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文學院

南京大學文學院

南京大學文學院,可溯至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創立的三江師範學堂與光緒十四年(1888)成立的基督教匯文書院。其設科建系則始於1914年成立的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此後歷經國立東南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等時期。1952年南京大學院系調整,金陵大學併入南京大學,組成了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2007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文學院,內設文學系、語言學系、戲劇影視藝術系、文獻學系和大學語文部、國際漢學部。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是首批一級國家重點學科、首批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基本信息

學院簡介

本院遠源,可溯至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創立的三江師範學堂與光緒十四年(1888)成立的基督教匯文書院。其設科建系則始於1914年成立的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此後歷經國立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等時期。1952年金陵大學併入南京大學,組成了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2007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文學院,內設文學系、語言學系、戲劇影視藝術系、文獻學系和大學語文部、國際漢學部。

本院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是首批一級國家重點學科、首批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博士後流動站,有18個國家、省部和校級科研機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心”、教育部“中國語言戰略研究中心”和教育部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直屬的“古典文獻研究所”,均設立於本院。科研條件優越,實力雄厚,院圖書館擁有30多萬冊藏書和諸多特色書庫。  

本院目前有在職教職員工95人,其中教師83人。

歷史沿革

南京大學文學院南京大學文學院

南京大學文學院,前身為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是南京大學歷史最悠久的系科之一,也是南京大學學術力量最強的系科之一。其歷史可追溯到1902年建立的三江師範學堂和1888年美國基督教會在南京建立的匯文書院,當時雖無系的建制,但匯文書院的首任院長福開森先生就是文學士出身,晚清進士出身的兩江師範學堂學監(校長)李瑞清先生更是“提倡國學、科學、藝術不遺餘力”的教育家。兩校把作為中學、國學根基的中國語言學、中國文學規定為所有學生的主要必修課程。後來長期在南京大學中文系任教的著名國學大師胡小石先生、著名戲曲史家陳中凡先生,以及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呂鳳子先生都是兩江師範學堂的畢業生。1912年,國民政府頒布實施“壬子學制”,根據這一學制,1914年在兩江師範學堂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正式設定中國語言文學系,這是我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建立的中文系之一。

中文系建立的第二年(1915),開始招收本科(4年制)和專科(2年制)學生,後來經歷了國立東南大學(1920-1927年)、第四中山大學(1927-1928年)、江蘇大學(1928年)、國立中央大學(1928-1949年)幾個發展階段。1949年8月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翌年根據政務院決定,去“國立”而逕稱“南京大學”,匯文書院則在1910年與宏育書院合併並改名金陵大學,同年設定中文系宏育書院是由1891年建立的基督書院與1894年建立的益智書院與1906年合併而成。1951年金陵大學與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合併為公立金陵大學。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南京大學的文、理學院與金陵大學的文、理學院合併,奠定了今日南京大學的基礎,隸屬國家教育部,後屬國家高教部,今屬國家教委。兩校文學院的中文系合併為今日南京大學中文系。2007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文學院。  

九十餘年來一批國學大師和著名學者如李瑞清、黃侃、吳梅、方光燾、胡小石、汪辟疆、陳中凡、潘重規、楊晦、唐圭章、呂叔湘、羅根澤、陳白塵、陳瘦竹、程千帆等先後在本院任教,各層次歷屆畢業生近萬人。

專業設定

本系共有八個研究生專業:文藝學專業、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專業、漢語言文字學專業、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中國古代文學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戲劇戲曲學專業。本系具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予權,所有研究生專業均可培養碩士及博士研究生;本系設有博士後流動站,進站工作的博士後享受教師待遇。

