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前列腺

慢性前列腺

慢性前列腺炎包括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和非細菌性前列腺炎兩部分。其中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主要為病原體感染,以逆行感染為主,病原體主要為葡萄球菌屬,常有反覆的尿路感染髮作病史或前列腺按摩液中持續有致病菌存在。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是多種複雜的原因和誘因引起的炎症、免疫、神經內分泌參與的錯綜的病理變化,導致以尿道刺激症狀和慢性盆腔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而且常合併精神心理症狀的疾病,臨床表現多樣。

基本信息

概述

慢性前列腺炎是一種發病率非常高(4%~25%)且讓人十分困惑的疾病,接近50%的男子在其一生中的某個時刻將會遭遇到前列腺炎症狀的影響。由於其病因、病理改變、臨床症狀複雜多樣,並對男性的性功能和生育功能有一定影響,嚴重地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使他們的精神與肉體遭受極大的折磨。許多醫生在診治前列腺炎過程中感到很棘手,普遍對該病缺乏自信心和準確診斷的能力,最終導致不能合理治療,造成巨大的醫療和人力資源的浪費。近年來對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尤其是採用分子技術更加容易發現病原微生物,前列腺炎的診斷和分類已經重新確定,臨床特徵被充分地描述,並出現了許多令人鼓舞的新發現,這一切表明前列腺炎將再次成為泌尿男科醫生的重要研究領域。

慢性前列腺炎的症狀複雜多樣,有時易與單純神經衰弱混淆,在治療效果上不很滿意,治療標準不統一。從臨床表現患者可有尿道刺激征,尿頻、尿急、尿道灼痛,清晨尿道口有粘液、粘絲或膿性分泌物,尿混濁或大便後尿道口有白色液體流出,後尿道、會陰及肛門不適,有時陰莖、睪丸及腹股溝部疼痛,伴有射精痛、血精、早泄、陽痿以及乏力、頭暈、失眠和憂鬱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由於目前對慢性前列腺炎的診斷、治療和防止復發等方面都無確切有效的方法,所以,為使前列腺炎能減少復發和徹底治癒,作為醫生應首先了解本病的病因及感染途徑。

前列腺炎症狀

急性前列腺炎症狀

1、尿路症狀:出現尿頻尿急尿痛,排尿時時尿道口有疼痛感,有膿性或混濁液體從尿道排出。膀胱頸出現水腫,使得排尿困難,甚至導致尿瀦留的出現。

2、局部症狀:會陰部或恥骨處有很重的壓迫感,並逐漸蔓延至腰部、大腿和會陰部,排便時有痛感,同時尿道口有混濁的液體排出。

3、全身症狀:以高熱畏寒、頭暈、全身酸痛為主,也會出現便秘、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虛弱乏力等症狀。

慢性前列腺炎症狀

1. 排尿不適:可出現膀胱刺激症,如尿頻、排尿時尿道灼熱、疼痛並放射到陰莖頭部。清晨尿道口可有粘液等分泌物,還可出現排尿困難的感覺。

2.會陰部症狀:後尿道、會陰和肛門處墜脹不適感,下蹲、大便及長時間坐在椅凳上脹痛加重。

3.放射性疼痛:慢性前列腺炎的疼痛並不止局限在尿道和會陰,還會向其附近放射,以下腰痛最為多見。另外,陰莖、精索、睪丸陰囊、小腹、腹股溝區(大腿根部)、大腿、直腸等處均可受累。需要指出的是,慢性前列腺炎起的腰痛在下腰部,與骨科原因的腰痛如肌筋膜炎、腰肌勞損等雖易混淆,但後者多在系皮帶處附近,較前列腺炎起的腰痛位置偏高,可以鑑別。

 4.性功能障礙:慢性前列腺炎可起性慾減退和射精痛,射精過早症,並影響精液質量,在排尿後或大便時還可以出現尿道口流白,合併精囊炎時可出現血精。

 5.其它症狀:慢性前列腺炎可合併神經衰弱症,表現出乏力、頭暈、失眠等;長期持久的前列腺炎症甚至可起身體的變態反應,出現結膜炎、關節炎等病變。

臨床表現

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

有反覆發作的下尿路感染症狀,如尿頻、尿急、尿痛、排尿燒灼感,排尿困難、尿瀦留,後尿道、肛門、會陰區墜脹不適。持續時間超過3個月。

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

主要表現為骨盆區域疼痛,可見於會陰、陰莖、肛周部、尿道、恥骨部或腰骶部等部位。排尿異常可表現為尿急、尿頻、尿痛和夜尿增多等。由於慢性疼痛久治不愈,患者生活質量下降,並可能有性功能障礙、焦慮、抑鬱、失眠、記憶力下降等。

