惛

惛,兩個讀音:hūn、mèn。讀hūn時古同“昏”,是迷亂;糊塗的意思,如“心以利傾,智以勢惛。”。讀mèn時古通“悶”,是鬱悶的意思,如:“上為天子而不驕,下為匹夫而不惛。”

編碼筆順

統一碼UNICODE五筆倉頡鄭碼四角筆順
U+60DBNQAJPHPAURK92064丶丶丨ノフ一フ丨フ一一

詳細解釋

【形】

形聲。從心,昏聲。“昏”亦兼表字義。本義:糊塗

同本義〖muddled;bewildered〗

惛,不憭也。——《說文》

惛,痴也。——《廣雅·釋詁三》

皆惛於教。——《戰國策·秦策》

事有功者必賞,則群臣莫敢飾言以惛主。——《韓非子·南面》

心以利傾,智以勢惛。——《晉書·王沉傳》

臣甚惛焉。——《漢書·劉向傳》

吾惛。——《孟子·梁惠王上》

又如:惛眊(神智不清,眼睛昏花);惛耄(衰老);惛懵(昏昧迷濛,模糊不清)

同“惽”。心亂〖confused〗

以黃金摳者惛。——《列子·黃帝》

怒之而觀其不惛也。——《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惛然若亡而存。——《莊子·知北游》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荀子·勸學》

又如:惛瀆(惑亂褻瀆);惛亂(昏亂);惛沮(昏亂沮喪);惛俗(昏亂的流俗)

【動】

欺矇,迷惑〖puzzle;confuse〗

事有功者必賞,則群臣莫敢飾言以惛主。——《韓非子》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呼昆切,音昏。《說文》不憭也。從心昏聲。《廣韻》不明了也。《正韻》心不明也。《集韻》或作怋忯。
又《集韻》弭盡切,音泯。昏意也。《莊子·知北游》惛然若亡而存。郭象讀。
又《集韻》虎本切《韻會》虛本切,音。《韻會小補》惛懣,忽疾貌。
又《廣韻》呼悶切《集韻》《韻會》《正韻》呼困切,音焝。《廣韻》迷忘也。《禮·曲禮》八十九十曰耄。《注》耄,惛忘也。《管子·四時篇》五漫漫,六惛惛,孰知之哉。
又《集韻》《韻會》莫困切。與悶同。《說文》懣也。或作惛。◎按惽惛古書錯見,大扺皆通。

拼音是hun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