海外辦學

南京大學文學院南京大學文學院

南京大學文學院從1998年在新加坡舉辦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班至今,已有9年時間,先後在新加坡石林諮詢有限公司馬來西亞韓江學院、吉隆坡傳智國際學習機構設立了三個教學點,在中國大學中是最早在海外創辦中文碩士班的中文系,也是辦學時間最長的中文系。
南京大學文學院在海外舉辦的上述各個碩士班都得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等政府機構的批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為此頒發了兩個檔案,即《關於同意南京大學在新加坡舉辦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班的批覆》(教育外綜[1999]39號)和《關於同意南京大學在馬來西亞舉辦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班的批覆》(教育外綜[1999]83號)。中國所有大學的學位都是國家學位,因此,南京大學文學院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所辦碩士班的學位證書都是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核准的,同本校學生的學位證書完全一樣。2001年6月21日,馬來西亞教育部副部長韓春錦曾專門致函南京大學校長,對南京大學在馬來西亞舉辦中文碩士班表示支持。
南京大學是中國最優秀、最有實力的大學之一。南京大學文學院成立於1914年,有著90多年的歷史,學科齊全,學術水平高,師資力量強,學科梯隊合理,課程設定完備。該院是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涵蓋中國語言文學和藝術學兩個一級學科;有13個博士點,1箇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是國家級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有3個國家重點學科,即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漢語言文字學,國家重點學科數在中國大陸各高校中文系中名列第二。南京大學文學院具有優秀、雄厚的師資力量,現有享受政府津貼人員14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獲得者2人。2000年以來,承擔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54項,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38項。
南京大學文學院具有豐富的辦學經驗,派到海外進行教學的教授不僅學術水平高,而且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至今已在新加坡石林諮詢有限公司招收九屆碩士班學員,在馬來西亞韓江學院招收五屆碩士班學員,在吉隆坡傳智國際學習機構招收兩屆學員。此外,馬來西亞的韓江學院、新紀元學院和南方學院的中文大專生可以升入南京大學文學院繼續攻讀本科和研究生,馬來西亞往屆碩士班中已有多人獲得獎學金,進入南京大學文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南京大學文學院對海外教育非常重視,為此設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海外教育辦公室。在抓好教學的同時,南京大學文學院還重視辦學模式的研究,承擔了江蘇省海外華文教育模式研究的重大課題,這些都得到了中國教育部的高度評價。

