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摩·福斯特

愛·摩·福斯特(E.M.Forster, 1879年-1970年),英國著名作家、小說理論家。

一、生平

··福斯特(E.M.Forster, 1879-1970),二十世紀初英國著名作家、小說理論家。 生於倫敦建築師家庭。厭惡公學。劍橋大學裡,與“布盧姆斯伯里派”交往密切,包括羅素和伍爾芙夫婦等人,政治上自由主義,藝術上崇尚法國印象派和後期印象派,宗教上無神論。畢業後他去過希臘和義大利遊歷,並開始創作小說。1912年和1921年兩次去印度。1927年,開始在劍橋大學講授文藝批評和文學創作課程,一直在劍橋,任校務委員。91歲逝世。

二、作品

他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學筆觸在小說中塑造出一大批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福斯特在文學理論方面也有建樹,他的理論著作《小說面面觀》對後來小說理論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人物理論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福斯特在總結前人觀點的基礎上提出兩個重要概念:扁型人物與圓型人物。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真誠關係”。呼籲人們排除個性、種族、階級的偏見與隔膜,尋求人類的共通之處。“聯繫”。指責英國資產階級的虛偽性和局限性。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1908):英國姑娘露茜,與女伴漫遊義大利。美國人喬治。回國後塞西爾求婚,露茜最終與喬治結合,重遊義大利。
《霍華德別墅》(1910):
印度之行》(1924):“本世紀最後一部用英語寫作的成功的傳統小說。”治安法官希斯洛普之母摩爾太太、未婚妻阿德拉,到印度看望希斯洛普。與印度人的“搭橋聚會”,醫生阿齊茲。山洞事件。
《小說面面觀》(1927):圓形人物扁形人物。情節、人物、幻想、預言、模式與節奏。
E·M·福斯特生活得似乎異常平靜。沒有早夭,沒有自殺,沒有轟轟烈烈的“醜聞”,沒有驚天動地的愛情,90歲高齡得以善終,這本足以引發人們對他同性戀身份風言風語的《莫里斯》直到他死後才得以出版,即便有喧鬧也早已留在身後。
界於傳統與現代之間。既受奧斯汀的影響,又受普魯斯特的影響
福斯特是著名的布魯姆斯伯里文化圈中的一員。在這個交織著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和群戀的圈子中,身為同性戀的福斯特算不上什麼特殊;他的另類也許表現在這個充斥著“她愛他,他愛他,他愛她”式情感和性愛的交錯關聯的圈子裡,他竟然沒有與其中的任何一個男人或女人產生關係。
《莫里斯》是福斯特的第5部小說,動筆得益於福斯特對英國詩人兼同性戀解放運動先鋒愛德華· 卡賓特的拜訪。“大概是我第二次或第三次造訪這塊聖地的時候,火種被點燃,迸發出了火花。他 (指卡賓特) 和他的同伴喬治·梅里爾雙雙給了我極深的印象,引發了我的創作動機。喬治·梅里爾還觸了觸我腰眼下面的部位──輕輕地,就在臀部上方。……足以證明這部作品是在那一瞬間受孕的。”這部書E·M·福斯特寫得“文思泉湧,一氣貫通”,於1914年他35歲之際完成。手稿當時只在熟悉的朋友間私下傳閱,其間還反覆修改。E·M·福斯特還曾在手稿上留下這樣的題字:“可以發表,但值得嗎?”歷史的回答是肯定的:1971年——在福斯特去世的翌年,《莫里斯》得以正式出版。
