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貝蘭

愛德華·貝蘭(Edward Belin,1876—1963),法國人,發明家,傳真機的發明者。

愛德華·貝蘭(1876—1963),照片傳真之父。愛德華·貝蘭是一位在法國攝影協會大樓里工作的科技人員,該大樓下正好是法國電信線路從巴黎——里昂——波爾多——巴黎的起始點和終點。

貝蘭一直在對德國發明家亞瑟科恩提出的圖片傳真機的構想進行研究。大樓的設備為貝蘭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貝蘭獲得法國電信部門的允許, 他可以在夜間利用這條通信線路做實驗。在大樓的地下室里,貝蘭廢寢忘食地研究和試驗了3年,終於製成了相片傳真機。

愛德華·貝蘭並不滿足於自己所取得的初步成功,繼續進行傳真機方面的研究。1913年,他製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用於新聞採訪的手提式傳真機。1914年,法國的一家報紙首先刊登了通過傳真機傳送的新聞照片。相片傳真把指針接觸式的掃描改變成光電掃描,不僅使傳真的質量大大提高,而且光電掃描和照相感光製版配合,使相片傳真得以實現。相片傳真的實現真正使傳真技術走向實用,為實時傳輸打下堅實的基礎。

傳真機的發明者--愛德華·貝蘭

19世紀,繼電報發明之後,許多科學家都開始致力於用電報傳送攝影圖片的研究,但沒有取得明顯的成果。這時,正在法國攝影協會大樓地下室里工作的愛德華·貝蘭,也專心致志地投入了這項研究。

位於巴黎的法國攝影協會大樓是巴黎-里昂-波爾多-巴黎電信線路的起始點和終點,這為貝蘭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他一面潛心研究,一面爭取得到電報局的允許,在夜間利用這條通信線路做實驗。經過三年時間廢寢忘食的研究和試驗,他終於在 1907年 11月 8日,在眾目腰陵之下公開了他的研究成果,表演了圖像傳真。這次表演的成功,宣告了傳真電報的誕生。

愛德華·貝蘭並不滿足於自己已取得的初步成功,繼續他在傳真機方面的研究。1913年,他製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用於新聞採訪的手提式傳真機。1914年,法國的一家報紙首次刊登了通過傳真機傳送的新聞照片。

愛德華·貝蘭,1876年3月5日出生於法國。他自幼聰慧敏捷,6歲時便仿製了一個有活塞和傳動桿的火車頭,19歲時因製造“秘密照相機”而引起了警方的興趣。大約在他50歲左右,他還來過中國,研究方塊漢字的特點,並幫助建立北京瀋陽的傳真通信。1963年,他以87歲的高齡謝世。而他對於傳真以至電視等新技術所作出的貢獻,卻永留人間。

傳真的成長之路

傳真技術早在19世紀40年代就已經誕生,比電話發明還要早三十年。它是由一位名叫亞歷山大·貝恩的英國發明家於1843年發明的。但是,傳真通信是在電信領域裡發展比較緩慢的技術,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逐漸成熟起來,60年代後得到了迅速發展。近十幾年來,它已經成為使用最為廣泛的通信工具之一。

鐘擺的啟示

傳真技術的起源說來很奇怪,它不是有意探索新的通信手段的結果,而是從研究電鐘派生出來的。1842年,蘇格蘭人亞歷山大·貝恩研究製作一項用電控制的鐘擺結構,目的是要構成若干個鐘互連起來同步的鐘,就像現在的母子鍾那樣的主從系統。他在研製的過程中,敏銳地注意到一種現象,就是這個時鐘系統里的每一個鐘的鐘擺在任何瞬間都在同一個相對的位置上。

這個現象使發明家想到,如果能利用主擺使它在行程中通過由電接觸點組成的圖形或字元,那么這個圖形或字元就會同時在遠距主擺的一個或幾個地點複製出來。根據這個構想,他在鐘擺上加上一個掃描針,起著電刷的作用;另外加一個時鐘推動的一塊“信息板”,板上有要傳送的圖形或字元,它們是電接觸點組成的;在接收端“信息板”上鋪著一張電敏紙,當指針在紙上掃描時,如果指針中有電流脈衝,紙面上就出現一個黑點。傳送端的鐘擺擺動時,指針觸及信息板上的接點時,就發出一個脈衝。信息板在時鐘的驅動下,緩慢地向上移動,使指針一行一行地在信息板上掃描,把信息板上的圖形變成電脈衝傳送到接收端;接收端的信息板也在時鐘的驅動下緩慢移動,這樣就在電敏紙上留下圖形,形成了與傳送端一樣的圖形。這是一種原始的電化學紀錄方式的傳真機。