科研機構

域外漢籍研究所
設立宗旨
在中國歷史上,漢文化曾給周邊國家和民族以很大影響。今天,人們將歷史上以漢字為書寫工具的國家和地區,稱之為“漢文化區”。她不僅包括中國,同時也包括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後者又被稱作“域外漢文化”。域外漢籍是域外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的是域外文人用漢字書寫的有關政治、道德、歷史、宗教、語言、文學、藝術等方面的著作,也包含少量流傳海外但在國內已失傳的文獻。其重要性,已引起國際學術界的極大關注,近年來的發展尤為迅猛。但國內一直未有從事這一研究領域的專門機構,難以系統、持續地展開。有鑒於此,南京大學於2000年2月成立了域外漢籍研究所,以推動這一新興學科的建設和發展。
域外漢籍研究所以域外特別是日本、韓國、越南所藏漢籍為中心,致力於東亞漢文化的整體研究,這一研究對東亞的文化建設顯然具有積極的意義,在全球化呼聲日益高漲的今天,更具有以學術為紐帶,使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消除隔閡、增進理解的意義。
域外漢籍研究所推崇嚴謹樸實,力黜虛誕浮華;嚮往學思並進,鄙棄事禮相絕;主張多方取徑,避免固執偏狹。總之,即倡導並實踐以文獻學為基礎的綜合研究。
研究計畫
1、期刊系列:每年在中華書局出版一輯《域外漢籍研究集刊》,字數在40萬以上。目前已出版第一輯(2005年)、第二輯(2006年)。
2、資料系列:有計畫地出版“域外漢籍資料叢書”,目前已出版《朝鮮時代書目叢刊》(9冊,中華書局2004年版),在今後三年中出版以下資料集:(1)域外中國文學評論資料集(韓國卷),約150萬字;(2)日本十五至十九世紀宋詩研究資料集,包括蘇軾、黃庭堅、惠洪、陸游等,約600萬字;(3)朝鮮時代杜甫研究資料集,約60萬字;(4)日本江戶時代《世說新語》注釋集成,約50萬字;(5)日本詩文評彙編(漢文卷),約120萬字。以上資料總字數近1000萬字,由中華書局出版。
3、研究系列:出版“域外漢籍研究叢書”,近年擬出版以下十二種:(1)《清代詩話東傳之研究》;(2)《朝鮮時代漢文學典範研究》;(3)《古逸書回傳之研究》;(4)《纂注杜詩澤風堂批解研究》;(5)《朝鮮時代漢文化啟蒙教育研究》;(6)《越南漢喃古籍的文獻學研究》;(7)《域外所藏稀見唐宋文獻之實證性研究》;(8)《越南漢喃避諱字研究》;(9)《杜詩在韓國的傳播及影響》;(10)《東亞漢籍交流研究法舉例》;(11)《日本漢詩論稿》;(12)《宋人撰述流傳麗鮮考》等。
美學研究所
設立宗旨
致力於馬克思主義美學中國化和中國傳統美學的現代闡釋,努力推動現代人文科學方法與美學研究的結合,從美學維度推動現代中國文化建設和發展。
科研項目
“985創新地區項目”
“漢語言文學與民族認同”之子課題:民族認同概念研究(周憲)
中國少數民族審美認同機制研究(王傑)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文學理論基本問題:從現代到後現代(周憲)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人的文藝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當代形態研究(王傑)
當代文學變體和形式創新問題研究(趙憲章)
意境的哲學基礎——從王弼到慧能的美學考查(李昌舒)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基地重大項目
文藝美學的學科定位與發展趨勢研究(王傑)
江蘇省十一五規劃重點項目
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基本問題研究(王傑)
十一五規劃國家級教材
研究型大學文學專業系列教材(周憲主編)
審美人類學概論(王傑主編)
學術活動
不定期組織多學科學者就美學和當代中國藝術中的重要現象進行研討和對話。美學研究所成立一年來,已於北京大學張世英教授、美國匹斯堡大學許倬雲院士、德國弗賴堡大學邁茲教授合作進行過三次研討,研討會記錄稿陸續發表。
社會語言學實驗室
簡介
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社會語言學實驗室成立於2003年6月27日,為國內首家社會語言學實驗室。社會語言學實驗室是套用社會科學的實驗方法進行語言研究的機構。國外比較著名的社會語言學實驗室有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語言學實驗室和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社會語言學實驗室。南京大學社會語言學實驗室的特點是將語言學研究與本科教學相結合,為有志於社會語言學研究的本科生提供儘早投入科研實踐的機會。南大社會語實驗室的研究重點為語言變異、語言變化,以及社會現實中的語言和交際問題。
研究項目
南京城區國語使用情況調查(實驗室項目)
南京防疫宣傳效果調查研究(實驗室項目)
《言語社區理論研究》,社科基金預研項目,徐大明
