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流派

它是上世紀由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創始人、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創造的,指人的意識活動持續流動的性質。詹姆斯認為,人類的思維活動並不是由一個一個分離的、孤立的部分組成,而是一條連續不斷的、包含各種複雜的感覺和思想"流"。

簡介流派

意識流派是心理學家們使用的一個短語。它是上世紀由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創始人、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創造的,指人的意識活動持續流動的性質。詹姆斯認為,人類的思維活動並不是由一個一個分離的、孤立的部分組成,而是一條連續不斷的、包含各種複雜的感覺和思想"流"。

特點

首先,在表現對象方面,意識流文學脫離傳統現實主義文學反映現實生活,描寫真切可信的典型人物形象的規範,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現人的下意識、潛意識乃至無意識的內心世界。在意識流作家看來,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僅僅反映了外在的現實和表面的真實,而這個外部世界並不真實,真正的真實只存在於人的內心主觀世界。因此,作家應把創作重心放在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描繪上,寫出人內在的真實。從這一文學觀念出發,意識流作家把創作視點由“外”轉向“內”,小說中的人物心理和意識活動不再是一種描寫方法,不再附著於小說情節之上成為達到某種藝術效果的手段,而是作為具有獨立意義的表現對象出現在作品中。意識活動幾乎成為作品的全部內容,而情節則極度淡化,退隱在小說語言的帷幕後面。福克納《喧譁與騷動》中的四個部分——班吉的部分、昆丁的部分、傑生的部分及迪爾西的部分均由不同人物的紛繁複雜、理性與非理性相混的意識流動構成小說的基本內容。
其次,意識流文學不按照客觀現實時空順序或事件發展過程結構作品,而根據意識活動的邏輯、按照意識的流程安排小說的段落篇幅的先後次序,從而使小說的內容與形式相交融。人物意識滲透於作品的各個畫面中;起到了內在關聯作品結構的作用。

代表人物

·埃杜阿•杜雅爾丹(1861~1949)
19世紀末,法國作家埃杜阿•杜雅爾丹發表了小說《被砍倒的月桂樹》。該作因始終運用“內心獨白”藝術手法,被後人視為意識流文學的先聲。進入20世紀後,意識流文學家們將意識流創作方法加以完備化並使之走向成熟。至20年代前後,意識流文學進入興盛時期。
·馬賽爾•普魯斯特(1871—1922)
意識流文學的奠基者是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其代表作七卷本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實踐了作者“主觀真實論”的藝術觀,是“單純型”意識流文學的範本。這部作品為意識流文學打下了發展的基礎。
·維吉尼亞•伍爾芙(1882—1941)
英國著名小說家、批評家維吉尼亞•伍爾芙也是一位著名的意識流作家和意識流小說的奠基者。她在對一些意識流小說家的創作進行總結、借鑑的基礎上,豐富、發展了意識流文學的表現手法,並對它進行理論闡發。1919年,伍爾芙發表了第一部意識流小說《牆上的斑點》。作品通過一個婦女看到牆上一個模糊不清的斑點而引起無限聯想的意識流動過程,揭示人內在世界的豐富和易於變化。《達羅衛夫人》(1925)、《到燈塔去》(1927)是伍爾芙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前者表現的是達羅衛夫人在家庭晚會上重見舊日戀人彼德並得知附近一患精神病的男子自殺後二人意識的跳躍紛呈;後者大量運用象徵主義手法,表達的是作者對超越了功名恩怨的彼岸世界的嚮往盤,呈現給讀者的是人物的深層意識。
伍爾芙小說不注重表現事件、人物之間的關係,而把創作重心放在對人物思想感情流程的再現上,講究環境和景物描寫的印象效果。她的文筆富於音樂性,並運用音樂上的“曲式學”結構作品,給讀者以美感。
·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
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是意識流文學代表作家之一。他出身於都柏林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出生後家境漸衰。他很早就立志獻身文學事業,力圖通過創作實理其純客觀表現人內在真實的美學理想。1902年,喬伊斯赴巴黎學醫,其後一生不定時居住於歐洲多國,傾心於文學創作。
喬伊斯的作品始終未離開都柏林人和他們的生活。早期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1914)由15個有共同主題的短篇小說組成,描寫都柏林中下層市民形色各異的生活,現實主義傾向鮮明。《一個藝術家青年時代的寫照》(1916)是喬伊斯思想藝術發展的轉折點。作品中大量使用內心獨白、時空交錯、自由聯想等意識流文學常用的表現手法,揭示主人公從幼年到青年時代的內心世界。作者的筆觸已伸向主人公的潛意識領域。晚年創作的長篇小說《為芬尼根守靈》(1939)充滿寓言色彩,通篇採用夢囈語言,表現人類歷史中死亡與復活這一循環往復的中心主題,語言晦澀、新詞迭生,艱深難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