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主義哲學

意志主義哲學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lhelm Nietzsehe,1844~1900)是意志主義的主要代表。他出生在德國的一個牧師家庭,從小受到傳統的宗教教育。他自幼體弱多病,性情孤僻。但在智力上聰穎過人。10歲就開始寫詩、譜曲。童年時代的尼采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孩子,在讀《聖經》時,往往會感動得流出眼淚。然而尼采後來卻成為西方社會秩序的破壞者。尼采5歲時父親去世,母親將他和妹妹扶養長大。他自幼就以自己是貴族的後裔而感到自豪。

1864年,他進入波恩大學學習神學和古典語言學。一年後轉入萊比錫大學,主攻語言學,同時對文藝和哲學感興趣。在這裡,他接觸到了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並深受其感動,他認為在這個時代深感痛苦的人,一定要懂得叔本華。從此他接受了叔本華的意志主義哲學。1869年,尼采24歲,學業優良的他尚未畢業,就被聘為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古典語言學教授。但尼采並未在語言學道路上走多遠就轉向了哲學思考。1879年,因病無法教學而辭職。以後的10年,他輾轉義大利、法國、瑞士各國,求醫治病。這10年又是尼采健康惡化、精神病傾向日益明顯的10年,然而也是他哲學思想趨向成熟的10年。這時的尼采,才思泉涌,奇文迭出,他的著作大多出自這一時期。1889年,他完全陷於精神病,被送進精神病院,後來到魏瑪休養,直至1900年逝世。
尼采的主要著作有《悲劇的誕生》(1872)、《人性的,太人性的》(1876~1882)、《快樂的科學》(1882)、《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1883~1891)、《善惡的彼岸》(1886)、《道德譜系》(1887)、《偶像的黃昏》(1888)、《看哪,這人》(1888)、《強力意志》(遺稿)。
尼采的思想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1)1870~1876年,尼采接受叔本華意志主義,但不滿意叔本華的悲觀主義。(2)1877~1882年,因受孔德、斯賓塞等人的影響,進入實證主義階段,但又感到實證主義不能解決人生問題而大失所望。(3)1883年以後,尼采又回到意志主義立場,對叔本華意志主義進行改造,以強力意志和超人哲學為主要支柱,以行動主義代替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
尼采不僅是哲學家,而且還是個詩人和文學家。他的哲學著作大都以文學體裁寫成,與以往傳統哲學的有系統、有邏輯論證的哲學著作完全不同。他的著作文筆優美流暢,不像傳統哲學那樣晦澀。他的格言詩式的哲學議論吸引和影響了許多同時代的和以後的哲學家和其他知識分子。他的著作多用隱喻,語句零散,使人們對他的思想的理解容易出現歧義和誤解,因而也導致了後人對他的哲學褒貶不一。
一、強力意志論
尼采的意志主義是從叔本華開始的,他給叔本華很高的評價。他認為叔本華是一個真正洞察了生活真理,並把真理熱情表達出來的理想哲學家,他相當深刻的揭示了人生中的意志本質。但是他不同意叔本華把意志歸結為生存意志,因為生存意志只是一種低級的意志,它沒有積極明確的目標,只有消極的自我保存的欲望。尼采反對叔本華對生存意志的否定,特別是他否定生存意志的悲觀頹廢和逃避現實的觀點。他認為叔本華的這種觀點實質上是一種宗教病。尼采認為意志並不是背後的本質,自我、欲望、行動本身就是意志。人生儘管充滿痛苦,但不能因痛苦而去否定人生。正是痛苦的磨練,造就了有意義的人生。
尼采把意志規定為強力意志。強力意志是生命本能的衝動,是擴大自身,超越自身,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意志;是釋放自己能量,追求掌握一切、支配役使一切的意志;是創造性的意志;是有目標、積極進取的意志。
在強力意志問題上,尼採用了經驗概括。他認為從人來看,強力意志就是人的生命本質。它表現為人們在追求自己的生存,追求奴役和謀求當統治者。不同的人那裡強力意志的表現有所不同:在奴隸那裡強力意志表現為追求自由的意志;在統治者那裡強力意志表現為強權意志;在最有力量、最有膽量的人中,強力意志表現為征服、役使等活動,表現為指揮支配一切的活動。他由此推及自然界,認為自然界的各種現象,都是強力意志的表現:物理學上,天體之間的相互吸引與排斥,實際上就是不同強力意志之間的爭奪;原子自身輻射實際是原子在釋放自身能量;化學中的化合與分解是強力意志的相互侵占和征服的表現;無機物的結晶則是強力意志創造性的表現;生物有機體釋放自己的能量,吸取營養是對環境的占有和吞噬;生物界中的弱肉強食,生存競爭則更是表現了強力意志。總之,這個世界就是強力意志的世界,豈有他哉!