《本土漢語與域外漢語協調策略研究》,江蘇省社科規劃項目,郭熙
《字母詞規範研究》,國家語委十五規劃項目,郭熙
《南京方言語音資料庫》,社會科學院項目,顧黔
《江淮官話與吳語邊界的調查研究》,中美合作研究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顧黔
《進行中的變化:包頭言語社區15年後的再調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徐大明
《包頭語言社區歷時口語語料庫建設》,實驗室項目
《一個中國鄉村親屬稱謂的變異機制》,付義榮
《廣西壯族聚居區多語、多方言現象研究》,楊玉國
《方言的社會語言學研究》,郭駿
《音譯詞的文化考察》,張娟
《白領階層的語言變異》,劉英
《包頭言語社區語言變異研究》,祝曉宏
《鹽城方言入聲字變異現象研究》,任競春
《關於南京大學學生對PTH及PTH水平測試態度的調研》,丁令德
《重慶方言重疊式研究》,周艷
《南通地區國語使用情況調查》,管娟娟
《言語交際中的性別差異研究》,陳婷婷
《全清詞》編纂研究室
《全清詞》是原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現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下達的國家級大型重點古籍整理項目。項目要求參照前人編纂《全唐詩》、《全宋詞》的做法,將清代300年的詞作搜羅齊備,按一定體例匯集編纂,整理校點,然後出版成書,成為有清一代詞的大型總集,為學術界研究這一薄弱環節提供方便。由於清代距現在時間很近,資料分散且基本上未經有效整理,所以難度非常大。
1982年,該項目下達南京大學,隨即成立了《全清詞》編纂研究室,從1982年至1989年,展開了一系列工作,並主要進行了“順康卷”的編纂。“順康卷”幾經曲折,最後於2002年5月由中華書局出版,凡20冊,850萬字。
《全清詞》擬分5卷,即“順康卷”、“雍乾卷”、“嘉道卷”、“鹹同卷”、“光宣卷”。“順康卷”以下各卷的編纂現正在進行中。
南京大學明清文學研究所
南京大學明清文學研究所成立於1999年1月。主要工作內容,一是常規性地招收和培養博士、碩士生;二是培養或引進有關人才,使得中文系在明清文學研究方面的某些薄弱環節儘快得到彌補;三是在開展傳統研究的同時,積極發展新的方向,從不同方面,全方位地同國際學術界對話;四是從事《全清詞》的編纂。
2000年5月,明清文學研究所成功地主辦了“明清文學與性別”國際學術研討會,海內外專家學者60餘人參加會議,引起了積極的反響。會議論文集《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已於2002年10月由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
明清文學研究所由張宏生教授擔任所長。
語言學教研室
本教研室是根據國務院學位辦學科調整後為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專業這一新專業而設的,該專業的目的是培養語言學和套用語言學的研究和套用人才。作為新生學科點,該專業的教學、科研均顯示著良好的發展前景,該專業素來注重本科生、碩士研究生教學和培養,2000年,本學科點被批准為博士點,成為南京大學中文系新獲批的博士點專業。本教研室現有在編教授1人,副教授1人,同時聘請海外教育學院漢語教研室部分教師擔任該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本教研室主任為郭熙教授。語言學教研室目前承擔的“語言學概論”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必修主幹課,除了必修課外,該專業還為本科生開設“修辭學”、“社會語言學”等選修課程。
現當代文學教研室
本教研室前身為中央大學文學研究室,為中文系歷史最為久長的學科之一,曾擁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學者,在中國現當代小說史、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台港文學、中國現當代各體文學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與特色,居於國內外學術前沿地位。新時期以來,本教研室經歷了碩士點、博士點、省重點學科等重要發展階段。1999年6月本教研室以中國現當代文學(含戲劇學)學科為主體,整合和吸納本校及國內有關中國現代文學和文化研究方面的學術力量組建成大型科學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心,使本學科的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本教研室目前有教授6人(其中5人為博士生導師),副教授6人,講師1人,葉子銘教授、許志英教授等為學術帶頭人,已形成良好的教學和科研梯隊,極具發展實力。教研室主任為劉俊副教授。
戲劇影視研究所