滾筒式傳真機

1850年,又有一位英國的發明家,名叫弗·貝克卡爾,他把傳真機的結構作了很大的改進,他採用“滾筒和絲桿”裝置代替了時鐘和鐘擺的結構。這種改進的結構,工作狀況有點像車床,滾筒作快速旋轉,傳真傳送的圖稿卷在滾筒上隨之轉動。而掃描針則沿著嚦桿緩慢地順著滾筒的軸向前進,對滾筒表面上的圖形進行螺旋式的掃描。這種滾筒式的傳真機一直被延用了一百多年。

1865年,一位名叫阿巴卡捷的伊朗人根據貝恩和貝克卡爾提出的傳真機原理和結構,自己研製出了可以實際套用的傳真機,並且帶著傳真機到法國巴黎、里昂和馬賽等城市進行了傳真通信的實驗。

相片傳真機的發明

人們對新聞照片和攝影圖片的傳送的要求是很廣泛的。許多科學家都曾致力於相片傳真機的研究。1907年11月8日,法國的一位發明家--愛德華·貝蘭在眾目暌暌之下表演了他的研製成果——相片傳真。愛德華·貝蘭(1876-1963)是在法國攝影協會大樓里工作的人員,他所在的法國攝影協會大樓下正好是法國電信線路從巴黎——里昂——波爾多——巴黎的起始點和終點。這為貝蘭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貝蘭的潛心研究,獲得了電信部門的允許, 同意他在夜間利用這條通信線路做實驗。貝蘭在大樓的地下室里廢寢忘食地研究和試驗了三年的時間,終於製成了相片傳真機。

愛德華·貝蘭並不滿足於自己所取得的初步成功,繼續進行傳真機方面的研究。1913年,他製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用於新聞採訪的手提式傳真機。1914年,法國的一家報紙首先刊登了通過傳真機傳送的新聞照片。

相片傳真把指針接觸式的掃描改變成光電掃描,不僅使傳真的質量大大提高,而且光電掃描和照相感光製版配合,使相片傳真得以實現。

1925年,美國電報電話公司的貝爾研究所研製出高質量的相片傳真機。1926年正式開放了橫貫美國大陸的有線相片傳真業務,同年還與英國開放了橫跨大西洋的無線相片傳真業務。此後,歐美各國和日本等國相繼都開放了相片傳真業務,從此相片傳真被廣泛用於新聞通訊社傳送新聞照片,隨後擴展到軍事、公安、醫療等部門,用來傳送軍事照片、地圖、罪犯照片、指紋、X光照片等。

彩色傳真機

最早彩色傳真記錄的圖片刊登在《貝爾系統技術報導》1925年4月的卷首插圖上。這幅圖片實際上是用濾色鏡按紅、綠、藍順序三種顏色分三次獨立傳送的,然後再重疊合成。後來有人用同樣的巋本技術,採取了一些自動化的操作,研製成能複製彩色圖片的傳真設備。1945年8月,在波茨坦會議上,杜魯門、史達林和艾德禮的彩色照片成功地從歐洲通過無線電傳到華盛頓,但是仍未能用於開放彩色傳真業務。直到80年代中期,彩色傳真機才逐漸發展到可以實用化的程度。

傳真通信業務的大發展

1968年,美國率先在公用電話網上開放傳真業務,世界各國也隨之相繼利用電話網開放傳真通信業務。使原本局限於在專用電路上套用的傳真機的數量猛增,套用的範圍迅速擴大。尤其是用於傳送手寫、列印或印刷的書信、檔案、表格、圖形等的檔案傳真機,使用最為普通,發展也最快。原國際電話諮詢委員會(CCITT)對電話網上使用的檔案傳真機進行了分類,它們是:

一類機(G1) 在話路上傳送一頁A4幅面(210mm×296mm)檔案約6分鐘時間;

二類機(G2) 在話路上傳送一頁A4幅面檔案,約需3分鐘;

三類機(G3) 在話路上傳送一頁A4幅面檔案,約需1分鐘;