尼采反對叔本華把世界分成現象和本質,因為這種解釋容易把意志和現象對立起來,把意志看成是獨立於現象之外的東西。尼采克服了這種二重化的傾向,指出意志作為人的本質並不是與人相分裂而獨立存在。人的意志與人的行動是一致的,人並不是受意志支配,人的一切行為都是人的意志獨立自由的選擇。
尼采認為人的強力意志就是要增長、改善、超越和創造自身,而不是逆來順受的自我保存。正是在增長、改善、超越和創造自身的活動中,人也給了事物和世界存在的意義,同時也使自己的存在和人生有了意義和價值。正是在這種創造價值和意義之中,世界得到了進化和進步。所以人生不是單純的求生存。尼采反對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達爾文進化論過分強調外在的環境因素的作用,而忽視了無處不在的增長、擴張和創造的強力意志的作用。世界的進化和進步是強力意志推動的。
儘管個體的強力意志在擴張、增長自己的力量,努力地占有和支配一切,但總無法避免走向滅亡,悲劇總是要發生的。尼採為了避免重蹈叔本華否定意志的虛無主義的覆轍,提出了永恆輪迴的觀點。尼采根據當時科學已經確定的物質不滅和能量守恆和轉換的學說,指出強力意志在全體上是永恆同一的、永恆存在的,但又是處在生生不已、不斷滅亡又不斷產生的流變之中,這種流變又是循環往復的。他對此有很多論述:強力意志就像奔騰的大海,不知滿足,不知疲倦,永遠在流轉、變化、無窮的回流;強力意志永遠沿著螺鏇的形式循環著;萬物就在存在之輪上循環往復,萬物方生,萬物方死,萬物消滅了,萬物又新生了。一切都按照能量守恆的原則循環著。
尼采的輪迴說是要給強力意志以存在的意義。首先強調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在現實世界而不在彼岸世界,人應該在自己有限的存在中釋放自己的能量,創造自己人生的意義;其次強調人們不能一成不變地生活,滿足現狀,苟且偷生,而要承認變化,超越自身,創造更有意義的生活;再次人生是有限的,人一方面要在自己有限存在中創造自己存在的意義,另一方面也要勇敢面對死亡,相信強力意志永遠在輪迴,世界就是在強力意志的輪迴中進步。尼采以樂觀主義的人生態度克服了叔本華的人生寂滅的悲觀主義。
二、認識和真理是強力意志的工具
尼采從強力意志出發,竭力宣傳非理性主義的認識論。
首先,尼采認為對人來說,最根本的是強力意志,而不是理性,所以人只按照自己的意志來行動。人並不是首先去認識世界,然後通過獲得的認識來確立自己的生活。尼采認為沒有哪一種通過理性認識獲得的知識可以當做人類生存的基礎,不管是科學理論、哲學真理,還是宗教戒律。這些不過是人生的工具而已,完全是以人為轉移的。所以對人來說首要的問題是人生、本能、強力意志的問題,認識世界則是次要的。
其次,尼采認為人們周圍的世界都是相對人的世界,是由人賦予其意義的世界。人們之所以用理性去認識世界,完全是出於人的強力意志的需要。表面上看,理性思維通過一定理論體系表達出來一個理性的世界,實質上這個世界是通過需要、激情、本能等非理性的加工形成的非理性世界。所謂的理性世界無非是強力意志的透視,求知慾背後是占有欲、控制欲。尼采認為不管什麼認識總是與人們的某種利益和需要相關,都是服從人的目的的。所謂的“自在的感覺”、“中立的知識”都是荒謬的。
人們的認識是強力意志擴充自己、主宰現實的手段。
第三,真理也是強力意志的工具。他認為真理並不是現成的或者可以發現的東西,也不是本來如此這般的東西;真理是有利於人自我保存的東西,是強力意志根據自己主觀需求編排出來的。尼采的真理觀有幾個特點:(1)真理是多樣的。(2)真理的標準在於是否滿足、提高、擴張強力意志的需要。凡是滿足這種需要的,才是真理。(3)強力即真理,誰的強力意志強大,誰就更有真理。(4)各種強力意志都有自己的真理。真理是多種多樣的,因而也就沒有真理,最虛妄的和最真實的一樣可以成為真理。