該所的研究歷史,可以追溯至1922年,曲學大師吳梅先生南歸授曲,將傳統曲學引入我校教學科研中。陳中凡先生和吳梅先生的三位弟子盧冀野先生、錢南揚先生、吳白陶先生作為後繼者,將傳統的曲學研究進一步發揚光大,陳白塵、陳瘦竹二先生現代戲劇研究的引入,更加擴大了本學科的研究領域,在海內外享有盛譽。新時期以來,董健教授和吳新雷教授,分別在現代戲劇與古典戲曲方面,為本學科點的繼承發展發揮了關鍵性作用,使本所的研究領域更擴大至當代戲劇、外國戲劇和當代電影、電視研究。1984年本學科點被批准為博士點,1994年本學科點被評為省重點學科,2000年本學科點現代戲劇部分被納入“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心”。本所目前在編教師10人,其中教授5人(均為博士生導師),副教授4人,講師1人。現任所長為董健教授,副所長為呂效平副教授。本所教師已出版和發表的《中國現代戲劇史稿》、《中國戲曲史論》等論著、論文在全國產生了重大影響,與國內同行相比,在許多領域都處於領先地位。
文藝理論教研室
文藝理論教研室現有教授4人,副教授3人,講師1人,其中獲得博士學位者4人。教研室主任為胡有清教授。
本教研室承擔的文學概論課程為中文系本科核心課程之一,該課程的建設與教學改革曾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自編教材《文藝學論綱》被列為教育部重點教材。本教研室另給本專科生開設美學、西方文論、《文心雕龍》研究、當代審美文化、中西文論原著選讀等選修課程。以文藝理論教研室教師為主體的文藝學專業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本教研室教師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文藝學基礎理論、中國古典美學與文論、西方美學與文論、中國當代文化與文論等方面有豐碩的科研成果,並在相關方向內培養研究生。
漢語教研室
漢語教研室曾有過方光燾、黃淬伯、洪誠、黃景欣、施文濤等著名學者,具有深厚的學術傳統。1984年獲現代漢語碩士點,1986年獲漢語史碩士點,1990年獲漢語史博士點,近十年發展較快。現有在編教師12人,其中教授8人(其中博士生導師5人),副教授4人。漢語教研室承擔的“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課程,是中文系各專業必修的主幹課,其中“古代漢語”課程1998年被評為江蘇省普通高校壹類優秀課程。目前本學科以魯國堯、李開、柳士鎮、王希傑教授等為主要學術帶頭人。教研室主任為高小方教授。教學和科研緊密結合:音韻文字訓詁方向,音韻學方面以宋代語音史研究為特色;文字學方面以古文字學研究為特色;訓詁學方面以《詩經》、《論語》等專書研究為特色。中古漢語辭彙語法方向,以語法和辭彙相結合的研究為特色。中國語言學史方向,以明清古音學、清人註疏研究和史料學、語料學研究為特色。現代漢語語法修辭方向,以語法理論和修辭理論研究為特色。漢語語音學方向,以現代漢語國語和方言語音的實驗對比研究、與人工智慧相結合的語音識別研究為特色。本教研室以教學促科研,以科研促教改,建設了“音韻學”、“歷史語法學”、“中國語言學史”、“現代漢語學”等精品課。
古典文獻研究所
古典文獻研究所成立於1983年,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第一批古籍整理研究機構之一,也是教育部全國高校古籍整理與研究工作委員會直屬研究所之一,以整理中國古代文獻、研究和弘揚傳統文化為宗旨。
本所在首任所長程千帆先生、第二任所長周勛初先生領導下,經過一批中青年學者的努力,在古典文獻的整理、考訂和理論闡發諸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並形成了將文獻學與文藝學相結合、賦予傳統的古典文獻研究以現代學術品質的嚴謹踏實的學科特色。本所在繼承樸實雄厚的學風的同時,又不斷開拓發展空間,如將古典文獻研究與現代技術相結合進行古籍整理與研究,如加強海外漢學文獻與域外漢文學文獻的蒐集、整理和研究等,不斷尋找新的學術增長點。
本所具有較雄厚的科研實力和較豐富的資料積累,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古籍整理與研究、古代典籍與文化、古典文學等,在中古文獻整理、三至十三世紀即魏晉南北朝至宋代文學研究、石刻與藝術文獻研究、佛道藏文獻研究、文獻學理論及實踐研究、域外漢籍研究等領域,尤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與專長。
本所1985年被批准為古典文獻學碩士學位授予點,1998年被批准為博士學位授予點,並與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室共同構成南京大學國家重點學科“中國古代文學”。本所與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學科點緊密協作,承擔了一批大型古籍整理與研究項目,如程千帆先生主持的《中華大典·文學典》,其中的《宋代文學分典》以及由本所卞孝萱先生主編的《隋唐五代文學分典》已出版;程千帆先生主編的《全清詞》順康卷20冊也在南大百年校慶前面世;周勛初先生主編的《唐人軼事彙編》榮獲全國古籍整理圖書一等獎。以上幾項重大成果,受到學術界同仁的廣泛好評。