在那個對同性戀依然充滿禁忌的年代,《莫里斯》像是一個炫耀幸福的“罪惡”故事。福斯特鐵心要寫一個幸福結局的故事:“儘管是在虛構的世界裡,我決意無論如何要使兩個男人相愛,並在小說允許的範圍內讓他們的愛情永遠延續下去。”
對於莫里斯而言,克萊夫屬於過去,美麗的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終於在現實面前成了無力的幻影;阿列克屬於未來,燃燒著不顧一切的激情,在電光火石般的碰撞間實現靈與肉的合一。也許很多人為電影中克萊夫最後的鏡頭傷感:當年的莫里斯在陽光下的劍橋校園向他招手微笑。那鏡頭仿佛美麗幻影,甜蜜到終是要破碎。
然而福斯特更相信的是自我覺醒、自我面對。他的所有作品幾乎都是在探討人敢不敢面對自己、如何面對自己的問題。福斯特將希望給予了敢於正視愛情的莫里斯和阿列克,給予了他們一個奔向綠林的近乎不可思議的美好結局;福斯特終究也沒有對選擇逃遁的克萊夫給予太多同情,粉碎了克萊夫的幻影,也傷感了無數讀者的心:“他不曾領悟到這是終結,既沒有黃昏,也沒有妥協。更料想不到今後再也不會跟莫里斯相遇了,甚至沒跟那些看見了莫里斯的人說了話。”
《莫里斯》的故事隱含著福斯特很多的個人印記。福斯特1897年18歲時進入劍橋大學,這期間,他愛上了同班同學H.O.馬里帝斯——這大約就是克萊夫的 原型。然而如同克萊夫不是莫里斯最後的歸宿一樣,福斯特此後的感情選擇轉向了與他有很大階級懸殊的下層平民——他們仿佛就是阿列克的縮影。1917年,福 斯特在埃及認識了電車司機默哈默德·艾爾·阿多,兩人的戀情持續了兩年。1919年阿多結婚後,福斯特離開埃及回到英國,但兩人仍保持書信往來。三年後阿 多去世,福斯特曾在他去世前從印度回國的途中探望他。1930年,時年51歲的福斯特結識了28歲的警察羅伯特·巴金漢,成為終身之交。羅伯特結婚後,他 的妻子逐漸接納福斯特成為家庭的一員,他的家也成為福斯特朋友們聚會的場所——這個家就是福斯特的綠林。
1970年7月7日,福斯特在羅伯特的家中去世時,他們的情誼已維繫了40年之久。羅伯特一家為他養老送終,羅伯特的兒子和孫子都取名為摩根。
人生如戲。電影是E·M·福斯特最不喜歡的藝術形式,他生前一直抗拒把自己的小說改編成電影。但在他身後,他的長篇小說幾乎都被搬上了銀幕。《印度之行》被大導演大衛·里恩相中,其他作品則成了詹姆斯·艾沃里不離不棄的選擇。
看詹姆斯·艾沃里的作品,影片中瀰漫的英倫的古典氣息、優雅情調,實在很難讓人記起他其實是一個美國人。艾沃里生於加州,早年學習美術和電影。60年代初,如同數十年前的福斯特一樣,艾沃里來到印度。在那裡他認識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他後來的製片人以及他終身的愛人伊斯梅爾·麥錢特。他們兩人以及女劇作家魯斯·普羅·賈布瓦拉結成了牢不可破的“鐵三角”,並組建了MIP電影公司,一直致力於改編文學作品的電影風格。
1986年,詹姆斯·艾沃里憑藉改編自福斯特作品的《看得見風景的房間》終於破繭而出,蜚聲影壇。第二年他們就將《莫里斯》搬上了銀幕,這部電電影讓兩位主演詹姆斯·威爾比和休·格蘭特聯手拿到了威尼斯的最佳男主角銀獅獎。其後他們又繼續將《霍華德莊園》改編成電影,依舊風光無限。
詹姆斯·艾沃里的電影讓福斯特的作品重新被人們發現、關注,福斯特的原著則為艾沃里的電影注入了歷久彌新的人性糾結的底蘊,他們得以穿越時光、跨越地域,在電影中相遇神交,完美結緣。
2005年5月25日,伊斯梅爾·麥錢特撒手人寰,留下了相伴40餘年的搭檔和愛人詹姆斯·艾沃里。“鐵三角”不復存在,但他們藝術與愛的烙印卻永遠留在了光影之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