尼采看到了理性主義把理性作用片面誇大,把世界當做理性化的世界、把人當做理性化的人的錯誤。他認為人的精神活動是複雜的多層次的結構,理性認識活動只是精神活動的一部分,人的精神活動很大一部分都是在理性活動之外發生的。所以,作為理性是不能成為內心生活的惟一出發點和標準的。但是他又把人的意志活動片面化,走向了反理性主義的另一極端。他的真理觀直接影響了實用主義。
三、重新估價一切價值
尼采從強力意志出發提出要創造一切新的價值,同時也要否定過去的一切價值。他自稱是一包炸藥,真正的破壞者,要對西方的傳統價值徹底否定。他從幾個方面對西方傳統價值進行了批判。
首先,尼采批判了從古希臘開始的理性主義傳統。他認為理性主義傳統開始於蘇格拉底。蘇格拉底之前的希臘哲學及文化已經開始重視對人生價值的探討。蘇格拉底第一個在哲學上提出“認識你自己”的命題,提出對人生問題的系統研究。他把人生問題歸結為求知識的問題,用知識去規範人生,把人生問題的多樣複雜性簡單化了。求知識必須用理性,因而在人生中理性就成了萬能的,人的本能、直覺、激情等都被否定了。理性支配著人的一切活動。理性主義通過邏輯範疇研究人生,把豐富多樣、生動具體的人生抽象化、公式化為無活力的僵死的偶像。理性主義扼殺了每個個人所特有的激情、本能、創造力,否定了真正的人生,削弱了人的生命力,因而應給予否定。
其次,批判基督教。尼采是站在人本主義的立場上對西方傳統文化的核心——基督教進行批判的。他認為基督教實質上是一種倫理道德,但是這種倫理是敵視人的倫理。尼采指出,基督教所宣揚的平等、博愛、寬容限制了人的支配、占有一切的本能的釋放,它所宣揚的憐憫、謙卑、順從把人變成了懦夫,它所宣揚的禁慾主義摧殘了人的情慾,扼殺了人的生命。“上帝”就意味著不要獨立思想。它把溫良、軟弱看成善,把強壯、堅韌看成惡。這種道德實質上就是讓人們當奴隸的道德,這樣的道德只會讓弱者活下來而限制了強者的生存,這樣的倫理道德勢必會使人喪失強力意志而墮落,社會也會倒退,因而對這種倫理道德必須進行徹底的否定。由此他提出了“上帝死了”的口號。“上帝”是基督教核心概念,基督教的一切價值觀念隨著上帝的死亡而逝去。
再次,非道德主義。尼采不僅反對一切傳統的道德觀念,而且對道德本身也進行了否定。他宣稱自己是一個非道德主義者。他認為所謂的道德事實、現象是不存在的,只存在對一定事實、現象的道德解釋。道德是生命為了保存自己而採取的手段,像生物為了生存所具有的保護色一樣,人的道德也是人們為了自己的生存採取的策略。所謂的社會道德規範不過是把一些人的生存策略通過暴力、懲罰等一些恐怖的手段內化在人的心靈中的東西。另外,一些道德家們在傳播道德觀念時用的是說謊的方式,所以從道德的形成以及傳播來看,道德是靠不道德的手段才維持下來的。他認為道德是所有頹廢者心理上的特質,是對生命採取敵對態度的表現。道德=理想的奴隸=善良的人=衰退的象徵。所以尼采認為必須消滅道德,甩開道德。
在尼采那個時代,西方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以理性為基礎的社會秩序、制度和道德觀念弊端百出,越來越不能適應飛速變化著的現實。尼采以他敏銳的眼光察覺到了這個變化,對傳統進行了尖銳的批判。他的批判有很多方面是切中時弊的,但他由此對傳統文化作了徹底否定,而走向另一極端。
四、超人哲學
尼采批判一切傳統,打倒一切偶像,並不是要走向虛無主義,他在批判傳統文化過程中,痛感現代人在傳統文化的薰陶下頹廢了,墮落了,他希望有超越現代人的理想的人出現。為此他提出了超人的思想。
尼采認為未來社會應是超人的社會。超人是一種新的人類,他更高大、更強壯、更健全、力量更強大,是出類拔萃的人種,是充實、豐富、偉大而完全的人;超人是強力意志最集中、最完全的體現者。
尼采認為超人不是人類自然進化的產物,而是創造出來的,決不帶有任何低等動物及猿的屬性。超人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形成的,只有少數的、有堅強的強力意志的人才能形成。超人與人的關係就像人與類人猿的關係。
