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與美

建國中學(1952-1956) 《現代文學》(1960-1973) 散文創作(1976-2002)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廣東省出版集團,花城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月1日)
叢書名: 白先勇傳
平裝: 282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536054297, 9787536054295
條形碼: 9787536054295
尺寸: 24.2 x 16.8 x 2.2 cm
重量: 540 g

作者簡介

劉俊,1964年9月出生,江蘇省南京市人。1986年獲蘇州大學文學學士學位,1991年獲南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台港暨海外華文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著有《悲憫情懷:白先勇評傳》、《從台港到海外——跨區域華文文學的多元審視》、《跨界整合——世界華文文學綜論》、《精神分析學與中國文學批評》等;參與編著《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導引》、《中國現當代文學》等;主編《跨區域華文女作家精品文庫》(十本)等。《悲憫情懷:白先勇評傳》2001年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內容簡介

《情與美》是白先勇傳叢書之一。白先勇的一生,是鍾“情”的一生。白先勇的一生,是愛“美”的一生。因為有“情”,白先勇走上了寫作的道路,成為一個作家,並在自己的小說中寫盡人間的各種“情”。因為愛“美”,白先勇在自己的藝術創造過程中,總是把對“美”的追求作為一個重要的努力方向,並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眾多的“美”。白先勇鍾“情”愛“美”的人生和藝術,隨著他對人生、對藝術不竭的激情和對美的無限渴望,隨著他寫作之筆永不停息地揮動,隨著青春版崑曲《牡丹亭》走向世界,還在不斷地延伸、繼續。

目錄

引子
源頭
第一章
內地、香港時期(1937-1952)
桂林(1937-1944)
重慶(1944-1945)
南京-上海-武漢-廣州(1945-1949)
香港(1949-1952)
第二章
台灣時期(1952-1963)
建國中學(1952-1956)
成功大學(1956-1957)
台灣大學(1957-1961)
《現代文學》(1960-1973)
《現代文學》周年慶(1961年3月)
早期作品(1958-1962)
摯友生病(1960年7月)
母親去世(1962年12月)
赴美留學(1963年1月)
第三章
美國時期(上)(1963-1973)
愛荷華大學(1963-1965)
“海外中國人”系列小說(1964-1965)
任教加州大學(1965-1994)
《台北人》(1965一1971)
父親去世(1966年12月)
六七十年代的文學批評(1967-1978)
安居樂業(1973年3月)
《現代文學》停刊(1973年9月)
第四章
美國時期(中)(1971-1984)
《孽子》(1971一1983)
《現代文學》復刊(1977-1984)
《夜曲》和《骨灰》(1979-1986)
舞台劇《遊園驚夢》(1982年、8月)
明姐去世(1982年10月)
多種藝術形式的“變體”(1979-2006)
“世界語”“交響樂”(1961-2006)
《現代文學》終刊(1984年1月)
第五章
美國時期(下)(1984-1994)
散文創作(1976-2002)
八十年代以後的文學批評(1979-2002)
文化反思(1976-2007)
大陸“新感覺”(1987-1988)
重刊《現代文學》(1991年12月)
王國祥去世(1992年8月)
提前退休(1994年9月)
第六章
太平洋兩岸時期(1994-)
世界華文文學經典(1999年)
關懷愛滋:文學書寫與社會參與(2000-2004)
“白先勇衝擊波”(2003年)
香港半生緣(1949-2007)
兩度獲獎(2003-2004)
崑曲之旅六十年(1946-2007)
青春版崑曲《牡丹亭》的製作歷程(2002-2004)
百場青春版崑曲《牡丹亭》演出史(2004-2007)
青春版崑曲《牡丹亭》的意義和價值(2002-2007)
《紐約客》(1965-2003)
人生與藝術:一個是“情”,一個是“美”(1937-)
尾聲
附錄文學創作:個人·家庭·歷史·傳統一訪白先勇
白先勇創作年表
參考書目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