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菇田精養鯰魚雙超噸技術

慈菇田灌水前,每畝用生石灰50~60公斤,兌水潑灑全田,以殺死野雜魚和消滅病菌。 為了提高鯰魚成活率、放養規格要大,一般每畝放養長度在10厘米以上的鯰魚苗1100~1300尾。 堅持早、晚巡迴,認真觀察水色,防止水質惡化,以免鯰魚缺氧死亡。

鯰魚(革鬍子鯰)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慈菇田精養鯰魚,不僅可以充分利用水中動物性餌料,而且還能減少慈菇蟲害,增加肥分,同時又能保證鯰魚用水和慈菇一生都不得缺水習性,從而形成慈菇與鯰魚共生互利互促高產。大面積實踐證明,鯰魚在慈菇田裡精養近4個月,個體可達1公斤左右,每畝能產成鯰1~1.2噸、慈菇1噸以上。現將慈菇田精養鯰魚雙超噸技術總結如下:
一、田塊建設
一般選擇排灌方便、陽光充足、水源好、土層肥沃、土壤保水性強的慈菇田。養殖面積可根據規模大小而定,一般為3~5畝。在慈菇田四周要開挖0.5米寬、0.8米深的外環溝,在畦面上每隔2.5~5米開挖一條0.5米寬、0.6米深的畦溝。畦溝開成"十"、"田"等字型,溝與環溝溝溝相通,並用挖出的土加固加高田埂,以防止滿水逃鯰和減少日夜溫差及便於捕撈。一般田埂要達到0.8米高、0.5米寬,並要捶打結實,做到不裂、不漏、不倒。在慈菇田對角兩端及設有灌水、排水系統。灌水、排水口處要安裝柵欄或密鐵窗網等攔鯰裝置。
慈菇田灌水前,每畝用生石灰50~60公斤,兌水潑灑全田,以殺死野雜魚和消滅病菌。然後每畝施腐熟豬、牛糞200~250公斤作底肥,其中150公斤均勻撒入溝底,其餘施在田面上,以培肥水質,繁殖浮游生物,為鯰魚提供較多的天然生物餌料。
二、慈菇移植
根據品種優劣和茬口搭配情況,一般以7月初移植為宜。移栽前先拔好慈菇秧苗,洗去厚泥,去掉葉狀莖蔟生而纖細劣質的秧苗,移栽密度行穴距50~80厘米見方,每穴1株,每畝1500~2000株。慈菇一生需水量大,栽植後田間應保持不缺水,畦面水位在10~15厘米之間,從而形成慈菇與鯰魚離不開水的共生互利關係。
三、鯰魚放養
為了提高鯰魚成活率、放養規格要大,一般每畝放養長度在10厘米以上的鯰魚苗1100~1300尾。放養時間以7月中旬為宜,此時慈菇已長至25厘米以上高度。鯰魚苗要一次放足,大小基本一致,避免大吃小。入田時,應先用3%~4%的食鹽水浸洗魚體4分鐘。
四、飼料投餵
鯰魚的飼料來源相當廣泛,如多種動物屍體、下腳料和一些植物性飼料等。貝殼類飼料投餵時必須將其殼打碎後置於飼料台上;其它動物性飼料如蠅蛆、蠶蛹、蚯蚓、死魚、死蝦,屠宰場和食品廠的下腳料均可投喂,但韌性大的需先切碎,絞成肉漿做成食團後投喂,這樣可提高利用率;粉狀動植物飼料如蠶蛹粉、魚粉、骨粉、蝦殼粉、玉米粉、麥粉、糖麩、餅粕粉等,最好與絞碎的肉漿摻和在一起,製成混合飼料後投餵。有條件的還可將粉狀飼料按照鯰魚的營養需要配製成含粗蛋白30%以上的顆粒飼料投餵。其參考配方為:玉米粉20%、小麥粉15%、米糠20%、黃豆(炒熟)粉10%、萊籽餅粉15%、蠶蛹粉12%、魚粉8%。
投料堅持"四定"原則:定時,每天投餵2次,分別在上午8~9時和下午17~19時;定點,在魚溝設定食台,將飼料投入食台內,便於觀察吃食情況;定質,飼料中蛋白質含量應在30%以上,而且飼料組成變化應逐漸進行,不宜突變;定量,一般每天投食量為魚體重的10%~12%。並隨天氣、水質、前一天魚的攝食情況以及魚的生長發育階段等漸進變化,通常以4小時內吃完為度。總的來說,投飼量的變化常呈前期少量、中期最多、後期略減的趨勢。
五、日常管理
堅持早、晚巡迴,認真觀察水色,防止水質惡化,以免鯰魚缺氧死亡。一般每隔7~10天更新田水一次,換水時,先將原水排出1/3~1/2,然後灌入新水,並隨水溫的升高和魚體、慈菇生長逐漸加深水位。鯰魚能夠順水"爬行",在大雨或暴雨降臨時,要防止其逃逸,並隨時檢查田塊是否有漏洞及攔魚設施的完好性。此外,要經常疏通魚溝,使水流暢通,保持鯰魚良好的棲息環境。
六、病蟲防治
據調查,鯰魚能吃掉慈菇田中60%以上的害蟲,如慈菇蟲口密度過大,可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廣譜性農藥進行防治。鯰魚疾病應以防為主,從8月份開始,每隔10~15天每畝水面(按溝系面積計算)用生石灰12.5~15公斤化水潑灑,同時還要及時捕捉生物敵害如老鼠、水蛇等,嚴禁鴨、鵝進入慈菇田。
七、捕撈采
商品鯰魚捕撈最好採取分批輪捕方式,以獲得更高產量和效益。一般從10月中旬開始捕撈,至11月底捕完。鯰魚捕撈結束後,可開始採收慈菇,慈菇採收適期為12月至翌年3月。

四川省內江市中區伏龍鄉農技推廣室

(本文已被瀏覽 1528 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