周勛初教授治學出入文史,所撰七卷本《周勛初文集》在新時期的傳統文史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卞孝萱教授有《劉禹錫年譜》、《元稹年譜》等十餘種專著,新近出版《唐人小說與政治》;徐有富教授與程千帆先生共同完成高校古委會重點科研項目《校讎廣義》,榮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又有《中國古典文學史料學》、《鄭樵評傳》等專著出版;程章燦教授在《劉克莊年譜》、《魏晉南北朝賦史》、《世族與六朝文學》等數種文學史研究專著外,於石刻文獻亦研究多年,已有《石學論叢》出版;曹虹教授有《陽湖文派研究》、《慧遠評傳》等著作,在散文史和佛藏文獻研究方面用力尤勤;嚴傑副教授著有《歐陽修年譜》,武秀成副教授著有《〈舊唐書〉辨證》,趙益副教授著有《丘處機》、《王霸義利:北宋王安石改革批判》等,徐雁平講師著有《胡適與整理國故考論:以中國文學史研究為中心》。
本所現有研究人員9人,其中教授4人(均為博士生導師)、副教授4人(均為碩士生導師),講師1人。本所已培養碩士27人,在讀碩士生22人;培養博士6人,在讀博士生14人。除基礎課程以外,每學期平均為本科生開設專題選修課2-3門,為碩士生及博士生開設專題選修課3-4門。本所編輯有學術集刊《古典文獻研究》,已出版6輯,出版“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專刊”20餘種。
本所現任所長為程章燦教授,名譽所長為周勛初教授。
古代文學教研室
古代文學教研室具有悠久的學術傳統,在歷史上形成了以實證性研究為主的嚴謹學風,目前擁有較強的科研、教學力量。本學科於1981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點,1987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現在編教員6人(另古典文獻研究所8人同屬古代文學專業),其中教授4人(3人為博導),副教授2人。教研室主任為許結教授。古代文學教研室承擔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是中文系各專業必修的重點基礎課,2000年被南京大學評為優秀主幹基礎課。除了必修的主幹課程及本系或外系有關文學史教程外,每學期均為本科生開設3-4門專題選修課,並為研究生開設三門重點選修課“中國古代文學史專題”、“中國古代文化史專題”、“中國古典文獻學”及2-3門其它選修課程。在科研方面,以唐宋文學、明清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域外漢文學研究與古典文學文獻學研究為主,其中在漢代文學研究、魏晉家族文學研究、《詩品》研究、辭賦研究、杜甫研究、宋詩研究、清詞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教研室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教研室的正式建立歷史並不長,其前身為中文系外國文學教研室。歐美文學、西方文學理論向為該學科教學與研究之重點,張月超、趙瑞蕻二先生在上述領域內的研究頗多建樹。八十年代,比較文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大陸出現,本教研室又是國內最早進入這一領域的單位之一。作為該學科帶頭人,錢林森的中法文學比較研究、楊正潤的傳記文學研究均居於國內領先水平,並有廣泛的影響。科研之外,該學科點亦素重本科生教學和研究生培養,迄今已培養出數十名碩士。1998年,該學科被批准為博士點,2000年被納入“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心”。教研室現有在編教師5人,其中教授2人(均為博士生導師),副教授3人,教研室主任為余斌副教授。學科點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歐美文學研究、中外文學關係研究、西方文學和文化理論、傳記文學研究等。在教學與科研實踐中,該學科點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其一,視野開闊,注重融匯新知,汲取其他學科之長,在多學科的邊緣交叉處尋求、開拓新的學術空間。其二,注重學問基本功夫,強調理論與實證的結合,力避該學科容易出現的空疏膚淺、大而無當的毛病。其三,重視學術的國際性,關注國外學術動態,重視國際交流。近年來已成功舉辦了兩次國際學術會議,並且主持著具有國際色彩的學術雜誌《跨文化研究》。該學科點承擔了多項科研項目,如教育部項目“西方文學和文化理論”、“現代傳記文學史”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