調理脾胃升降功能是其治療大法,益氣復胃湯即是據此配伍組成。 通過對本病患者5例的臨床治療觀察,說明益氣復胃湯對慢性胃扭轉具有治療作用。

慢性胃扭轉臨床比較少見,自1995年以來,選擇性地運用自擬益氣復胃湯治療本病患者5例,效果滿意,現介紹如下。

一般資料

本組5例中男2例,女3例,年齡28~44歲,平均36歲;病程4個月~2年,平均1年;全部病例均符合以下慢性胃扭轉診斷標準:(1)具有不同程度的上腹脹滿疼痛,噯氣乾嘔;(2)服鹼性藥物無效;(3)腹部X線平片呈慢性扭轉表現。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胃炎表現。

治療方法

均用中藥益氣復胃湯治療:黨參10~20g、白茯苓10~30g、白朮10~30g、蒼朮5~10g、甘草3~8g、陳皮6~10g、厚朴10~20g、枳殼5~15g、枳實6~30g、萊菔子10~20g、山楂6~15g、木香3~10g、砂仁5~10g(後下)。臨床隨證加減,每日一劑,水煎2次,飯前或飯後1小時溫服。

治療效果

本組5例經治療後全部治癒。其中服藥15劑治癒者2例,服藥20劑、25劑、35劑治癒者各1例。

典型病例

陳某,男,44歲,1999年11月4日就診。患間歇性上腹部脹痛1年,近3個月上腹部脹滿不適,時有噁心、嘔吐,以食後為重,胸悶噯氣,大便秘結。診見患者面色晦暗,體瘦,神疲,上腹脹滿壓痛,舌淡紅,苔白膩,脈左關浮虛,右關弦細。證屬脾虛失運,升降失調。X線鋇透診為慢性胃扭轉。擬補氣健脾,和胃降逆法。方選益氣復胃湯:厚朴20g、枳實30g、蒼朮10g、枳殼10g、萊菔子20g、連翹10g、山楂10g、黨參10g、茯苓10g、白朮10g、甘草5g、陳皮6g、法夏8g、木香5g、砂仁6g(後下)。每日1劑,水煎服,連服20劑,諸症消除。2000年1月4日胃鏡檢查報告胃位置正常,胃扭轉已復位。

體會

慢性胃扭轉之病機當先責之脾胃功能低下,而後在諸多因素作用下,進一步損傷脾胃,導致脾胃氣機升降功能失常,從而誘發胃扭轉。本病的臨床表現均為胃氣失降,腑氣不通之候。因此,保持臟腑氣機通暢,調理脾胃升降功能是其治療大法,益氣復胃湯即是據此配伍組成。方中以補氣健脾的香砂六君子為主體,融匯入具有消導和胃,降氣消痞作用的保和湯、平胃散、枳術丸諸方於一爐,共奏補氣健脾,和胃降逆,康復胃扭轉之功。通過對本病患者5例的臨床治療觀察,說明益氣復胃湯對慢性胃扭轉具有治療作用。但由於觀察病例數少,其確切療效尚待進一步驗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