診斷及鑑別診斷

診斷

慢性前列腺炎:須詳細詢問病史、全面體格檢查(包括直腸指檢)、尿液和前列腺按摩液常規檢查。推薦套用NIH慢性前列腺炎症狀指數進行症狀評分。推薦“兩杯法”或“四杯法”進行病原體定位試驗。

為明確診斷及鑑別診斷,可選擇的檢查有:精液分析或細菌培養、前列腺特異性抗原、尿細胞學、經腹或經直腸B超(包括殘餘尿測定)、尿流率、尿動力學、CT、MRI、尿道膀胱鏡檢查和前列腺穿刺活檢等。

具體診斷方法

1. 病史採集

2. 體格檢查直腸指檢可了解前列腺大小、質地、有無結節、有無壓痛及其範圍與程度,盆底肌肉的緊張度、盆壁有無壓痛,按摩前列腺獲得前列腺液。

3. 實驗室檢查

(1)前列腺按摩液(EPS)常規檢查:正常的EPS中白細胞<10個/HP,卵磷脂小體均勻分布於整個視野,pH 6.3~6.5,紅細胞和上皮細胞不存在或偶見。當白細胞>10個/HP,卵磷脂小體數量減少,有診斷意義。

(2)尿常規分析及尿沉渣檢查:尿常規分析及尿沉渣檢查是排除尿路感染、診斷前列腺炎的輔助方法。

(3)細菌學檢查:慢性前列腺炎推薦“兩杯法”或“四杯法”病原體定位試驗。

(4)其他病原體檢查:包括沙眼衣原體和支原體檢查。

4. 器械檢查

(1)B超:儘管前列腺炎患者B超檢查可以發現前列腺回聲不均,前列腺結石或鈣化,前列腺周圍靜脈叢擴張等表現,但目前仍然缺乏B超診斷前列腺炎的特異性表現,也無法利用B超對前列腺炎進行分型。

(2)尿動力學:①尿流率,尿流率檢查可以大致了解患者排尿狀況,有助於前列腺炎與排尿障礙相關疾病進行鑑別;② 尿動力學檢查,可以發現膀胱尿道功能障礙。

(3)CT和MRI對鑑別精囊、射精管等盆腔器官病變有潛在套用價值,但對於前列腺炎本身的診斷價值仍不清楚。

鑑別診斷

慢性前列腺炎缺乏客觀的、特異性的診斷依據,臨床診斷時應與可能導致骨盆區域疼痛和排尿異常的疾病進行鑑別診斷,以排尿異常為主的患者應明確有無膀胱出口梗阻和膀胱功能異常。需要鑑別的疾病包括:良性前列腺增生、睪丸附睪和精索疾病、膀胱過度活動症、神經源性膀胱、間質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性傳播疾病、膀胱腫瘤、前列腺癌、肛門直腸疾病、腰椎疾病、中樞和外周神經病變等。

患者經治療後症狀無緩解,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進一步的檢查,除外上述疾病。

疾病治療

治療原則

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治療以口服抗生素為主,選擇敏感藥物,療程為4~6周,其間應對患者進行階段性的療效評價。療效不滿意者,可改用其他敏感抗生素。可選用α-受體阻滯劑改善排尿症狀和疼痛。植物製劑、非甾體抗炎鎮痛藥和M-受體阻滯劑等也能改善相關的症狀。

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可先口服抗生素2~4周,然後根據其療效反饋決定是否繼續抗生素治療。推薦使用α-受體阻滯劑改善排尿症狀和疼痛,也可選擇植物製劑、非甾體抗炎鎮痛藥和M-受體阻滯劑等改善排尿症狀和疼痛。

治療方法

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療目標主要是緩解疼痛、改善排尿症狀和提高生活質量,療效評價應以症狀改善為主。