四類機(G4) 高速檔案傳真機,傳送一頁A4幅面檔案,只需3秒鐘。

在70年代以前,主要是使用一類機,70年代曾經使用二類機,80年代開始推廣使用三類機,它的性能、功能不斷完善,已逐漸成為傳真通信中主要機種。四類機的使用尚不普遍。

最近十多年來,傳真通信的發展更為迅速,目前已成為發展最快的業務之一。

傳真技術的誕生

傳真技術早在19世紀40年代就已經誕生,比電話發明還要早30年。它是由一位名叫亞歷山大·貝恩的英國發明家於1843年發明的。但是,傳真通信在電信領域裡發展比較緩慢,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逐漸成熟起來,60年代後才得到了迅速發展。最近十多年來,傳真的發展更為迅速,它已成為使用最廣泛的通信工具之一。

鐘擺的啟示

1842年,蘇格蘭人亞歷山大‘貝恩研究製作了一項用電控制的鐘擺結構,目的是要構成若干個鐘互連起來同步的鐘,就像現在的母子鍾那樣的主從系統。他在研製的過程中,敏銳地注意到一種現象,就是這個時鐘系統里的每一個鐘的鐘擺在任何瞬間都在同一個相對的位置上。

這個現象使貝恩想到,如果能利用主擺使它在運行中通過由電接觸點組成的圖形或字元,那么這個圖形或字元就會同時在遠離主擺的一個或幾個地點複製出來。根據這個構想,他在鐘擺上加上一個掃描針,起著電刷的作用;另外加一個時鐘推動的一塊“信息板”,板上有要傳送的圖形或字元,它們是由電接觸點組成的。在接收端的“信息板”上鋪著一張電敏紙,當指針在紙上掃描時,如果指針中有電流脈衝,紙面上就出現一個黑點。當傳送端的鐘擺擺動,指針觸及信息板上的接點時,就發出一個脈衝。信息板在時鐘的驅動下,緩慢地向上移動,使指針一行一行地在信息板上掃描,把信息板上的圖形變成電脈衝傳送到接收端。接收端的信息板也在時鐘的驅動下緩慢移動,這樣就在電敏紙上留下圖形,形成了與傳送端一樣的圖形。這是一種原始的電化學記錄方式的傳真機,儘管這個最初的實驗結果很粗糙,卻有力地證明了實現傳真的可能性。

1843年,亞歷山大·貝恩發明的傳真機獲得了專利,標誌著傳真機的誕生,比1876年出現的電話還要早33年。這個裝置套用於第一份橫跨美國的電報信息傳輸中。

滾筒式傳真機

1850年,又有一位英國的發明家弗·貝克卡爾進一步發展了貝恩的傳真技術。他對傳真機的結構作了很大的改進,他採用“滾筒和絲桿”裝置代替了時鐘和鐘擺的結構。這種改進的結構,工作狀況有點像車床,滾筒作快速旋轉,傳真傳送的圖稿卷在滾筒上隨之轉動,而掃描針則沿著絲桿緩慢地順著滾筒的軸向前進,對滾筒表面上的圖形進行螺旋式的掃描。

1862年,義大利物理學者高瓦尼·凱斯利建造了他稱之為“pantelegraph”(意為pantographtelegram的混合產物)的早期傳真電報機。它是以亞歷山大·貝恩的發明為基礎,包括一套同步化裝置。從1865年到1870年間他的pantelegraph為法國郵政電報代理所使用,用於巴黎和馬賽等城市之間輸送照片和文字等。

1865年,一位名叫阿巴卡捷的伊朗人根據貝恩和貝克卡爾提出的傳真機原理和結構,自己研製出了可以實際套用的傳真機,並且帶著他的傳真機到法國巴黎、里昂和馬賽等城市進行了傳真通信的實驗。同年,第一台工作傳真機器和傳真伺服器建立。

相片傳真機的發明

相片傳真機能傳送多色調的相片、圖像等。它主要用於新聞通信社傳送、收集和交換國內外新聞照片和圖像。這也是傳真最早的用途之一。由於人們對新聞照片和攝影圖片的傳送要求是很廣泛的,因此許多科學家都曾致力於相片傳真機的研究。