尼采對超人的形象作了大致的描述,可以概括為:(1)超人是天才,是真正的世界精華,是強力意志的最理想的化身。(2)超人是自然的立法者,是真理和道德的準繩。他的言論就是法律。(3)超人是世界、歷史的主宰者,他發號施令,奴役一切。一般的人都要聽從於他,依附於他。超人是大地的主人,世界的畫卷為他而展開,為他而收斂。(4)超人是大海,掀起猛浪吞沒濁世和污行;超人是閃電,是狂獅,是獵鷹,要震懾一切;超人是舊世界的破壞者,要重新估價一切價值;超人又是新世界的創造者,要創造新的生活。(5)超人是在痛苦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敢於面對人類的最大痛苦,殘酷和暴力只能使超人更堅韌不拔。超人是什麼樣的,具體來說,他曾經認為像凱撒大帝、拿破崙這樣的人。但有時他又認為超人還不曾出現,歷史上和現代社會中的最偉大的人物都太人性了,不是超人。
尼采認為“上帝死了”,超人的出現是大地的意義,他是要以超人來替代上帝。在他看來超人不是一個人,而應該是一批人、一批世界的主人和統治者。超人的出現,才是歷史的開始。
尼采的超人學說具有激發人們積極向上、自我超越的作用,但同時也表現出抬高少數天才、貶低廣大人民民眾的濃厚的貴族氣息和英雄史觀
五、不平等的社會政治觀點
尼採在社會政治觀點上主張不平等主義。他認為,社會在本質上是不平等的,因為每個人的強力意志不同。他認為正是不平等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古希臘的文明就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奴隸制基礎上的,中世紀的文明是建立在不平等的農奴制度基礎上的,近代工業文明則是建立在資本家和工人的不平等關係基礎上的。他認為還應加深這種不平等,才能使少數優秀天才出現,才會創造出更高的文明。
尼采批判了近代資產階級所宣傳的自由、平等及盧梭的契約國家、普選制的觀點,認為這些觀點都來自基督教的平等觀,它是弱者試圖瓜分強者權力的嘗試,是為弱者和群氓服務的原則。尼采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是天生的,有人天生的是上等人,統治者;有人天生是弱者,下等人。宣揚平等、消滅不平等必然會否定生命,使人類退化。尼采認為應該發揚強者的強力意志,不擇手段地去壓制、奴役弱者,以維護自己強者的特權。他還宣傳不同民族之間的不平等,主張強力意志更強的優等民族天生應該統治強力意志薄弱的劣等民族。他還宣揚男女不平等,認為男子生性剛強好勝,女子天生溫順陰柔,男子理所當然要統治女性。
尼采認為國家是實現強力意志和超人社會的最佳手段。未來社會、國家是強力意志和超人的產物,是少數強者戰勝眾多庸眾建立起來的。國家是由超人統治的專制體制,對弱者不應有任何憐憫之情,要用強有力的手段讓他們甘於服從任何方式的奴役。
尼采甚至鼓吹用戰爭來蕩滌社會的腐敗和墮落;實施專制手段保證社會等級的差別;對外實行擴張主義。這些近乎瘋狂的觀點被法西斯主義者所直接利用。
尼采哲學對歐洲傳統文化的批判,重新估價一切價值,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的生命力等都有著積極的意義。但他的批判和對理想社會的構想是浪漫主義的。他沒有從根本上,即經濟和政治制度上去批判資本主義社會,所以,那種批判讓人感到空泛,不真實。他要建立的未來社會也沒有可具體操作的辦法,只能是一種空想。他的強力意志理論中濃厚的英雄史觀常常被反動階級、法西斯主義所渲染,成為這些階級的反動行為的理論基礎。
意志主義在哲學上第一次對意志問題作了深入系統的論述,擴大了哲學研究的領域。他們對精神活動中非理性成分的關注和探討,把哲學引向以人為中心,以人的生活、行為為中心的人生哲學的新領域。意志主義片面誇大意志的作用,他們強調意志,貶低理性,開創了現代非理性主義哲學。意志主義為後來的生命哲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存在主義等派別所繼承。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