1.一般治療健康教育、心理和行為輔導有積極作用。患者應戒酒,忌辛辣刺激食物;避免憋尿、久坐,注意保暖,加強體育鍛鍊。

2.藥物治療最常用的藥物是抗生素、α-受體阻滯劑、植物製劑和非甾體抗炎鎮痛藥,其他藥物對緩解症狀也有不同程度的療效。

(1)抗生素:目前,在治療前列腺炎的臨床實踐中,最常用的一線藥物是抗生素,但是只有約5%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有明確的細菌感染。

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根據細菌培養結果和藥物穿透前列腺的能力選擇抗生素。前列腺炎確診後,抗生素治療的療程為4~6周,其間應對患者進行階段性的療效評價。不推薦前列腺內注射抗生素的治療方法。

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抗生素治療大多為經驗性治療,理論基礎是推測某些常規培養陰性的病原體導致了該型炎症的發生。因此,推薦先口服氟喹諾酮等抗生素2~4周,然後根據療效反饋決定是否繼續抗生素治療。只在臨床症狀確有減輕時,才建議繼續套用抗生素。推薦的總療程為4 ~6周。

(2)α-受體阻滯劑:α-受體阻滯劑能鬆弛前列腺和膀胱等部位的平滑肌而改善下尿路症狀和疼痛,因而成為治療Ⅱ型/Ⅲ型前列腺炎的基本藥物。

可根據患者的情況選擇不同的α-受體阻滯劑。推薦使用的α-受體阻滯劑主要有:多沙唑嗪(doxazosin)、萘哌地爾(naftopidil)、坦索羅辛(tamsulosin)和特拉唑嗪(terazosin)等,對照研究結果顯示上述藥物對患者的排尿症狀、疼痛及生活質量指數等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3)植物製劑:植物製劑在Ⅱ型和Ⅲ型前列腺炎中的治療作用日益受到重視,為推薦的治療藥物。植物製劑主要指花粉類製劑與植物提取物,其藥理作用較為廣泛,如非特異性抗炎、抗水腫、促進膀胱逼尿肌收縮與尿道平滑肌鬆弛等作用。推薦使用的植物製劑有:普適泰、沙巴棕及其浸膏等。由於品種較多,其用法用量需依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而定,通常療程以月為單位。不良反應較小。

(4)非甾體抗炎鎮痛藥:非甾體抗炎鎮痛藥是治療Ⅲ型前列腺炎相關症狀的經驗性用藥。其主要目的是緩解疼痛和不適。

(5)M-受體阻滯劑:對表現如尿急、尿頻和夜尿但無尿路梗阻的前列腺炎患者,可以使用M-受體阻滯劑(如托特羅定等)治療。

(6)抗抑鬱藥及抗焦慮藥:對合併抑鬱、焦慮等心境障礙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在治療前列腺炎的同時,可選擇使用抗抑鬱藥及抗焦慮藥治療。這些藥物既可以改善患者心境障礙症狀,還可緩解排尿異常與疼痛等軀體症狀。套用時必須注意這些藥物的處方規定和藥物不良反應。可選擇的抗抑鬱藥及抗焦慮藥主要有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三環類抗抑鬱劑等藥物。

(7)中醫中藥:推薦按照中醫藥學會或中西醫結合學會有關規範進行前列腺炎的中醫中藥治療

3.其他治療

1.前列腺按摩前列腺按摩是傳統的治療方法之一,研究顯示適當的前列腺按摩可促進前列腺腺管排空並增加局部的藥物濃度,進而緩解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症狀,故推薦為Ⅲ型前列腺炎的輔助療法。Ⅰ型前列腺炎患者禁用。

2.生物反饋治療研究表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存在盆底肌的協同失調或尿道外括約肌的緊張。生物反饋合併電刺激治療可使盆底肌鬆弛,並使之趨於協調,同時鬆弛外括約肌,從而緩解慢性前列腺炎的會陰部不適及排尿症狀。

3.熱療主要利用多種物理手段所產生的熱效應,增加前列腺組織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有利於消炎和消除組織水腫,緩解盆底肌肉痙攣等。短期內有一定的緩解症狀作用,但長期效果不明確。對於未婚及未生育者不推薦使用。

4.前列腺注射治療/經尿道前列腺灌注治療療效與安全性均為得到證實。[1-6]

疾病護理

患者應自我進行心理疏導,保持開朗樂觀的生活態度,應戒酒,忌辛辣刺激食物;避免憋尿、久坐及長時間騎車、騎馬,注意保暖,加強體育鍛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