1883年,德國電氣工程師尼普柯夫用他發明的“尼普柯夫圓盤”,以機械掃描方式進行了首次圖像傳送。但每幅畫面僅24線,圖像相當模糊。

1903年醫生亞瑟·科爾在德國發明了圖片傳真術,一種仍然使用電線用人工壓住和傳輸圖片傳真的方法。傳真機包含了光電掃瞄器,就算是普通影印紙圖像也可以被傳送,接收的一端把圖像印刷在熱敏感紙上。今天的設計也同樣建立在此基礎上。

1907年11月8日,法國的一位發明家——愛德華·貝蘭在眾目睽睽之下表演了他的研製成果——相片傳真。1912年,世界上第一幅通過傳真機傳送出去的新聞照片出現在巴黎的一張報紙上,引起很大的轟動。1913年,他又製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用於新聞採訪的手提式傳真機。

1925年,艾多奧德·畢林在法國成功發明了畢林諾圖解。他發明的裝置是將一張圖紙放在一個圓筒上,用一道強光對它進行掃描,讓它轉換成光信號;或者是缺少光的情況下,進入傳動系統的脈衝之內。

相片傳真把指針接觸式的掃描改變成光電掃描,不僅使傳真的質量大大提高,而且光電掃描和照相感光製版配合,使相片傳真得以實現。

1925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研製出高質量的相片傳真機。貝爾實驗室的傳真機原理是這樣的:傳送端將傳送的圖像卷在傳真機的滾筒上,滾筒一面旋轉一面橫向移動,光點在圖像上逐行來回掃描,並覆蓋整個畫面,這樣圖像就被分解成了若干個連續的小點。光點照射在圖像深淺不同的部位反射出強弱不同的光,反射光被光電管接收並轉換成強弱不同的電信號,再經調製和放大傳送到傳輸線路上。接收端則起著合成圖像的作用,輸入的信號經放大、解調後,加在輝光管上,再轉換成強弱不同的光點。接收機上也有一個滾筒,滾筒的旋轉移動和傳送端同步。該筒上裝有感光記錄紙,輝光管轉換的光點照射在感光紙上。由於滾筒做同步的旋轉和移動,所以記錄紙被逐點逐行感光,並形成一個與傳送圖像相似的傳真圖像。

彩色傳真機

雖然傳真機的出現已有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彩色傳真機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出現,最早的彩色傳真記錄的圖片刊登在《貝爾系統技術報導》1925年4月的卷首插圖上。這幅圖片實際上是用濾色鏡按紅、綠、藍順序將三種顏色分三次獨立傳送,然後再重疊合成的。後來有人用同樣的基本技術,採取了一些自動化的操作,研製成能複製彩色圖片的傳真設備。1945年8月,在波茨坦會議上,杜魯門、史達林和艾德禮的彩色照片成功地從歐洲通過無線電傳到華盛頓。但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彩色傳真機才逐漸發展到了可以實用化的程度。

傳真機的分類

1964年美國施樂公司發明了長距離電子影印法(Long DistanceXerography,簡稱LDX)。之前,傳真機一直存在設備昂貴和操作困難的缺點,直到1966年施樂公司發明了Magnafax Telecopier,它體積較小,約有46磅重(約17千克),比當時的任何傳真機都要袖珍。它是第一台基於電話線的傳真機,比較容易使用並可以與任何電話線連線,一份常用檔案傳輸大約六分鐘。由於要使用熱敏紙,所以總散發出一股糊膠皮的味道,而且它的程式反應不快,但總的來說它代表了科技的進步。在20世紀60、70年代,日本一些公司陸陸續續進入了傳真機這個市場,很快地新一代的更快速、更小和更有效率的傳真機變成現實。

到20世紀70年代後,以電話線為媒介傳輸圖像的傳真機在美國開始普遍套用於商業領域,之後的二三十年,在全世界範圍內,在各個領域的套用也越來越普遍。

1996年,撇爾尼·寶爾思發明了第一個33.6 kbps的網路傳真機

傳真機的種類比較多,分類的標準也不盡相同。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傳真機都具有收發傳真和複印三個基本功能。為了更好地認識傳真機,現將常見的類型總結如下表:

在70年代以前,主要是使用一類機,70年代曾經使用二類機,80年代開始推廣使用三類機,隨著性能和功能的不斷完善,三類機已逐漸成為傳真通信中主要機種。四類機的使用目前尚不普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