惚恍

hū huǎng ㄏㄨ ㄏㄨㄤˇ
惚恍 
亦作“ 惚怳 ”。 1.混沌不分;隱約不清。《文選·潘岳》:“古往今來,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氣而甄三才。” 李善 註:“寥廓、惚恍,未分之貌也。” 唐 楊炯 《李舍人山亭詩序》:“寥廓兮惚恍,似蓬嶺之難行;深邃兮眇然,若 桃源 之失路。” 明 宋濂 《贛州聖濟廟靈跡碑》:“休咎有徵神所持,委以惚恍邈難知。”
(2).迷迷糊糊。多指神志方面。 晉 葛洪 《抱朴子·酒誡》:“夫風經府藏,使人惚怳。” 唐 張說 《東山記》:“雲木虛吟,惚恍疑夢。” 清 李漁 《憐香伴·狂喜》:“都只為競風流只恐人強,因此上心神惚恍,幻出這傾城模樣。” 清 惲敬 《雞鳴說》:“蓋心之警者,其情事之惚恍如此。”
(3).游移不定。 晉 木華 《海賦》:“廓如靈變,惚怳幽暮。” 明 宋濂 《龍門子凝道記中·秋風樞》:“予欲下詣清泠之淵,以明月為館,以文貝為堂, 天吳 九首,變幻惚恍,又不得而往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